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走在前列

2020-11-30 新華網客戶端

  當地時間12月17日,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坎昆大會)落下帷幕。在這次大會上,中國成功獲得202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主辦權,這將是中國首次承辦這一會議。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與《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並稱為聯合國環境保護三大公約。「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的星球。」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對本報記者表示。

  開幕式上,墨西哥總統培尼亞強調,「我們必須改變生活方式以阻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否則這種損失將永遠改變我們的生活。」

  TEEB行動

  一個中國縣城環保樣本

  坎昆大會期間,中國代表團舉行了一場邊會,主題為「中國TEEB行動及地方實踐」。TEEB全稱為「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經濟學」,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8年發起的國際倡議,通過估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幫助社會各界了解其重要性,推動生物多樣性納入國家、部門和地方相關工作,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主流化。

  在這場邊會上,來自中國雲南普洱市景東縣的經驗,贏得了與會各國嘉賓的高度認可。景東縣是中國首個TEEB項目示範縣,全縣保留了全國1/3的物種,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縣域。縣長胡其武介紹說,為了保護獨有的生態資源,普洱市及景東縣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法規條例,設定了生態保護紅線,對官員實行生態環境工作一票否決制。

  為了保護環境,景東一年工業產值要少20億元人民幣,但該縣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價值高達每年545.06億元。

  「為了子孫後代,我們一定要保護好景東的綠水青山。」胡其武的講述贏得現場熱烈掌聲。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TEEB辦公室主管莎瑪女士對本報記者說:「景東縣把生態環境資源與地方政府施政目標相結合,是非常有魄力的創舉。除了中國,我還從來沒有在其他地方見過這樣的實踐。可以說,中國在TEEB行動上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面,這對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中國環境科學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生教授對此深有感觸:「中國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給予了700多個縣生態補償,生態損益還納入了幹部考核,這是很多國外同行沒想到的。」

  正在西雙版納工作的英國環境學者胡麗詩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中國設立生態保護紅線的做法,是全世界最早的相關政策之一,非常具有創新性,值得世界其他國家借鑑。

  生物多樣性

  不只是保護珍稀動物

  在坎昆大會的會議大廳裡,擺放著各個國家生物多樣性的介紹資料,一份關於歐洲蜜蜂的報告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由於農藥濫用、氣候變化等因素,歐洲的野生蜂種有9%瀕臨滅絕,40%受到威脅,而其他大洲尚沒有相關研究數據。

  小小的蜜蜂,與我們餐桌的關係並非只是一罐蜂蜜那樣簡單。在全球農產品總產量中,有35%需要昆蟲授粉,這包括幾乎所有的水果和大部分蔬菜,總價值超過2300億美元。蜜蜂種群的衰退,意味著農產品的供給可能發生危機。

  「生物多樣性涵蓋的範圍很廣,不只是保護珍稀動物。」李俊生對本報記者說,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資源、遺傳資源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是各種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組成的生態系統的總和。以紅樹林保護為例,他說,紅樹林是世界上物種最多樣化的生態系之一,不但為數百種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還能淨化水土、釋氧固碳,阻滯風浪。根據聯合國的報告,每年每公頃的紅樹林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約為3.3萬—5.7萬美元。然而隨著人類的近海開發活動,如海產養殖、港口開發、汙染排放等,地球上超過1/4的原始紅樹林已經消失,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災害。「由於失去了紅樹林作為屏障,每年颱風給東南亞地區造成的損失,大大超過了毀林開發帶來的收益。」李俊生說。

  索爾海姆前不久剛剛訪問過中國,在成都大熊貓保護區親眼見證了中國科研人員如何保育這一世界珍稀動物。「我能感受到中國政府減輕環境汙染,改善公眾生活質量的決心。中國創立了生態文明理念,並且尋求各種降低排放、改善環境的實踐,如建立高效的交通網絡,鼓勵使用清潔能源,建立各種國家級動植物保護區等等。」索爾海姆強調,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繼續支持中國政府改善環境的各種努力和舉措。

