付小兵:讓醫學科技創新更多惠及民生

2021-01-12 中國網

文|付小兵 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全軍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民健康狀況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續改善。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我國醫藥衛生體系經受住了考驗,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國依然面臨多重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複雜狀況,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也在持續快速增長,健康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關心的重大民生福祉問題。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如很多藥物、器械、設備依賴進口,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大多被國外壟斷,臨床標準規範指南也大多借鑑國外等。這就要求廣大醫學科技工作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努力提高我國醫學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以科技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全面推進,需要在醫療服務各個方面持續加大對科學技術的運用。目前,醫學和光學電子納米技術、大數據等綜合學科的結合極大地推動了醫學新技術、新設備和新藥品的發展,增強了醫學救治和醫療服務能力。比如,藥物研究已經從一種藥物適用於所有人群,轉變為根據基因組差異開發針對特定人群的個體化藥物,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對藥物活性、安全性和副作用進行臨床結果評估預測,利用大數據手段能夠指導藥物的精準應用。又如,以前的醫療處置要憑經驗、循證作決策,現在可以通過分子影像、分子病理、分子診斷、組學分析、電子病歷、臨床大數據、醫療信息等手段優化臨床決策,並利用遠程醫療技術、數字醫療技術、手術機器人等提高診斷正確率。此外,在努力提高我國醫學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還要集中力量發展一些前沿學科,如包括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微生物組學在內的生命組學及其技術等。再如,在醫療器械方面,要在數位化、遙測化、微創化、網絡化、智能化、小型化方面下功夫,在大數據與智能醫學方面,努力建立個性化診療模式。


