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在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德國)北京代表處的支持下,創綠研究院舉辦了「《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海洋保護」的線上分享會,同時也發布了創立綠研究院的知識產品,《海洋與生物多樣性公約》速讀材料的正式版。
世界經濟論壇海洋行動之友的中國項目負責人謝茜主持了這次活動。
首先由創綠研究院的陳冀俍研究員簡單介紹《海洋保護與生物多樣性公約》速讀材料。製作這份材料的出發點是為了支持民間組織參與CBD進程的討論,從而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的成功舉辦作出貢獻。他也特別提到速讀材料是一份便於快速閱讀的簡報合輯,創綠研究院的海洋與CBD資源網頁(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上還有更多深度的內容,可以供感興趣的朋友參考。
隨後陳冀俍介紹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全球海洋保護中的作用。在報告中,他強調了海洋的法律制度造成國家管轄範圍內外的保護進度的差異,然後通過南極羅斯海海洋保護區談判的案例,梳理了在區域層面設立海洋保護措施的挑戰。最後他認為 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討論,特別是後2020生物多樣性框架可以為海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源,建立更多原則上的共識以及推動科學上的工作,從而支持到政治決策。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的朱爭光研究員介紹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下關於海洋的討論,他梳理了 歷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會議中對於海洋的討論,也解讀了中國對於海洋議題的公開倡議和立場。他認為在後10年的海洋保護中,要兼顧保護的質量和數量、強化對海洋保護區的監督和管理,特別是要積極應用一些新技術,建立立體的監測系統,他也認為有必要成立跨部委的海洋議題協調機制,從而在政策制定中更有效地平衡各方面的訴求。最後他認為,我們國家應該在公海關鍵生物多樣性區域選劃、公海生物多樣性制度建立這些方面迎頭趕上,參與引導國際規則制定,而這方面也還需要更多來自科學界的支持。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張朝暉研究員介紹了中國海洋保護區體系的發展和現狀。在對未來的展望中,他認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以及在《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的引導下,可以對我國海洋保護地的發展前景保持積極樂觀。目前的優先工作首先是穩定工作隊伍,然後要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發展道路,這需要理清現狀和現實、系統地規劃未來。張老師最後還提到了聯合國中方代表最近在第75屆聯大全會海洋和海洋法議題下的發言。他認為要保護全球的海洋,首先要建立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廣泛共識,對海洋保護這個問題的本質和行動的緊迫性,全球要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和努力方向。
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李楠主任分享了世界自然基金會針對生物多樣性公約進程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的倡導工作的思路。基於「全球生態足跡」的概念,她介紹了人類在生態保護上的「歷史欠帳」,也通過公平的視角,回顧了生態問題與發展問題的關係。WWF提出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主要目標是希望能在利用2021年這樣一個關鍵的時間點去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就是大家一起在2030年之前保護並且修復自然,讓自然退化的曲線可以扭轉過來。通過引用一些研究和《地球生命力報告》,WWF認為即使是在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國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依然是可能的,而且向這個方向努力可以找到新的發展機會。關於CDB大會,李楠認為高層領導人的行動共識已經有了,但是與目前落在紙上的談判還有差距。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去彌合這種差距。非國家主體的行動和聲音,為對談判的進程創造良好的氛圍,也能為以後的目標實現作出貢獻。
約有60名夥伴全程參與了本次線上活動,會議聊天室中的互動也非常活躍。「問答與討論」環節探討的問題包括,對中國現有保護區制度的提問,關於中國在全球海洋治理中與其他國家的立場的異同點,也有,草根組織如何參與CBD公約進程討論等。演講嘉賓通過口頭回應對主要問題進行了回答,也通過在聊天室中提供信息連結的方式對部分問題進行了簡要回答。
致謝:感謝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德國)北京代表處支持創綠研究院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與知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