相關焦點

  • 保護生物多樣性 建設美麗彩雲南
    昆明市啟動「助推生物多樣性保護 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等系列公眾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廣泛宣傳生物多樣性知識,同時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大會)在昆明舉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樣的地形地貌、複雜的氣候條件等自然環境,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素有「動植物王國」美譽,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是中國西南乃至東南亞的生態安全屏障。
  • 雲南:保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生態安全屏障
    作為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樣性寶庫,雲南在中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我省在實踐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探索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共贏的路徑,為守護好生物多樣性寶庫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 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個保護區,到現在已經有2600多個保護區,這2600多個保護區是做生物多樣性保護唯一有效的工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區就是為了所有的人把這些生物多樣性資源保留下來。2600多個保護區,已經劃定了中國最好的地方,和中國最好的資源。
  • 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研究
    一、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歷史回顧           在中國,社會公眾較大範圍地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起自本世紀80年代。此前,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前的數千年,這種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和行動都是十分樸素和非常有限的。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2020-05-24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保護動物 中國走在前列
    中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中國採取的一系列保護野生動物的舉措,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讚揚。近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中國辦公室負責人趙中華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動物保護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話題,對於促進國際交流具有重要意義,顯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動物保護的引領者之一。
  • 用生物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 中國這樣做
    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目前,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絕大多數得到保護,朱䴉、東北虎等近10種瀕危物種種群開始恢復,6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人工繁殖成功。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監管 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2015年12月31日,環境保護部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範圍》,公布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以下簡稱優先區域)的具體範圍。配合優先區域範圍的發布,環境保護部還發布了《關於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有關工作的通知》,對做好優先區域保護與監管提出了具體要求。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COP15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2020後框架」),描繪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回顧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無論是《公約》COP6通過的2010年目標,還是COP10通過的2020年目標,全球層面上未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執行。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保護生物多樣性迫在眉睫
    中新社聯合國9月30日電 (記者 馬德林)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3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多位與會人士強調生物多樣性正遭破壞,呼籲各國立即行動,加大保護力度。此次會議由第75屆聯合國大會組織召開。無論是從道德角度、經濟角度,還是生存角度,都有理由保護生物多樣性,「人類在這顆星球上的存續,取決於我們保護自然界的能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生態破壞並不純粹是環境問題,它涵蓋經濟、健康、社會正義等多方面,甚至會影響地緣政治。正在威脅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就是生態平衡破壞的後果之一。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COP15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2020後框架」),描繪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回顧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無論是《公約》COP6通過的2010年目標,還是COP10通過的2020年目標,全球層面上未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執行。
  • 活動回顧 | 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海洋保護
    2020年12月10日,在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德國)北京代表處的支持下,創綠研究院舉辦了「《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海洋保護」的線上分享會,同時也發布了創立綠研究院的知識產品,《海洋與生物多樣性公約》速讀材料的正式版。世界經濟論壇海洋行動之友的中國項目負責人謝茜主持了這次活動。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丨全國首部!《雲南的生物多樣性》白皮書在昆發布
    雲南在中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在維護西南生態安全屏障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及其林草、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發改、財政水利、科技、教育等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斐然走在了全國前列
  • 生態學家陳家寬: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四大挑戰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要務,自然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途徑。」7月9日,即將邁進古稀之年的我國生態學家、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教授陳家寬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與市場化」分論壇上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每一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發展變化。」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方案」 讓人與自然更和諧
    面對全球生態環境風險,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願景,我國建立了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體系,貢獻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方案」。生物多樣性受到嚴峻挑戰和威脅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種類約佔全球高等植物總數的10%,居世界第三位,但受到的挑戰和威脅也最為嚴峻。《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在我國34450種已知高等植物中,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高等植物10102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29.3%,近危等級2723種。
  • 林草科普|中國林草建設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物多樣性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3個層次。作為生態建設的關鍵部門,林草系統承擔了森林、草原、溼地、荒漠幾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及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職能。近年來,中國林草建設有力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微信公號「中科院之聲」 2019-09-27 14:40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公眾的參與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再過兩天,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專家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國智慧
    本文將在回顧過去10年國際社會在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進展的同時,介紹中國的行動與相關理念。第一,成功實現生物多樣性在國家和相關部門的主流化。2011年,中國成立了由國務院副總理任主任,23個國務院部門組成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有力地促進了各部門間溝通與協調,統籌推進了全國生物多樣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