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給...

2020-12-05 鳳凰公益

當地時間2019年9月11日中午,聯合國在紐約總部發布了一份《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簡稱GSDR)。

自從1990年以來,世界上有數百萬人擺脫了貧困。但是隨著全球不平等的加劇、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正在逼近臨界點,這一進展正在遭受到威脅。然而,形勢並非不可逆轉,根據聯合國在2019年9月11日發布的這份《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科學有能力幫助減輕為實現相互關聯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所帶來的權衡,並使我們重新走上正軌,在2030年以前為所有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該報告由聯合國秘書長根據聯合國成員國的授權任命的一個獨立的科學家小組編寫,是第一份四年期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它旨在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行動提供信息。這份題為「現在就是未來:科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The Future is Now: Scienc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報告強調政府、企業、社區和民間社會需要改變人類活動的一些關鍵領域:糧食、能源、消費和城市。需要增加對科學可持續性,以及設在發展中國家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機構的投資。

(上圖均來源於聯合國官網un.org)

該報告也旨在為即將於2019年9月24日-25日召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SDG Summit)提供參考。

中國綠髮會作為國內領先的圍繞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領域,致力於減少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非政府組織,以下特別將9月11日有關該報告發布的新聞稿整理為中文以饗讀者。閱讀原文請點擊: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24791GSDR_press_release_for_11_Sept.pdf

科學家呼籲立即採取有針對性的行動,避免近幾十年的發展成果出現倒退

隨著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威脅的加劇,人與自然之間需要建立新的關係

紐約,9月11日——聯合國今日公開的一份由獨立科學家撰寫的最新報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人口總數預計將達到85億,為所有這些人帶來福祉並消除一切貧困任然是可能的,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在國家之間和各國內部大規模減少社會和性別不平等領域做出迅速且根本性的改變。

這份聯合國所有成員國要求評估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情況的報告,是自從四年前通過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以來的首份報告。這份題為「現在就是未來:科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報告指出,目前的發展模式已無法持續,社會不平等加劇,以及維持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可能出現不可逆轉的衰退等現象,正在使過去二十年裡所取得的成就面臨倒退的風險。只有通過大幅度變革發展政策、激勵和行動,才能實現一個更加樂觀的未來。

需要轉型

報告指出,在全球範圍內,單靠增加物質產品消費來創造經濟增長,以及「先發展、再治理」的模式已不再是一種可行的選擇。預測顯示,2017-2060年,全球物質材料的使用量幾乎將翻一番,從目前的890億噸上升至1670億噸,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以及採礦和其它汙染也將相應提升。

全球當前的發展模式在迄今為止的數百萬年間為人類帶來了繁榮,但同時也造成了持續的貧困和其他許多問題;前所未有的嚴重不平等損害了創新、社會融合及可持續經濟增長;也將世界帶到了全球氣候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危險臨界點。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科學家們表示,世界必須在糧食、能源、消費、生產以及城市等一系列關鍵的人類活動領域做出改變。

這些轉變可以通過政府、企業、社區、民間社會和個人的協調行動來實現。科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增加對可持續性科學的投資以及發展中國家自然和社會科學機構的投資,可以進一步增強這一作用。

報告強調,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從根本上要求將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脫鉤,同時減少財富、收入和獲得機會方面的社會和性別不平等。

由於並非所有國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科學家們表示,較貧窮國家將繼續需要更高的增長水平,以確保優質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同時強調先增長和後清理不是一個選項。報告還強調需要增加獲得適當技術和知識的機會。

發達國家需要改變其生產和消費模式,包括限制化石燃料和塑料的使用,並鼓勵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公共和私人投資。

科學家們建議,聯合國可以通過明確的參數和指導方針推廣一個新的可持續發展投資標籤,以鼓勵和獎勵那些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和金融市場的投資,並阻止那些沒有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投資。

需要進行廣泛的改革並不容易,報告建議需要深入的科學認識來預測和緩解廣泛的結構變化所固有的緊張和權衡。例如,應該支持那些在從化石燃料和其它與可持續未來相牴觸的行業轉移中失去工作的人,以替代生計。

作者們強調,需要強有力的政治意願和承諾來進行必要的變革,沒有一刀切的解決方案,發達國家的幹預措施與發展中國家的幹預措施有很大不同。

行動呼籲: 20項重要的幹預措施

報告從最新的科學文獻出發,提出了20項能夠在未來十年內促進結構轉變、加速可持續目標實現的重要幹預措施。

報告主張普遍獲得優質的基本服務——醫療保健、教育、用水和衛生基礎設施、住房與社會保障——作為消除貧困和增加福祉的前提,同時對殘疾人和其他弱勢群體給予特別關注。報告呼籲重新關注終止法律和社會的歧視,並呼籲加強工會、非政府組織、婦女團體和其他社區組織,使他們成為實施「2030年議程「努力的重要夥伴。

