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方案」 讓人與自然更和諧

2020-10-24 三江源國家公園

雲南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生態安全屏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徵程中,雲南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圖為雲南麗江老君山九十九龍潭一景。新華社記者 秦晴攝

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面對全球生態環境風險,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願景,我國建立了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體系,貢獻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方案」。

生物多樣性受到嚴峻挑戰和威脅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種類約佔全球高等植物總數的10%,居世界第三位,但受到的挑戰和威脅也最為嚴峻。

《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在我國34450種已知高等植物中,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高等植物10102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29.3%,近危等級2723種。4357種已知脊椎動物(除海洋魚類)、9302種已知大型真菌中,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脊椎動物2471種、大型真菌6538種,分別佔評估物種總數的56.7%、70.3%。

「近年來,由於棲息地喪失、生境破碎化、資源過度利用、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汙染和氣候變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植物自身繁育障礙,我國有3800多種植物被列入受威脅物種清單。」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說。

系統的保護政策體系涉及5大方面

生物多樣性保護已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表示,我國建立的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體系及其實施經驗,對2020年後各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體系可概括為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建立「三區三線」管控體系、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扶貧協同發展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生態補償機制5個方面。

高吉喜強調,國務院印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我國第一個國土空間開發總體規劃,將國土空間按開發方式分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4大類型。特別是將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重要區域列入限制開發區或禁止開發區,從源頭上避免了生物多樣性豐富區域被大規模開發利用。

建立「三區三線」管控體系,在使用功能上將國土空間劃定為城鎮、農業和生態三大空間。並在此基礎上,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確立了「三區三線」國土空間管控體系。「這對保障生態空間的獨立性、動植物棲息地與生境不受或少受幹擾具有重要作用,為科學和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奠定了基礎。」高吉喜說。

生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將生態功能極重要和極脆弱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並對各類主體功能區分別制定相應的環境標準和政策。

高吉喜認為,從目前國家生態保護紅線頂層設計來看,至少95%的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地會被納入保護範圍。

目前,很多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密切相關的生態補償已付諸實施。如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在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推動下已基本建立起來;草原、森林、溼地等領域生態補償已全面鋪開,公益林生態補償已實施2期,禁牧補貼和草畜平衡獎勵、荒漠化補償試點、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的生態保護補償都在逐步推開。「這些補償制度的實施,對提升生物多樣性富集地區廣大群眾的保護積極性、保障區域生態公平發揮了重要作用。」高吉喜說。

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表示,我國持續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環境,建立了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創新形成了評價考核、督察問責等制度,顯著提升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過去10年,我國森林資源增長面積超過7000萬公頃,居全球首位。穩步推進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建設,90%的陸生生態系統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

