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報告(2017)發布—新聞...

2020-11-29 科學網
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報告(2017)發布

 

科學網10月13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今天,2017年「π指數(PI,Productivity Index)」報告即《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報告(2017)》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正式發布。

這是繼2016年之後連續第二年發布π指數。報告顯示:在全球「π指數」TOP100的機構中,美國機構數量為49家;其次為英國9家;法國6家;德國6家;瑞士5家,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同為4家;中國3所,分別為中國科學院(排名第10)、北京大學(排名第66)和清華大學(排名第91);日本2家;義大利、以色列、新加坡、西班牙、瑞典、韓國、丹麥、比利時各1家。

據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主任於建榮介紹,「π指數」綜合了論文作者實際貢獻和期刊影響力,旨在一定程度反映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論文產出現狀,希望能客觀評價領域內科研機構的科研產出、質量和貢獻。

該指數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研發,經過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領域學科專家、文獻情報與科技期刊專家、信息技術專家共同策劃,以遴選的119種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領域科技期刊作為評價數據來源,以發表在這些期刊上的研究論文為統計對象,採用定性與定量雙重評估的方法,綜合考慮論文作者貢獻分值、期刊影響力分值等因素,形成了π值(Productivity Index Value,PIV)、π商(PI Quotient,Productivity Index per Article)等主要指標。

據悉,該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年度π指數分析報告,包括2016年全球π指數Top100機構分析、全球發文量Top10國家機構π指數分析以及金磚國家(BRICS)機構π指數分析;第二部分是5年π指數分析報告,包括全球機構、中國機構以及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在2011-2015年間π指數的變化趨勢分析。

上榜全球「π指數」TOP500的中國機構近45家,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臺灣大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香港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四川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第二軍醫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臺灣陽明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大學、第三軍醫大學、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南京醫科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中南大學、蘇州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天津醫科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廈門大學、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同時,在年度報告的基礎上,今年還新增了「2011-2015五年的π指數趨勢分析報告」、「生物與醫學領域7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π指數分析報告」等內容。

當天,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研究員林其誰、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陳潤生、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上海市科協主席陳凱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研究員王恩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研究員李林,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主任彭以祺、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啟高、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中科院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李曉軒、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劉煒等相關專家及機構代表出席了發布座談會。

與會專家表示,當今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迅猛發展,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學科日益交叉會聚,中國的科研創新亟需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的評估體系及方法。π指數的發布是對相關科研產出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為國內科研評價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做法。

據悉,該報告已通過bm.pi-index.com網址公開發布。未來,發布方將在現有分析指標基礎上,增加基於「學科分類」、「學科交叉」和「科研群體」的評價方法,並結合知識圖譜等語義技術,提供更為精準的基於「知識粒度」的評價分析,以對科研機構及科研人員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進行更加深入、客觀的剖析。

