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年會:提升科技水平加大自主創新力度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年會:提升科技水平加大自主創新力度 2015-10-21 18:21:16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年會:提升食品工業科技水平加大自主創新力度 中新網大連10月21日電(記者 王彤)10月20—22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八屆中美食品業高層論壇在遼寧省大連市舉辦。
-
專訪王楠林:加強科技創新 提升「中國創造」影響力
中國政府網北京1月10日電(張爽)今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李克強總理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要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要切實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必爭領域、科技發展前沿,實現重大突破,使科技創新的成果更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服務國家戰略、惠及千家萬戶,在祖國大地上「開花結果」。
-
「每日一習話」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
本文轉自【央廣網】;習近平:在當前形勢下,各國科學家尤其需要開展新冠肺炎藥物、疫苗、檢測領域的研究合作,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共性問題,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這段話出自2020年10月30日習近平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作的視頻致辭。
-
科技日報新年獻詞丨凝聚科技創新的磅礴力量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所有人的心都為之牽動;急劇變化的外部環境,讓全球發展晦暗不明;受到嚴重衝擊的國內經濟,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巨大壓力……面對重重考驗,我們向科學要方法要答案,交出了令人驚嘆的答卷:中國科學家第一時間向全球共享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為全球抗疫提供了基礎;新冠疫苗研發工作始終處於全球第一方陣,2020年12月31日,中國新冠病毒疫苗獲批上市;大數據支撐流調快速找到病毒傳播鏈
-
國際銳評丨探月精神將激勵中國為人類福祉作出更多貢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天發來賀電,強調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無疑,這將激勵中國人繼續奮進,不斷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 「敢上九天攬月」,這是中國人的夢想與豪情。從嫦娥一號拉開探月序幕,到嫦娥三號帶著第一輛月球車「玉兔號」成功登月,再到嫦娥五號赴月球採樣返回,中國探月工程如期實現「繞、落、回」三步走規劃。
-
科技創新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知識產出大國
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一窮二白轉變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和知識產出大國,創新產出已成為世界重要一極,多項指標世界領先。 科技創新格局發生歷史性轉變。創新能力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榮獲中國工業領域最高獎——以原始創新提升...
日前,在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發布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榮獲中國工業大獎企業獎。中國工業大獎是我國工業領域國家級最高獎項,主要授予代表我國工業發展最高水平的工業企業和項目,對引領我國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製造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聚焦南京創新周|助力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南京生物醫藥谷發布...
中國江蘇網訊(通訊員 王彤 陶禹歌 記者 丁小玲)6月22日,2020南京創新周分場活動-南京生物醫藥谷科技創業頒獎儀式暨創新圖譜發布會在南京江北新區舉辦,大會發布了生物醫藥谷科技創新圖譜,此舉有利於助力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近年來,南京江北新區一直在加速推進以「基因之城」建設為核心的生命健康產業發展。
-
周晉峰以生態文明解讀-動物福祉: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的連結
原標題:中國綠髮會主辦 | 周晉峰以生態文明解讀「動物福祉: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的連結」 | 江漢大學12月21日,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
奏響中國創新最強音——從國家科技大獎看創新走向
——從國家科技大獎看創新走向 王澤山、侯雲德兩院士摘取2017年度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雙響」,基礎原創「多點開花」;科技獎勵「年度大戲」彰顯時代意義,中國力量再攀高峰……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8日在京舉行。
-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屠呦呦 新華社發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她60多年致力於中醫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從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中得到啟發,創建了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成分的方法,並最終發現了青蒿素,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結構的抗瘧新藥,標誌著人類抗瘧步入新紀元。
-
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展望
國內發展方面,中國面臨著製造業大而不強、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對外依賴性高、國家創新系統效率不高、城鄉和區域創新系統融合共創能力較低、農村和貧困地區內生發展能力不足等諸多挑戰;國際發展方面,中國亟須整合科技創新與外交、軍事、政治政策等多個維度,積極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世界創新格局、貿易體系、全球價值鏈重構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貫徹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030目標」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
科技創新的人文精神要義
在科技與人文的有機互動中,人類認識與改造自然、認識與改造自我的實踐活動不斷向前推進,人類文明不斷發展。一方面,科技創新為人文精神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物質條件和現實支撐,使人文精神的現實展開與不斷升華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人文精神對科技創新同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人文精神為科技創新提供價值引領和精神支撐。
-
科技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十三五」開局,中國石油就把「創新」納入集團公司發展總體戰略。科技創新也成為「十三五」期間,中國石油不斷突破發展瓶頸、破解新問題新挑戰的制勝法寶。
-
「引力波新發現」彰顯中國科技創新實力
這標誌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引力波天文臺和其他望遠鏡觀測到同一天體物理事件,預示著天文學研究進入「多信使」階段。中國慧眼HXMT望遠鏡,也對此次引力波事件成功監測。這次「引力波大新聞」的一個亮點,是中國的紫金山天文臺南極天文中心跟美國宇航局聯合發布。據報導,中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HXMT望遠鏡不僅成功監測到此次引力波事件,並且以合作組形式加入報告本次歷史性發現的論文。
-
科技日報:中國全面進入創新時代
原標題:中國全面進入創新時代 今天的中國,創新適得其時、適得其勢。 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科技創新的戰略思想,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
正確處理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關係
在維護和堅持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大目標上,中國始終態度鮮明、行動積極,不斷地在實踐中更新和提升理念,探索和創新理論。黨的十八大站在歷史和全局的戰略高度,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對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了全面部署,生態文明建設首次作為黨治國理政的戰略目標被提出和確立。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
科學自信|人類可燃冰在中國試採點火成功,中國科技創新機遇迎來...
前些時間與一位資深老專家交談時,他感慨地說,中國科研創新缺少的不是智力,而是敢於創新的自信。面對中國人類創新科技的發布他舒心地說了一句話,讓筆者格外動容--「中華民族科學創新自信時代來臨了」。但是要使用了汽車、飛機、輪船之類的設備,我們人類還有很多問題需攻克,至少一套可燃冰安全產品的工業生產體系還需要重新建設或利舊改造,至少也是十年以上的功夫。回頭繼續講講老專家的談話吧。他繼續說到了舊中國科技他信的起因:他說由於我們中國清朝後期長期閉關鎖國,讓人類現代科技起步之際,錯過同步發展竟爭的時機。
-
鐵建重工:科技「質勝」,打造全生態機制砂「創新鏈」
或許人們並不知道,構建中鐵一局隧道洞渣加工的機制砂創新鏈,一方方凝注鋼筋鐵骨的高品質砂石骨料,由鐵建重工的創新科技鍛打。水電八局神山大型礦山機制砂項目,堪稱亞洲之最,成千上萬噸的骨料精品砂開啟了一程程遊牧天疆之旅,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建設美麗中國的築夢戰場。或許人們並不知道,年產7000萬噸石灰巖砂石骨料的環保節能製造工藝,由鐵建重工的匠心智慧淬鍊。
-
中國科技創新活力令世界驚嘆
航天科技日新月異,成為中國科技創新日益深化的生動縮影。南非獨立傳媒旗下報紙《開普時報》盛讚:「近年來,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中國的科技實力實現了跨越式提升。」「科技創新進步巨大」美聯社在報導嫦娥五號探測器時指出,2003年,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此後中國的太空計劃不斷積聚動力。「這次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最雄心勃勃的太空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