《中國履行進展報告》指出,我國已實現《全球植物保護戰略》約70%的目標,形成了較完整的植物多樣性保護體系。

相關焦點

  • 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華社渥太華5月22日電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新華社記者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鑑於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勢,聯合國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相關活動首次通過在線方式舉行。
  • ...上論壇: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應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危機
    會議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之間的協同增效、不同公約之間的整合、中國生態保護紅線和國土空間規劃等議題,展開研討。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對於正確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充分認識人類賴以生存地球家園的生態價值,有效利用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中國生態保護紅線的做法與經驗是值得推廣的。
  •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該《方案》立足貴陽市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和保護需求,從生態系統、物種多樣、遺傳多樣和景觀多樣四個層次出發,著力加強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方案》明確,通過綠色經濟發展不斷增強貴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能力,並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著力發展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內在統一的綠色產業,做好生態文章,打好生態品牌,構建生態環境舒適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城鄉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保護生物多樣性迫在眉睫
    中新社聯合國9月30日電 (記者 馬德林)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3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多位與會人士強調生物多樣性正遭破壞,呼籲各國立即行動,加大保護力度。此次會議由第75屆聯合國大會組織召開。無論是從道德角度、經濟角度,還是生存角度,都有理由保護生物多樣性,「人類在這顆星球上的存續,取決於我們保護自然界的能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生態破壞並不純粹是環境問題,它涵蓋經濟、健康、社會正義等多方面,甚至會影響地緣政治。正在威脅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就是生態平衡破壞的後果之一。
  •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明啟動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明啟動 2020-12-01 1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啟動
    11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20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致辭中,誠摯歡迎各方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為迎接COP 15大會,以積極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做好迎接盛會的宣傳動員,展示東道主良好風貌,11月30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活動在昆明啟動。
  • 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達成人與自然新共識
    為此,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聯合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開展了以「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為主題的研究及倡導工作,探索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城市發展戰略路徑,尋找有助於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自然解決方案。「這次新冠病毒肆虐是自然界對人類發出的警告,我們需要修復人類與自然之間破碎的關係,保護生物多樣性。
  • 23項活動精彩紛呈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
    11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20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致辭中,誠摯歡迎各方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為迎接COP 15大會,以積極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展示東道主良好風貌,11月30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活動在昆明啟動。
  • 專家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國智慧
    《戰略計劃》規劃的遠景是一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世界,即「到2050年,生物多樣性受到重視、得到保護、恢復及合理利用,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實現一個可持續的健康的地球,所有人都能共享重要惠益」。》《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等政策措施,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 雲南大學啟動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
    11月27日,由雲南大學開展的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及研討會在昆明啟動。該項目將在昆明推動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研究與推廣工作,探索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城市發展戰略路徑。
  • 活動回顧 | 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海洋保護
    2020年12月10日,在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德國)北京代表處的支持下,創綠研究院舉辦了「《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海洋保護」的線上分享會,同時也發布了創立綠研究院的知識產品,《海洋與生物多樣性公約》速讀材料的正式版。世界經濟論壇海洋行動之友的中國項目負責人謝茜主持了這次活動。
  • 林草科普|自然保護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基礎
    中國是世界上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具備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不僅是大自然留給中國的寶貴遺產,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中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措施,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明啟動
    原標題: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明啟動  明年5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15)將在雲南昆明舉辦。為進一步展示東道主良好風貌,營造關愛自然、和諧發展的濃烈氛圍,11月30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活動在昆明啟動。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寶貴經驗值得世界聆聽
    9月23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社論認為,中國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中國科學家有值得全世界傾聽的寶貴經驗。△《自然》雜誌報導截圖文章援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日前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指出:全球在2010年擬定的20個原定於2020年實現的保護物種和生態環境的目標中,除6個「部分達成」外,其他均未達成
  •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生物多樣性多媒體影像聯展上線
    為迎接COP 15大會,展示東道主良好風貌,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和COP 15雲南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雲南廣播電視臺承辦的「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系列活動於11月30日正式啟動,其中「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生物多樣性多媒體影像聯展於12月2日正式上線(http://www.yntv.cn/special/2209.html)。
  • 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個保護區,到現在已經有2600多個保護區,這2600多個保護區是做生物多樣性保護唯一有效的工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區就是為了所有的人把這些生物多樣性資源保留下來。2600多個保護區,已經劃定了中國最好的地方,和中國最好的資源。
  •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系列活動 譚盾...
    今天晚上春城昆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親善大使、國際知名的指揮家、作曲家、教育家譚盾先生親手打造的「多樣世界 美麗中國 相約春城」生態交響音樂會在雲南省大劇院舉行。明年5月,聚首美麗春城,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計。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啟動
    為迎接COP15大會,做好迎接盛會的宣傳動員,展示東道主良好風貌,11月30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活動在昆明啟動,活動將持續至12月6日。啟動儀式由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曼妙舞蹈《雀之靈》拉開帷幕。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起學習《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
    批示指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措施,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得到各方面廣泛認可。各地區、各相關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著力健全法規制度,大力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紮實做好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推動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結合開展「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積極貢獻!
  • 探尋世博園生物多樣性 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文旅頭條訊(融媒體記者 代基凱 李正鵬 文)將於今年在昆明舉辦的世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15),是一次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盛會,對展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宣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