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發布

2021-01-10 澎湃新聞

11月19日至21日,在浙江德清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期間,一項重要的官方報告引起了各方關注。

11月2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在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期間舉行的「基於地理與統計信息開展德清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分會上,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德清踐行 2030 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發布。

報告顯示,中國浙江省德清縣多數指標已接近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從何而來?

澎湃新聞檢索公開資料後發現,2015年9月,聯合國發展峰會批准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簡稱「2030議程」),提出了涵蓋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專業術語簡稱為「SDGs」)及169項具體目標,要求世界各國到2030年實現經濟增長、社會包容與環境美好的三位一體協調發展。

此外,為了踐行這一重要的全球議程,聯合國提出了一系列後續落實和評估措施,包括綜合利用統計和地理信息手段,對SDGs進行量化評估和定期報告。

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中國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高度重視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聯合國發展峰會,代表中國政府籤署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2016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紐約聯合國總部主持召開「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同努力改造我們的世界——中國主張」座談會,宣布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

在聯合國、自然資源部、國家統計局、浙江省人民政府等方面的指導和支持下,來自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6所大學、2家公司的30餘位研究人員與德清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密切配合,依據聯合國SDGs全球指標框架,綜合利用地理和統計信息,對德清縣踐行SDGs實施情況進行了定量、定性和定位相結合的本土化的評估分析。

在11月20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對於德清102項SDGs指標來說,共有79項指標具有可對比的參照標準或依據,其中68項SDGs指標已經達到或十分接近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或者明顯居於全國乃至世界前列。研究表明,德清在經濟、環境、社會三個方面較好地實現了協調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表示,基於地理與統計信息開展德清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是首次探索性研究,具有開創性、國際性、示範性。

地球觀測組織對外聯絡高級官員史提芬還表示,《報告》前後所有內容是一次成功的實踐,可以在世界各地推廣。

國家統計局統計設計管理司司長程子林說,這一評估打造了踐行2030年SDGs精彩的中國德清樣本。

為何德清能夠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樣本」?德清縣委書記王琴音透露了當地的絕招。

當日傍晚,王琴音在接受澎湃新聞在內的媒體採訪時表示:「多年來,德清當地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持續推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德清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們堅信,良好的生態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王琴音說道。

在王琴音看來,堅定不移護美綠水青山,並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美麗經濟,讓德清縣成為了「兩山」思想的重要實踐地。

「接下來,我們將把聯合國地理信息大會作為嶄新的歷史起點,讓生態更和諧,讓『地理信息+』、人工智慧、研究院經濟、會展經濟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強勁引擎,讓發展更有溫度、城市更有品味、幸福更有質感。」王琴音說。

《報告》的研究發起人、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陳軍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德清樣本」是可以參考、可以複製的,為世界提供了一種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陳軍說道,「當初聯合國選擇德清召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我認為德清剛好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當地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時間很久,而且還在打造地理信息小鎮,這是德清最大的特色。」

