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至21日,在浙江德清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期間,一項重要的官方報告引起了各方關注。
11月2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在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期間舉行的「基於地理與統計信息開展德清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分會上,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德清踐行 2030 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發布。
報告顯示,中國浙江省德清縣多數指標已接近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從何而來?
澎湃新聞檢索公開資料後發現,2015年9月,聯合國發展峰會批准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簡稱「2030議程」),提出了涵蓋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專業術語簡稱為「SDGs」)及169項具體目標,要求世界各國到2030年實現經濟增長、社會包容與環境美好的三位一體協調發展。
此外,為了踐行這一重要的全球議程,聯合國提出了一系列後續落實和評估措施,包括綜合利用統計和地理信息手段,對SDGs進行量化評估和定期報告。
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中國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高度重視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聯合國發展峰會,代表中國政府籤署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2016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紐約聯合國總部主持召開「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同努力改造我們的世界——中國主張」座談會,宣布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
在聯合國、自然資源部、國家統計局、浙江省人民政府等方面的指導和支持下,來自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6所大學、2家公司的30餘位研究人員與德清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密切配合,依據聯合國SDGs全球指標框架,綜合利用地理和統計信息,對德清縣踐行SDGs實施情況進行了定量、定性和定位相結合的本土化的評估分析。
在11月20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對於德清102項SDGs指標來說,共有79項指標具有可對比的參照標準或依據,其中68項SDGs指標已經達到或十分接近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或者明顯居於全國乃至世界前列。研究表明,德清在經濟、環境、社會三個方面較好地實現了協調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表示,基於地理與統計信息開展德清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是首次探索性研究,具有開創性、國際性、示範性。
地球觀測組織對外聯絡高級官員史提芬還表示,《報告》前後所有內容是一次成功的實踐,可以在世界各地推廣。
國家統計局統計設計管理司司長程子林說,這一評估打造了踐行2030年SDGs精彩的中國德清樣本。
為何德清能夠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樣本」?德清縣委書記王琴音透露了當地的絕招。
當日傍晚,王琴音在接受澎湃新聞在內的媒體採訪時表示:「多年來,德清當地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持續推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德清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們堅信,良好的生態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王琴音說道。
在王琴音看來,堅定不移護美綠水青山,並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美麗經濟,讓德清縣成為了「兩山」思想的重要實踐地。
「接下來,我們將把聯合國地理信息大會作為嶄新的歷史起點,讓生態更和諧,讓『地理信息+』、人工智慧、研究院經濟、會展經濟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強勁引擎,讓發展更有溫度、城市更有品味、幸福更有質感。」王琴音說。
《報告》的研究發起人、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陳軍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德清樣本」是可以參考、可以複製的,為世界提供了一種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陳軍說道,「當初聯合國選擇德清召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我認為德清剛好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當地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時間很久,而且還在打造地理信息小鎮,這是德清最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