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思唯爾報告顯示 中國在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科研產出全球第一

2021-01-19 瀟湘晨報

11月18日,全球信息分析和科技醫學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以科研的力量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報告,以提高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努力的關注。

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國在16個可統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中,有15個領域的相關科研論文數量位居全球前十;其中與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產出居世界第一。

過去5年,全球相關科研論文達410萬篇

據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於2015年提出,它確定了在2030年實現全球可持續和更加公平未來的宏偉目標。

這些可持續發展目標包含無貧窮、零飢餓、良好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等、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等17個方面。

「我們對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16個領域進行了評估分析。」愛思唯爾全球戰略合作網絡學術關係總監康曉伶在發布會上介紹。

康曉伶解釋,這項評估分析是基於SciVal和Scopus科研分析管理工具進行的。愛思唯爾在Scopus中對每一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定義出相應的科研關鍵詞,再基於SciVal分析工具計算出可分析的16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發文的計量參數,從數量、質量、學界合作、研究主題等各個視角,生成了16個領域的科研信息圖表。這樣可以快速、直觀地了解每一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的相關科研情況。

報告顯示,2015年至2019年間,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文章數量驚人,達到410萬篇。美國、中國和英國在其中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中,相關論文數量均位列全球前三。

中國在5個領域相關科研產出全球第一

在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產出方面,中國的表現如何?這場發布會專門進行了總結分析。

康曉伶告訴記者,根據報告,2015年至2019年中國發表的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文章超過69萬篇,其中科研產出最高的3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分別為:良好健康與福祉、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以及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的相關科研產出居全球第一,其中包括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可持續城市和社區,以及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康曉伶介紹,總的來看,在納入統計分析的16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除了性別平等這一領域,中國在其他1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的論文數量均位於全球前十名。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體現了科學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關鍵作用,我們也一直在為全球的共同努力作出應有的貢獻。」愛思唯爾執行長白可珊呼籲各界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的研究結果,以共同提升對科學的理解以及為推動這些關鍵目標的實現所需採取的具體行動。