相關焦點

  • 湖科大參與研製編寫的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
    由湖南科技大學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陳浩副教授師生團隊參與研製編寫的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德清踐行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7)》發布。包括湖南科技大學在內的6所大學、2家高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員在陳軍教授(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教授、ISPRS第一副主席)領導下與德清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密切配合,依據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全球指標框架,綜合利用地理空間數據和統計信息,對德清縣踐行SDGs實施情況進行了指標體系的本土化研究和定量、定性和定位相結合的評估分析
  • 有獎投票 | 中科院科技支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施取得重要成果
    中科院科技支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施取得重要成果(點擊投票)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海洋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等2020年9月11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將中國科學院A
  • 從聯合國2030年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與監測看中國教育丨公開課筆記33
    國際教育目標的發展變化:1990年提出「全民教育」目標;2000年作為千年發展目標之一——MGD2「普及初等教育」;2015年作為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SDG4 「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
  • ...行動起來,共同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線上研討會
    12月1日,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舉辦「行動起來,共同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線上研討會。會議邀請聯合國相關機構負責人以及中國、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民間組織約50名代表出席。、搭建合作平臺、實施專項行動等有效措施,持續促進解決氣候變化、環境汙染、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全球性問題,推進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
  • 聯合國《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給...
    然而,形勢並非不可逆轉,根據聯合國在2019年9月11日發布的這份《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科學有能力幫助減輕為實現相互關聯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所帶來的權衡,並使我們重新走上正軌,在2030年以前為所有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該報告由聯合國秘書長根據聯合國成員國的授權任命的一個獨立的科學家小組編寫,是第一份四年期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
  • 愛思唯爾報告顯示 中國在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科研產出全球第一
    11月18日,全球信息分析和科技醫學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以科研的力量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報告,以提高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努力的關注。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國在16個可統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中,有15個領域的相關科研論文數量位居全球前十;其中與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產出居世界第一。過去5年,全球相關科研論文達410萬篇據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於2015年提出,它確定了在2030年實現全球可持續和更加公平未來的宏偉目標。
  • 《2015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正式發布
    報告顯示,列入研究範圍的35個城市在生態投入指標上的表現均比2014年有所改善,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趨勢樂觀。 「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說,城市的發展決定了我們是否能成功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聯合國駐華系統代表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諾德厚先生在論壇上說道,「城鎮化正改變著世界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格局。
  • 中國在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科研產出全球第一
    11月18日,全球信息分析和科技醫學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以科研的力量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報告,以提高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努力的關注。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國在16個可統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中,有15個領域的相關科研論文數量位居全球前十;其中與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產出居世界第一。過去5年,全球相關科研論文達410萬篇據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於2015年提出,它確定了在2030年實現全球可持續和更加公平未來的宏偉目標。
  • 地球大數據專項入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辦公室獲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已將地球大數據專項列為其合作夥伴和技術支持機構。該進展彰顯了我國科研機構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 地球大數據專項入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辦公室獲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在線平臺已將地球大數據專項列為其合作夥伴和技術支持機構。該進展彰顯了我國科研機構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 牛文元等: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
    在此背景下,21世紀開始之年,「應對變化中地球的挑戰2001」世界大會首倡並發布了「可持續發展科學」誕生宣言,並正式宣布「可持續發展科學」是科學領域一個全新的學術方向。  2015年被稱為可持續發展年,9月在紐約世界首腦特別峰會上將批准「2015後發展議程」。為配合這一時間節點,本課題組發布世界首份《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
  • 聯合國報告:2030年全球或有超10億人極端貧困
    【聯合國報告:2030年全球或有超10億人極端貧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3日發布的一份報告說,鑑於新冠疫情造成的長期嚴重影響,到2030年,全球或將再有2.07億人陷入極端貧困,從而使極端貧困總人數突破10億。 但報告也指出,如果抓緊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就有可能減緩極端貧困人口的增速。
  • 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科普名稱為「廣目」專項)負責人郭華東近日在中國科協年會上做大會主旨報告透露,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技術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取得顯著成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的框架下,實現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目標
  •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2015年總體趨勢樂觀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邢靜)29日在北京發布的《2015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列入研究範圍的35個城市在生態投入指標上的表現均比2014年有所改善,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趨勢樂觀。  該報告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共同發布。
  • 華高萊斯丨知識簡報: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
    什麼是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Decade of Ocean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源自於2015年9月25日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正式通過的《2030年議程》中,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第14項——「水下生物」目標。
  • 第二次遞交到聯合國,這份報告究竟什麼來頭?
    我國土地退化實現零增長了嗎?我國紅樹林的面積增加了還是減少了?……這些問題都可以在中國科學院27日發布的《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中找到答案。這是繼2019年後,《報告》第二次作為中國政府的正式文件在聯合國大會上發布。那麼,這份遞交到聯合國的《報告》究竟有什麼來頭?為什麼要編寫這份《報告》呢?事情還得從2015年說起。這一年,聯合國193個成員國通過了《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 中科院已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條件
    1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設立「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是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項重要舉措,該中心將依託中科院建設。目前,中科院已集成優勢研究力量和資源,系統深入開展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已實現國家相關優勢資源的整合,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的條件。
  • 聯合國報告:2030年全球人口將達85億
    聯合國17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預計到203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85億;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97億。但未來數十年內人口增速將減慢。  這份名為《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的報告稱,未來3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約半數集中在九個國家: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剛果(金)、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印度尼西亞、埃及和美國。
  • 「專家視角」從問題到解決方案:土壤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2015 年 9 月,世界各國領導人在紐約聯合國峰會上通過了《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該議程涵蓋 17 項宏偉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