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知識產出大國

2021-01-15 央視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走過了輝煌的歷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努力、勇攀高峰,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一窮二白轉變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和知識產出大國,創新產出已成為世界重要一極,多項指標世界領先。

  科技創新格局發生歷史性轉變。創新能力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目前,我國SCI國際科技論文數位居世界第2位,其中高被引用論文數量處於世界第3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位居世界第1位,進入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企業數達到438家,位居世界第3位。國家高新區集聚了中國近40%的高新技術企業,誕生了一批以華為、阿里巴巴、小米等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企業,2017年實現生產總值9.52萬億元,佔GDP比重已經高達11.5%。

  科技創新的影響力大幅提升。70年來,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成為共和國波瀾壯闊發展進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鐵基超導等基礎研究重大成果產生重要國際影響力;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生物技術等戰略前沿領域實現若干重大突破;「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北鬥導航、高速鐵路等重大工程彰顯了中國力量;超級雜交水稻、新藥創製、汙染防治技術等惠及社會民生改善。我國科技事業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路徑,科技創新成為新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重要支撐。

  創新驅動產業向中高端攀升。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農業主要作物良種已基本實現全覆蓋,製造業從過去的「傻大黑粗」轉向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引領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加快成長壯大。LED、光伏、風電、消費級無人機、5G移動通信、行動支付等產業化規模領跑全球,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光電子器件等新興產品高速增長,鑽井平臺、載人深潛、高檔工具機、風電、智能製造等高端裝備製造業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2018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5%。

  科技創新推動了人類重大挑戰的解決。除了航天、高鐵、5G、行動支付為全球提供了便捷之外,我國科技在緩解世界貧困、抵抗重大疾病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科學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措施,目前國外種植面積達636萬公頃。2018年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再添「中國貢獻」。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及其團隊發現的青蒿素從根本上改變了寄生蟲疾病的治療。由於青蒿素等藥品的廣泛使用,進入2015年,全球瘧疾新增感染人數下降37%,死亡率下降60%。在重災區的非洲地區,瘧疾死亡率在各年齡段人群中下降了66%,其中5歲以下兒童下降了71%。中國科研人員持續10個多月研發出的重組伊波拉疫苗在非洲獅子山開展Ⅱ期500例臨床試驗取得成功,成為全球首個獲批新藥的伊波拉疫苗,極大緩解了非洲疫情。

  我國科技創新快速發展,在短短70年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主要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人員勇於創新和無私奉獻的結果。同時我國也不斷加強制度創新和開放合作,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

  黨中央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做出重大戰略部署,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徵程,提出了科技創新「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牢牢把握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正確方向,推進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在實踐中越走越寬廣。

  70年來,我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滿懷理想信念,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艱苦努力、勇於創新、勇攀高峰,形成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獨特的精神品格和氣象,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

  70年來,我國始終推進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和體制改革相互協同演進。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科研院所建立,到20世紀80年代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設立,再到20世紀90年代推進科研院所市場化改革,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進入21世紀,特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系統部署,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取得了一系列實質性突破和標誌性成果,科技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極大激發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70年來,我國堅持開放合作。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學蘇聯到改革開放初期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再到中國科技體系的對外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大了開放合作的力度,目前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局面。通過開放合作,我們學習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加快我國科技發展步伐;通過開放合作,我國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的科技援助,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