【來源:科技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在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科研產出全球第一
    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國在16個可統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中,有15個領域的相關科研論文數量位居全球前十;其中與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產出居世界第一。過去5年,全球相關科研論文達410萬篇據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於2015年提出,它確定了在2030年實現全球可持續和更加公平未來的宏偉目標。
  • 研究分析 | 這5個可持續發展領域,中國科研產出全球第一!
    11月18日,全球信息分析和科技醫學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以科研的力量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報告,以提高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努力的關注。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國在16個可統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中,有15個領域的相關科研論文數量位居全球前十;其中與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產出居世界第一。
  • 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報告(2017)發布—新聞...
    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報告(2017)發布
  • 【中國科學報】《科學通報》英文版與愛思唯爾開啟新合作
    「科研期刊代表了國家科技文化的軟實力,我們需要擁有與科學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一流期刊。」《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總主編、中科院院士朱作言在合作啟動會上強調,「中國科學家產出的文章質量越來越高,缺的是傳播與推廣,期刊國際化正是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
  • 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發布
    11月2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在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期間舉行的「基於地理與統計信息開展德清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分會上,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德清踐行 2030 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發布。
  • 聯合國《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給...
    然而,形勢並非不可逆轉,根據聯合國在2019年9月11日發布的這份《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科學有能力幫助減輕為實現相互關聯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所帶來的權衡,並使我們重新走上正軌,在2030年以前為所有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該報告由聯合國秘書長根據聯合國成員國的授權任命的一個獨立的科學家小組編寫,是第一份四年期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
  • 科研產出連續三年世界第一,北京穩步打造全球科創中心
    量子院的建設發展又是北京不斷夯實科技創新中心根基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北京市科委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北京圍繞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重點領域,建設了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腦科學中心、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等5家新型研發機構,集聚了薛其坤、姚期智、王中林、王曉東等一批世界頂尖科學家。
  • 科研產出連續三年全球第一 北京穩步打造全球科創中心
    如今,龍桂魯團隊已經成功研製出了國際上第一臺具有實用價值的樣機,實現了10公裡光纖鏈路每秒4千比特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電話,推動了量子直接通信的實用化發展。預計明年,團隊將在北京建設世界上首個量子直接通信電話示範系統。未來,量子直接通信將與量子計算機連接,組建全量子網際網路,進一步保護國家信息安全和民眾個人隱私。龍桂魯團隊是量子院一批科學家科研攻關的縮影。
  • 「中國科研產出全球第二」是真的嗎?
    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中國得分為5819.79分,雖然遠遠低於美國的19165.25分,但卻高於德國的4125.92,因此被報導為「高質量科研產出全球第二」。這不是自然出版集團第一次讚賞中國的科研成就。兩年前,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報告,就稱大量數據表明中國在發表論文和科學研究兩方面很快將成為全球領導者。
  • 報告顯示:中國成為全球健康醫療人工智慧研究主要貢獻者之一
    光明日報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陳海波)隨著醫療信息化和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療數據的類型和規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醫療行業進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時代。日前,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愛思唯爾等機構聯合發布《健康醫療人工智慧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中國已成為全球健康醫療人工智慧科學研究與臨床試驗的主要貢獻者之一。
  • 愛思唯爾期刊影響因子提高
    本報訊 《2006年期刊引用報告》顯示,2006年,全球最大的科學、技術及醫學出版商愛思唯爾旗下超過65%的期刊影響因子顯著增長,其中53種期刊影響因子位居相關領域首位。 勵德愛思唯爾中國區董事長梅山說:「期刊影響因子的上升是全體愛思唯爾作者、審稿人和編輯共同努力的結果。
  • JCR:愛思唯爾旗下期刊影響因子顯著提高
    :根據《2006年期刊引用報告》(JCR),愛思唯爾旗下超過65%的期刊影響因子在2006年中顯著提高,其中53種期刊影響因子(IF)位居相關領域首位。     勵德愛思唯爾中國區董事長梅山先生發表評論說,「期刊影響因子的上升是全體愛思唯爾作者、審稿人和編輯共同努力的結果,他們為此付出了辛勤勞動。最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科研人員以作者和編委等身份參與愛思唯爾期刊的編輯出版過程中,若干愛思唯爾期刊影響因子的提高,與他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 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科普名稱為「廣目」專項)負責人郭華東近日在中國科協年會上做大會主旨報告透露,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技術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取得顯著成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的框架下,實現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目標
  • 牛文元等: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
    本報告在世界上首次計算了主要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時間表,獲得了全球192個國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還特別提出了在「後發展議程」中全球目標設計的新思路。只有上述三大元素及其組合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不同階段獲得最佳映射時,可持續發展科學的內涵才具有統一可比的基礎,才能制定可觀控和可測度的共同標準。  1999年,中國第一份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發布,明確提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平衡」與「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是貫穿於整個可持續發展的兩大核心主線,為可持續發展科學的建立提出了可公度性要求。
  • 《科學通報》英文版與愛思唯爾出版集團開啟新合作—新聞—科學網
    合作期內,愛思唯爾將為Science Bulletin提供內容發布平臺和相應推廣渠道、數據分析報告等服務,幫助該刊提升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科研期刊代表了國家科技文化的軟實力,我們需要擁有與科學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一流期刊。」
  • 報告稱中國已成為健康醫療人工智慧科研與臨床主要貢獻者之一
    報告主要從科學研究概覽、科學技術交叉、科學社會交互、人類機器協同四個方面,基於已發表的科學出版物和已註冊的臨床試驗數據,回顧分析健康醫療人工智慧領域最近五年(2015年—2019年)全球科學研究和臨床試驗的規模、結構和發展趨勢,並分析中國的表現。
  • 《「π指數」—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正式...
    《「π指數」—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正式發布
  • 眼科領域8位學者入選愛思唯爾2019 年中國高被引學者(轉載)
    2020年5 月 7 日,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 2019 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來自 242 個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的 2163 位學者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