報告指出,作為人類健康和福祉的核心,糧食和能源系統是實施變革的兩大關鍵領域,而這兩大行業的現有發展模式,正在將環境和生態系統推向危險的臨界點。

糧食系統必須對現有基礎設施、文化原則和政策做出廣泛改革。目前,全球約有20億人遭受糧食無保障之苦,8.2億人營養不良,但與此同時,肥胖比例在所有的地區幾乎都在上升,全球已有20億成人超重,4000萬五歲以下兒童超重。

對於發展中國家,需要更強大的社會保護底線來確保糧食安全和營養。考慮到整個價值鏈,各國必須通過減少糧食浪費和減少對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的依賴來減少它們的糧食生產系統對環境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需要加強對各種形式營養不良的關注——包括越來越多的超重人群。

能源系統也必須通過變革縮小全球在能源使用上的差距。目前世界上有近10億人還沒有用上電,這些人主要都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另有超過30億人使用汙染嚴重的燃料烹調食物,每年導致約380萬人過早死亡。必須解決這些差距,同時提高能源效率,逐步淘汰沒有碳捕獲和儲存的化石發電,使世界經濟按照巴黎協定的願望去碳化。

過去十年間,現代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供應總量中平均每年增長5.4%。與此同時,自2009年以來,太陽能光伏發電和陸上風能的可再生能源價格下降了77%,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連續五年超過3000億美元。

然而,對化石燃料直接或間接的補貼阻礙了可再生能源的進一步發展,也使得化石燃料真正的經濟、健康和環境成本無法得到如實反映。

報告指出,到2050年,預計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將在城市居住,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城市需要變得更加緊湊而高效,擁有更高質量的公共運輸、基礎設施、社會服務,以及能夠提供體面和可持續生計的經濟,包括基於新技術和自然的新行業。各城市之間的合作網絡,以及增加對於城市規劃科學的投資,能夠幫助城市領導者積累最佳實踐和專業知識。

科學家們強調,大氣、雨林和海洋是全球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是生態系統服務和自然資源的關鍵來源,必須加以保護。政府、地方社區、私營部門和國際組織須共同努力,保護、恢復,並可持續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其中,對環境資產做出準確評估是第一步,這一價值應通過定價、轉讓、管制和其他經濟工具得到體現。

基於科學的決策

科學必須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大學、決策制定者和研究資助者必須增加對2030年議程指導下研究的支持。同時,可持續發展科學和其它學科的研究人員必須共同努力解決發展問題,加強科學——政策——社會的銜接,為社會和決策制定者提供可用於解決發展問題的信息。

報告提出了改變當前研究重點和支持可持續性科學創新方法的案例,強調跨學科夥伴關係,並向科研機構,特別是南半球國家的科研機構提供支持和資源。發展援助預算應優先考慮提高南半球國家的科學能力和獲取途徑。聯合國成員國、研究聯合體和圖書館應共同努力,改善可持續發展目標在科學領域的跨界和跨學科合作。

