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環境署、國際溼地公約等機構網站2020年9月15日消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當日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5)報告,針對全球自然狀況進行了權威性的概述。該報告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期發布的旗艦出版物,通過分析總結生物多樣性狀況和趨勢的最新數據,提出進一步實施公約的方向和方式。
《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基於一系列指標、研究、評估報告和各國實施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報告,對全球實現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並基於國家報告,總結了《2010-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實施取得的成功和面臨的挑戰。報告指出,雖然在2010年啟動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行動,提出了在2020年底應實現的20個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以促進生態系統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然而這些目標均未全部實現,只有其中的6個目標(目標9、目標11、目標16、目標17、目標19和目標20)被評估為「部分實現」。
雖然未能成功實現這20個目標,但報告也指出,實際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採取了相應舉措保護生物多樣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全球生物多樣性惡化的趨勢。並且,這十年間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如毀林率下降、越來越多的島嶼免受外來入侵物種侵擾、人們對生物多樣性及其重要性的認識有所提高等。不過,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全球生物多樣性狀況仍在惡化,資金不足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重大挑戰。據悉,每年用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資金僅為780億~910億美元,遠低於全球上千億美元的資金需求。
報告呼籲人們改變舊習,為此提出了8個轉變以扭轉環境惡化趨勢,恢復生態系統及減少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並且特別強調要運用聯合國提出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將其作為響應氣候變化的最有效舉措之一。這8個應實現的轉變包括:
1.土地和森林的轉變:保護完整的生態系統,恢復生態系統,停止並扭轉退化趨勢,並採用景觀空間規劃方法來避免、減少和減緩土地利用變化。
2.可持續農業的轉變:利用農業生態及其他創新性方式,重新設計農業體系,提高農業生產力,同時將農業生產對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3.可持續食品體系的轉變:促進可持續、健康飲食,強調食物特別是素食的多樣性,對肉類和魚類的消費要更加節制,同時在食品供應和消費中大力減少浪費現象。
4.可持續漁業和海洋的轉變:保護並恢復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重建漁業並加強海水養殖及其他海洋利用的管理,保證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高海洋食物安全和民眾生計。
5.城市與基礎設施的轉變:採用「綠色基礎設施」,在建成景觀中保留自然空間,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減少城市和基礎設施的生態足跡。
6.可持續淡水的轉變:採用綜合性方法,保證自然和人類所需要的水流量,提高水質,保護重要棲息地,控制入侵物種,保證水體的連通性以促進淡水系統的恢復。
7.可持續氣候行動的轉變: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以最快速度逐步放棄化石燃料的利用,以減小氣候變化的影響,積極實現生物多樣性及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
8.向包含生物多樣性的「一體化健康」的轉變:採用綜合性方式管理生態系統,強調農業、城市生態系統及野生動植物利用相協調,推動形成健康的生態系統,並以此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指出,在全球緩慢走出新冠疫情的影響之際,該報告提出的8個轉變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的機會,他強調利用更加綜合協同的方法來解決全球面臨的兩個重大挑戰,即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為此,報告指出,各國政府需要進一步擴大國家行動和承諾,支持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調動所有必須的資源,創造有利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環境,並強調各國需要在制定重大決策過程中考慮生物多樣性問題,並將其納入各經濟部門的具體政策中。
據悉,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的主要發現將會提交至9月30日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峰會將強調生物多樣性退化為人類帶來的危機及加快採取行動促進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目前,2021-2030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新目標正在商議之中,計劃將於2021年5月在中國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中予以提交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