   (作者:胡志堅,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相關焦點

  • 科技部:中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
    央廣網北京2月27日消息(記者劉柏煊)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在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北京八分鐘」表演以高科技元素驚豔全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科技的力量。科技部昨天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正在加速產業化發展。
  • 「中國科研產出全球第二」是真的嗎?
    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中國得分為5819.79分,雖然遠遠低於美國的19165.25分,但卻高於德國的4125.92,因此被報導為「高質量科研產出全球第二」。這不是自然出版集團第一次讚賞中國的科研成就。兩年前,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報告,就稱大量數據表明中國在發表論文和科學研究兩方面很快將成為全球領導者。
  • 應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在創新活動日益集聚化的趨勢下,發達國家相繼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全球科創中心,凝聚高端要素,加快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進程。經過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的持續投入和積累,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研發投入世界第二大國,研發強度明顯高於同等發展水平國家,並超過部分發達國家。然而,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仍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創新驅動的作用尚未充分釋放。
  •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在全球科技競合愈加嚴峻的背景下,中國發展原始創新應從何起步,又應引向何方?他解釋這一「魄力」的涵義:一是要加大原始創新投入,不計產出,「因為原始創新是無法預計產出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投入的就是沉沒成本」;二是實現原始創新需要長期積累,不能冒進,也不應帶有功利性,「從這個角度說,做原始創新應是一種大國擔當
  • 讀懂中國|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科技大國
    相聚廣州,讀懂中國。11月20日,2020 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開幕。在開幕式後的主旨演講環節中,來自不同國家的重量級知名政治家,通過「雲參會」的方式與來自我國政界、學界、企業界的代表一起,聚焦「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分享觀點、展開交流。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在即將過去的十三五時期,中國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轉移,中國或接捧下一棒丨億歐全球視角
    1810—1920年,德國成為了以電氣和化工為標誌的「新工業」的引領者,並取代法國成為新的科技創新中心。1920年以後,美國積極應用移民政策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領銜了以電子信息等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波士頓及矽谷等地區成為首屈一指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其後日本、亞洲四小龍等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趕超成為發達經濟體。
  • 【一流灣區】全球創新核心區域東移:中國創新指數位列全球第十四...
    &nbsp&nbsp&nbsp&nbsp《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131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4名,在37個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中排名第一,且仍然是全球創新指數(GII)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前100科技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廣東科創表現亮眼。
  • 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展望
    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了創新型國家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即要在2020年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 盤點世界上的糧食大國、肉類產出大國及石油儲量大國
    #趣知識#「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誰控制了貨幣,就控制了全球經濟。」一,世界四大糧倉:中國、美國、印度、巴西。中國是世界第一產糧大國,近年來,每年生產5億多噸糧食,2018年中國糧食產量約為6.58億噸。中國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美國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年產糧食5億噸左右,是世界糧食生產第二大國。
  • 知乎CTO李大海牛津演講全文:崛起的中國科技創新力量
    近日,第六屆牛津中國論壇日前在牛津大學舉辦,知乎CTO李大海出席並發表演講,就中國科技的未來發展分享了自己的觀點。李大海認為,中國實質上已經是一個科技大國,在成為下一個科技強國的路上,科技創新能力、與基礎科學研究將是未來發展的核心地帶。
  • 2019中國國際科技論文產出態勢評述:中國科技論文正向高質量轉型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日前在京發布的2019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既展現出這種角色轉換的歷程,也再次印證了中國正在向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者邁進。如果我們進一步擴大橫向比較的範圍,很容易發現,中國與世界主要科技大國之間的差距依然較大。以2009至2019年間發表國際科技論文數超過20萬篇的22個國家和地區作參照,如果按每篇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排序,每篇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超過本統計年度12.68次這一平均值的國家,有13個。
  • 西安楊森總裁:中國正從製藥大國走向創新大國
    事實上,中國在醫藥領域改革,極大地提高了中國患者獲得創新藥物的可及性,為患者帶來更好疾病解決方案。國家藥監局藥品註冊司司長王平日前表示,國家將繼續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努力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力爭讓國內外最新的、最好的新藥、好藥,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惠及病患者。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儘管目前,中國仍然是名副其實的仿製藥大國。
  • 英刊點評全球七大科技強國 中國為崛起新秀
    環球網記者李亮報導,隨著新興國家在科技領域的投放,世界經濟版圖正在發生著改變。英國《焦點》月刊3月30日刊出文章,評出了全球七大科技強國。文章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大國科技產出的快速增長將「重繪世界經濟的版圖」。
  • 世界最頂級十大科技大國都有誰?
    除了科技,需要說一下中國的製造業。中國是世界上第一製造業大國、擁有世界上最齊全的製造業產業鏈。因為製造業極為普通而又極為重要、一個國家沒有製造業就沒有發展基礎。全球百位思想家之一瓦科拉夫斯米爾《美國製造:國家繁榮為什麼離不開製造業》書中寫道:「如果沒有一個強大而且極具創新性的製造業體系,以及它所創造的就業機會,那麼,任何一個先進的經濟體都不可能繁榮發展。」
  • 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報告(2017)發布—新聞...
  •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內涵、要素與發展方向
    三螺旋理論認為,在知識社會中,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潛力在於大學發揮更為突出的作用,要將大學、工業和政府的各種因素結合起來,為知識的生產、轉讓和應用創造新的體制和社會形式。由於科技、資源等要素具有自然聚集的特性,早在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理念被提出之前,以矽谷為代表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雛形已逐漸形成。
  • 科技日報:中國全面進入創新時代
    這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的中國宣言,是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的中國抉擇,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引領中國全面進入創新時代。   ——展開「三步走」的時代畫卷   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這一宏偉目標,與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絲絲緊扣,必將開啟中國發展的美好未來。
  • 「世界知識」應對大國科技競爭的美國《無限邊疆法案》
    法案確定未來五年為技術局提供1000億美元的研究經費,重振美國在決定其全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方面的領導作用。該法案將要求白宮定期制定一項計劃,以提高科學和創新的競爭力,支持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所確定的目標。《無限邊疆法案》與美國大國競爭戰略 《無限邊疆法案》的制定者毫不諱言,該法案就是要滿足美國大國競爭戰略的需要,目標直指中國。該法案的目標是通過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確保美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世界領導地位和競爭優勢。
  • 中國已成為納米科技領域重要貢獻者
    今天,納米科技作為最具突破性的戰略性前沿技術之一,已在材料、醫療、環境等領域引起顛覆性改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一系列數據和成果顯示,中國已成為當今世界納米科學與技術進步的重要貢獻者,是世界納米科技研發大國,部分基礎研究居國際領先水平,納米科技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的成效也已初具規模。
  • 中國經濟和科技同時超過美國,就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嗎?
    首先經濟上,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可謂是突飛猛進,不僅建立了全產業鏈體系,還積累了強大的規模優勢,儼然成為了一個「經濟巨人」。  以經濟規模為例,過去20年,中國GDP就先後超過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數據顯示,到2019年,中國GDP已達到14. 34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