只有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才有可靠支撐。以創傷醫學為例,我國創傷醫學原來在國際上默默無聞,現在發達國家提出要「向東方看」,為什麼能實現這一轉變?原因就在於,我們在有關創面治療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關鍵技術上實現了創新和突破。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以科技創新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具體到病患群體,醫學科技工作者要幫助他們解除痛苦,讓他們有機會和健康人一樣享受更美好、更有尊嚴的生活。我國創面患者每年超過3000萬人次。為更好滿足患者需求,我們及時把創傷救治研發成果應用於臨床救治,治癒了大量過去難以治癒的病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建成健康中國作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我們醫學科技工作者的新坐標,激勵和鞭策我們勇攀科技高峰,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促進醫學科技創新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民生。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從老山前線到醫學前沿
    他還是該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基礎醫學所所長、第一附屬醫院全軍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創傷外科研究員,並同時擔任國際創傷癒合聯盟執委、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主任委員、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以及多本國內外學術期刊的編委等學術職務。 也許這一切都不奇怪。現年52歲的付小兵,把自己人生的大半時間都奉獻給了醫學事業。
  • 付小兵院士工作站落戶北大醫療魯中醫院
    活動現場,付小兵代表中國醫師協會授予北大醫療魯中醫院「中國創面修復建設培育單位」。北大醫療魯中醫院付小兵院士工作站的成立意味著北大醫療產業集團踐行產學研一體化邁出嶄新一步。此次北大醫療引入院士團隊到地方區域醫療中心,實現了人才引進培養創新發展,提高了業界學術影響力,促進科技創新、科研開發能力,同時也給當地的慢創患者帶來福音。據悉,從2015年5月開始,北大醫療魯中醫院與付小兵專家團隊建立合作關係,成立燒傷與創面修復中心。
  •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付小兵
    國際創傷癒合聯盟執委、亞洲創傷癒合聯盟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973」重大項目和全軍戰創傷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今年58歲的創傷和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專家付小兵身上有諸多閃耀的頭銜,然而,他始終認為自已就是一名醫務工作者,為患者服務、為部隊服務是他的天職。
  • 戴明參加人代會分團審議時提出:讓政策紅利更多惠及基層百姓
    他提出,要發揮代表優勢,守好落實政策、服務民生、化解矛盾的前沿陣地,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加快實現自身發展,讓政策紅利更多惠及基層百姓。        「幹得好是寫得好的前提,寫得好是幹得好的引領。」戴明對區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和法、檢兩院工作報告給予充分肯定。
  • 付小兵院士憶高考 ‖ 高考改變人生命運
    在《柳葉刀》等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 600餘篇,主編出版《中華創傷醫學》等專著26部;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等;因科研成績突出榮立一等功。1995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8年當選為法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 國際醫學科技創新領導力論壇聚焦醫療科技創新
    光明網訊 5月11日,「2019國際醫學科技創新領導力論壇」在成都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四川省醫學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主辦,北京協和醫學院培訓中心和醫聯承辦,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給予支持。
  • 2019年,更多健康「藥方」惠及百姓
    醫療衛生,民生之要。更多新藥上市,「貴族藥」納入醫保藥品目錄、「健康中國」行動方案深化實施、重拳出擊整治醫美亂象……2019年,這些事關民生的醫衛健康大事格外引人關注。年終歲尾,人們希望進一步「提質」「降價」,期待相關部門開出更多健康「藥方」,讓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
  • 把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在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奮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進程中,科技創新不僅在科技前沿領域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而且為經濟、生態、人才、民生等領域的切實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生態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汙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科技創新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在動態中相互優化的有效途徑,是中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佔據戰略主動地位的重要因素。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人民環境權益與經濟持續發展,需要科技創新提供動力與保障。 發展綠色科技,促進科技創新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層融合。
  • 李克強會見美國《科學》雜誌主編麥克納特時強調 更多依靠科技創新...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不僅關乎經濟社會發展,而且事關民生改善。希望《科學》雜誌繼續支持中國科技事業進步,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向國際社會積極傳播中國科學界的聲音,擴大中外科研成果交流互鑑。    李克強指出,科技發展對於促進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至關重要。過去的一年,中國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克服諸多困難和挑戰,實現經濟穩中向好,其中科技創新發揮了積極的助推作用。
  •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付小兵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付小兵院士獲頒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付小兵院士作為獲獎代表光榮出席此次大會,他以及其創新團隊憑藉「中國人體表難癒合創面發生新特徵與防治的創新理論與關鍵措施研究」
  • 聲納丨中國科技創新提升全人類福祉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又一次得到檢驗,成為「十三五」規劃期間科技進步的一個縮影。中國科技創新之所以取得令人振奮的成就,首先在於中國領導層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並將「創新」放在首位,再到強調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頂層布局為中國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信心與動力。巴西聖保羅州支持研究基金會產業創新領域專家費爾南德斯認為,中國能在科技前沿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個關鍵原因得益於高瞻遠矚的國家發展戰略。
  • 【科技創新 引領未來】科研服務民生 「雙輪驅動」促成果落地
    舉報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
  • 更多「江蘇造」好藥加速進入醫保目錄 惠及患者
    新增藥品中有近四成是在江蘇研發、引進、生產,不僅更好惠及廣大患者,也增強了醫藥企業創新積極性。甲磺酸阿美替尼片是此次調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一類新藥之一,是江蘇豪森藥業研發的中國首個原創三代靶向藥物,2020年3月獲批上市,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解決了第一代、第二代藥物的耐藥性難題。3月1日後,這款藥的售價將從每盒9800元降至3520元,醫保還能報銷70%左右。
  • 華大基因:用科技護佑生命與健康
    在抗疫的第二戰場,華大基因科普團隊還通過抗議專題節目、線上視頻直播等方式,堅持科普,破除謠言,用實際行動踐行「讓基因科技走進大眾」,用專業實力認真科普。始終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願景始終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願景的華大基因也一直在用基因科技護佑生命與健康。
  • 推進精準醫學發展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科技日報:美國啟動並資助精準醫學計劃,對於我國醫學科技現階段以及未來發展有何啟示?   曹雪濤:美國此次在政府層面率先啟動並資助精準醫學計劃,再次證明關注民眾健康與醫療是全球的責任,當然,我們在看到該計劃惠及民生的社會效益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其經濟效益,這一計劃將造就新的經濟生長點。
  • 讓更多孩子擁有科學夢想
    當前我國正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關鍵靠創新,基礎在科普。「要想使科技創新能夠真正取得成功,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和支持至關重要。」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說。花兒為什麼有各種顏色?那些蘑菇為什麼有毒?樹上樹下為什麼都長有苔蘚?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多位院士和研究員為孩子們量身打造了趣味科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