相關焦點

  • 《「π指數」—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正式...
  • 愛思唯爾報告顯示 中國在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科研產出全球第一
    11月18日,全球信息分析和科技醫學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以科研的力量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報告,以提高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努力的關注。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國在16個可統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中,有15個領域的相關科研論文數量位居全球前十;其中與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產出居世界第一。過去5年,全球相關科研論文達410萬篇據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於2015年提出,它確定了在2030年實現全球可持續和更加公平未來的宏偉目標。
  • 「中國科研產出全球第二」是真的嗎?
    從優秀論文的角度來看,中國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自然指數」是一個比較權威的指數這次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自然指數,衡量的是各個國家和科研機構在高質量論文方面的產出情況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中國得分為5819.79分,雖然遠遠低於美國的19165.25分,但卻高於德國的4125.92,因此被報導為「高質量科研產出全球第二」。這不是自然出版集團第一次讚賞中國的科研成就。兩年前,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報告,就稱大量數據表明中國在發表論文和科學研究兩方面很快將成為全球領導者。
  • 中國在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科研產出全球第一
    11月18日,全球信息分析和科技醫學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以科研的力量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報告,以提高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努力的關注。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國在16個可統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中,有15個領域的相關科研論文數量位居全球前十;其中與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產出居世界第一。過去5年,全球相關科研論文達410萬篇據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於2015年提出,它確定了在2030年實現全球可持續和更加公平未來的宏偉目標。
  • 研究分析 | 這5個可持續發展領域,中國科研產出全球第一!
    11月18日,全球信息分析和科技醫學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以科研的力量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報告,以提高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努力的關注。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國在16個可統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中,有15個領域的相關科研論文數量位居全球前十;其中與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產出居世界第一。
  • 2017Nature最新自然指數中國醫院Top100出爐!
    2017自然指數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7 Tables)。2017 年自然指數的統計時間範圍為2015年12月1日至2016 年12月31日,它全面衡量了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以及產業機構的高水平論文產出。同時還對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生命科學、物理科學等核心領域進行了分別排名。名列前三的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 《自然》發布2014自然指數:中國科研產出僅次美國排第二
    近日,英國《自然》(Nature)雜誌首次以全新的「加權分值計數法」(WFC,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指數方式發布2014全球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研產出國家。
  • 淺談自然指數(Nature Index)與科研能力評價
    隨後將這一投票結果通過郵件發給全球10萬名生命、物理和醫學領域的科學家投票確認。這個龐大的科學家群體地理分布很廣,但其中僅有2,848 名科學家(2.85%)回應了調查。作為自然指數一部分的68種期刊,佔湯森路透WOS資料庫中的總期刊數量少於1%,佔了自然科學引用的30%,調整後的82種期刊中,各學期組成如下:化學 20種,地學及環境學16種,生命科學40種,物理學19種。
  • 湘雅醫院上榜全球醫療機構科研實力100強
    紅網時刻4月19日訊(記者 劉丹 通訊員 王潔)近日,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Springer Nature)旗下自然指數網站更新了2019年最新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排名(統計時間節點為2018.12.1-2019.11.30),它全面衡量了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以及產業機構的高水平論文產出。
  • 科研產出連續三年全球第一 北京穩步打造全球科創中心
    ,一張照片被攝像頭隨機拍下,科研人員輕點滑鼠,僅僅30秒後,這張照片就被「安全」地呈現在了用10多公裡光纜連接的另外一臺計算機屏幕上。龍桂魯團隊是量子院一批科學家科研攻關的縮影。自2017年成立以來,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瞄準世界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科技前沿,在量子物態科學、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材料與器件、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已經在量子直接通信技術、超導量子計算研究等領域取得成果。「我們組建了由10位國際頂級科學家組成的學術顧問委員會,其中包括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量子院相關負責人說。
  • 科研產出連續三年世界第一,北京穩步打造全球科創中心
    龍桂魯團隊是量子院一批科學家科研攻關的縮影。自2017年成立以來,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瞄準世界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科技前沿,在量子物態科學、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材料與器件、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已經在量子直接通信技術、超導量子計算研究等領域取得成果。「我們組建了由10位國際頂級科學家組成的學術顧問委員會,其中包括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量子院相關負責人說。
  • 自然指數發布全球科研機構排名,中國這些機構躋身前十
    近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公布了2020年度榜,包括全球科學研究十大國家、十大科研機構、十大升幅最快機構等最受關注的排行榜。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居全球高校四強。
  • 2020年自然指數發布 河南大學生命科學排名大幅提升
    數據顯示,2019年公布的河南大學生命科學自然指數年度榜單排名為全國第70位,2020年4月30日公布的最新排名為全國53位,提升17個位次。與國內其他高校生命科學相比,增速較快,提升幅度較大,成績顯著。但與領先的高校、機構相比,上升空間依然很大。
  • 2017 Nature 最新自然指數公布
    近日,Nature 出版集團發布了 2017 自然指數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7 Tables)。
  • 自然指數全球科研機構排名 中科院奪得「八連冠」
    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中科院)4月30日消息,當天正式發布的2020自然指數年度榜單顯示,中科院再次名列全球首位。根據此前發布的自然指數數據,中科院已連續8年位列該排行榜全球第一,實現「八連冠」。
  • 重磅| 2017 Nature 最新自然指數公布
    近日,Nature 出版集團發布了 2017 自然指數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7 Tables)。
  • 上海交大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上海位居全球第八
    (騰訊新聞,上海)「十三五」的收官之際,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成績單如何?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體系應該如何實現科學和客觀的評價?中國城市距離頂尖國際文化大都市有多遠?1月7日,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交大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 「大數據+」助推生命科學、醫學、農業創新發展!ICG-15國家基因庫...
    10月27日,由深圳國家基因庫承辦的「大數據分析與生物樣本庫」(Ⅲ-1)和「未來農業、未來食品與全球發展」(Ⅲ-5)兩場分論壇舉行,13位國內外知名資深專家受邀出席,以專題報告分享最新科研成果、權威應用經驗及獨到的行業洞見,串聯基因組技術、大數據技術和未來農業,發掘生命科學、臨床醫學、未來農業研究的創新機遇。
  • 《實用預防醫學》躋身2020版《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第6版...
    2020年,《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第6版)發布,《實用預防醫學》躋身於核心學術期刊A類行列,較2017年第5版評價等級A-再次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是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Science Evaluation, RCCSE)的四大評價報告之一,於2009年3月開始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開展期刊評價並推出第1版,隨後於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20年分別推出第2版、第3版、第4版、第5版和第6版。
  • 全球醫院機構排行榜出爐!華西醫院再次排名中國第一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從其官方網站獲悉,在2018年度全球醫療機構排行榜中,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WCSM / WCH)排名全球第56名,中國醫療機構第1名,論文計數(AC)49篇,分數式計量得分(FC)11.84。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了解到,該榜單的統計時間範圍為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