相關焦點

  • 聯合國報告:生物多樣性持續喪失增加疾病傳播風險
    聯合國15日發布的一份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報告指出,全球最近10年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未能達成目標,環境持續惡化正在增加疾病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風險。由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指出,全球在2010年擬定的20個原定於2020年實現的保護物種和生態環境的目標中,除6個「部分達成」外,其他均未達成。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
    該報告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期發布的旗艦出版物,通過分析總結生物多樣性狀況和趨勢的最新數據,提出進一步實施公約的方向和方式。《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基於一系列指標、研究、評估報告和各國實施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報告,對全球實現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並基於國家報告,總結了《2010-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實施取得的成功和面臨的挑戰。
  • 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
    、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聯合國成立以來,國際社會積極推進全球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等國際條約是相關環境治理的法律基礎,也是多邊合作的重要成果,得到各方廣泛支持和參與。面對全球環境風險挑戰,各國是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單邊主義不得人心,攜手合作方為正道。我們要堅定捍衛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維護國際規則尊嚴和權威,提升全球環境治理水平。
  • 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全文)
    、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但也帶來了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破壞的生態危機。生態興則文明興。我們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第二,堅持多邊主義,凝聚全球環境治理合力。聯合國成立以來,國際社會積極推進全球環境治理。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相互影響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礎之一。多種多樣的生物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料。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利於生態平衡,並為人類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 聯合國最新報告給全球近十年生物多樣性保護打了「不及格」
    據《科學》報導,近日,一份生物多樣性報告給了世界各國一個不及格的分數。聯合國新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認為,世界尚未達到10年前設定的保護自然的目標。「警燈在閃爍。我們必須認識到,地球正處於緊急狀態。」
  • 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周晉峰致辭第五屆中國...
    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在11月14日召開的2020年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上,周晉峰應邀在主論壇——「氣候變化與綠色復甦」做主旨演講,演講的題目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就上面三方面問題進行細緻講解。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突然喪失
    作者丨未玖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在整個21世紀造成全球範圍內生物多樣性突然、潛在的災難性損失。該研究的主要作者Alex Pigot博士(UCL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研究中心)說:「我們發現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並非逐漸增加。相反,隨著氣候變暖,大多數物種在一定溫度範圍內還能夠應付一段時間,但當超過溫度閾值時,大部分物種將突然面臨它們從未經歷過的條件。」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引子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之一。本文從氣候多樣性、氣候變化風險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多樣性著手,系統分析了氣候變化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影響的多樣性和嚴峻性。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COP15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2020後框架」),描繪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回顧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無論是《公約》COP6通過的2010年目標,還是COP10通過的2020年目標,全球層面上未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執行。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COP15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2020後框架」),描繪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回顧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無論是《公約》COP6通過的2010年目標,還是COP10通過的2020年目標,全球層面上未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執行。
  • 聯合國環境署:全球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意義重大
    新華網奈洛比5月22日電(記者宋晨郭倩)聯合國環境署淡水和海洋生態環境政策實施司負責人傑奎琳·阿爾德日前表示,當今全球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嚴峻挑戰,人類應尋求可持續發展道路,在保護全球生物和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同步發展。
  • 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凸顯全球變暖危害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本報訊 根據聯合國3月31日在日本橫濱發布的一份最新氣候科學報告,從冰川收縮到海洋酸化,氣候變化已經給地球的自然系統留下了顯著印記。該報告首次提出氣候變化對人類安全的影響,並強調將平均氣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不到2攝氏度的重要性。
  • 解鎖自然的力量|提升生物多樣性
    從遺傳多樣性層面,在全球範圍內,本地栽培植物和馴化動物種類和品種正在消失,農業系統對害蟲、病原體和氣候變化等威脅的抵禦能力正在喪失。到2016年,在用於糧食和農業的6190種馴養哺乳動物中,有559種(佔9%以上)已經滅絕,至少還有1000多種受到威脅(IPBES,2019)。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保護生物多樣性迫在眉睫
    中新社聯合國9月30日電 (記者 馬德林)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3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多位與會人士強調生物多樣性正遭破壞,呼籲各國立即行動,加大保護力度。此次會議由第75屆聯合國大會組織召開。75屆聯大主席博茲克爾在開幕式上說,生態系統退化、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和自然資源開採,正給全球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壓力。無論是從道德角度、經濟角度,還是生存角度,都有理由保護生物多樣性,「人類在這顆星球上的存續,取決於我們保護自然界的能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生態破壞並不純粹是環境問題,它涵蓋經濟、健康、社會正義等多方面,甚至會影響地緣政治。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氣候變化一個明顯後果是春天提早到來。植物開花、卵孵化,青蛙產卵都會提前。動植物為適應氣候變化,不斷地改變其活動範圍和行為,有些造成生態災難。例如,由於遷徙鳥類到達歐洲的時間太晚,以致其產下的後代錯過了毛毛蟲生長旺季,因缺少足夠的食物而生存困難。  3.物候期改變,生物節律被打亂。植物因不能移動,「遷移」滯後於動物,它們主要通過改變物候期而適應逐漸升高的全球氣溫。
  • 周晉峰: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
    關於2000-2015年聯合國千年計劃和2015-2030可持續發展計劃,我去過十幾個大學講課,課上會問大學生聯合國的千年目標,中國有一項任務還沒有完成,是哪一項,多數大學生回答不上來。這一項沒有完成的任務是7b項: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中國在2015年聯合國千年目標報告的時候,只有這一項任務沒有完成。為什麼說生態文明結束於生物多樣性呢?
  • 專家:全球疫情進入反覆期,與生物多樣性喪失存在明確關聯
    :生物多樣性喪失與大流行病風險因素增加之間存在明確關聯。尤其在聯合國這樣的國際組織帶領下,全球都在努力的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地球生態。拿近期生多保護的事件來說:10月14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就與北京植物醫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植物醫生)於北京聯合國大樓共同籤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備忘錄暨贈款協議》。
  • 綜述: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
    新華社巴黎5月6日電綜述: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新華社記者陳晨聯合國6日在巴黎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百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不過,只要從地方到全球各個層面開始「革命性改變」,拯救全球生物多樣性仍為時未晚。這是聯合國框架下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首次發布報告,也是自2005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發布以來對自然環境最全面的一次分析。
  • 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
    (來源:聯合國官網)新華社巴黎5月6日電(記者陳晨)聯合國6日在巴黎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百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不過,只要從地方到全球各個層面開始「革命性改變」,拯救全球生物多樣性仍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