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
當天,雲南省發布《雲南的生物多樣性》白皮書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倡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大學、雲南生物多樣性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組織了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昆明市啟動「助推生物多樣性保護 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等系列公眾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廣泛宣傳生物多樣性知識,同時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大會)在昆明舉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樣的地形地貌、複雜的氣候條件等自然環境,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素有「動植物王國」美譽,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是中國西南乃至東南亞的生態安全屏障。得天獨厚的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對雲南的饋贈,守護好這片美麗家園是雲南的責任和義務。多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高位推動下,在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雲南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開展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多項保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多舉措開展保護
完善的機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的基石。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雲南省不斷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機制。明確各級黨委、政府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職責,落實黨政領導幹部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
2019年,雲南省頒布實施全國第一部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滇池、撫仙湖、洱海、瀘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實現了「一湖一條例」,麗江拉市海、昭通大山包等9個保護區實現了「一區一法」。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實施了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機制。
在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編目的同時,雲南省深入開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畜禽品種遺傳資源、極小種群物種及一些重要物種的專項調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先後建立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雲南滇金絲猴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臺。建設雲南自然保護區、雲南植物標本等一批資料庫,為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形成有力支撐。普洱市景東縣在全國率先開展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試點。
通過構建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其他保護地為補充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雲南省不斷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截至目前,雲南省已劃建了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溼地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礦山公園、沙漠(石漠)公園、水利風景區等11類自然保護地,保護面積約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4.32%,保護了雲南省最有價值的自然生態系統、野生生物及其棲息地。
以建立多部門合作的協調機制為著力點,雲南省不斷加大對生物多樣性違法活動的打擊力度,對走私、販運、破壞生物資源等違法活動進行專項整治。建立了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協調聯動機制,加大檢察機關公益訴訟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銜接,形成防範和打擊環境違法犯罪活動工作合力。
在長期的生物多樣性國際交流合作中,雲南省建立了與英國、荷蘭、挪威、瑞典、西班牙、德國、歐盟等多個國家和區域政府間的對話交流機制,籤署了加強環境保護合作協議;加強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自然基金會、保護國際、大自然保護協會等國際組織的合作,積極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保護理念、管理模式、技術和資金;在「一帶一路」等框架下,積極參與東協、南盟、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交流合作,促進了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全面發展。
多方面結出成果
得益於多年的持續的探索和努力,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綠色正成為「彩雲之南」最靚麗的底色。
近年來,全省生態系統質量穩中向好,森林面積、森林蓄積、森林覆蓋率等指標大幅增長,溼地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不斷改善,退化生態系統得到修復,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多年的努力使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截至目前,雲南省建立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166個,初步形成了由植物園、樹木園、動物園、動物繁育中心等構成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網絡,物種保護體系不斷完善。巧家五針松、雲南金錢槭、多歧蘇鐵、華蓋木、亞洲象、羚牛、滇金絲猴、西黑冠長臂猿、滇池金線䰾、大理弓魚等珍稀瀕危或特有物種的拯救、保護、恢復工作的深入開展,全省85%的重要物種得以保護。
通過建立包括自然保護區、原生境保護小區、保種場、種質資源保護區、種質資源庫(圃)、基因庫等在內的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全省遺傳資源保護卓有成效。依託植物園、樹木園、藥園、種質資源庫等設施,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持續增加。種質資源評價、馴化進展順利,成功馴化天麻、燈盞花、鐵皮石斛、龍血樹、紅豆杉等20餘個藥用植物品種。
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雲南省探索合理開展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物多樣性減貧示範。著力培育生物優勢產業,大力打造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
隨著雲茶、雲藥、雲花、雲菌、雲果等生物優勢產業的逐步發展壯大,雲南省建成全國最大的核桃、澳洲堅果種植和生產基地,花卉、咖啡、堅果產值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黑頸鶴、犀鳥、滇金絲猴、亞洲象、白眉長臂猿等成為生態旅遊名片,保山百花嶺村贏得了「中國社區共管第一村」「中國森林觀鳥第一村」「中國自然教育第一村」等美譽。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通過開展草果、重樓、羊肚菌等雲藥、雲菌林下特色種植和獨龍牛畜禽資源特色養殖,帶動「直過民族」——獨龍族實現了整族脫貧。
放眼雲嶺大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美麗雲南,早已成為共識和自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為雲南綠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成為助推雲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抓手。(記者 胡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