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誌: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寶貴經驗值得世界聆聽

2020-09-24 國際在線

9月23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社論認為,中國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中國科學家有值得全世界傾聽的寶貴經驗。

△《自然》雜誌報導截圖

文章援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日前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指出:全球在2010年擬定的20個原定於2020年實現的保護物種和生態環境的目標中,除6個「部分達成」外,其他均未達成。生物多樣性的持續喪失和生態系統的持續退化對人類福祉和生存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章稱,針對聯合國敲響的「警鐘」,全世界應該立即行動起來,扭轉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惡化趨勢。2019年,各國針對生物多樣性的一項分析表明,約一百萬種動植物物種面臨滅絕風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9月發布的最新《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清晰地指出,在1970年至2017年期間監測的脊椎動物數量平均下降68%。

2021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中國昆明舉辦,會議將對《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框架》內容進行協商,並制定2021—2030年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文章稱,隨著昆明會議的籌備,中國生物多樣性科學家及政策研究人員的經驗故事應該被世人所知。中國在研究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及控制物種及生態損失方面有數十年經驗,為世界生物多樣性工作帶來重要助益。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一代人擺脫貧困,也曾催生過一些環保問題。為了回應民意,中國有關部門一直在與國內國外的研究人員共同努力,規劃出一條更綠色的發展前進之路。

例如,中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環保目標並開展試驗,還建立監測和及時匯報機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中國還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上進行創新,在全國範圍內劃「生態紅線」,建立「生態敏感區」 「生態脆弱區」 「禁止開發區」等區域,限制人類活動以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一政策是全世界最早的相關政策之一,值得世界上其他國家借鑑。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中也有積極的生態保護措施,2017年5月發布的《「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正是中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又一例證。

最後,同樣重要的是,中國擁有一支龐大的研究團隊,研究人員們供職於科學院、大學、環境規劃學術機構和國內國外非政府機構。他們一直從經濟角度量化自然資本和生態系統為人類服務的價值,從而使民眾和決策機構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大自然。

文章還稱,中國科學家一直是中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行的核心所在,他們數十年的經驗可以為其他國家拯救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生態系統提供重要學習機會。

9月30日,聯合國將舉辦線上生物多樣性峰會。《自然》雜誌採訪了將參加會議的多國代表,所有人都希望明年在中國昆明舉行的締約方會議能夠成功地使各國團結起來,擱置政治分歧,為實現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達成協議。

相關焦點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家能夠為全世界上課
    英國《自然》雜誌9月23日社論,原題:中國研究人員擁有全世界都需要聽取的寶貴經驗聯合國上周確認全球再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嚴峻結論已被寫入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該報告來自《生物多樣性公約》,評估了參與國在實現10年前制定的20個生物多樣性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沒有一個目標將在今年底的最後期限前實現。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家能夠為全世界上課
    英國《自然》雜誌9月23日社論,原題:中國研究人員擁有全世界都需要聽取的寶貴經驗聯合國上周確認全球再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嚴峻結論已被寫入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該報告來自《生物多樣性公約》,評估了參與國在實現10年前制定的20個生物多樣性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沒有一個目標將在今年底的最後期限前實現。現在沒時間後悔或道歉,所有國家須開展更多緊急行動。一些最重大責任已落在中國肩頭——明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在昆明舉行,為下個十年制定目標。
  • 外媒稱:中國的研究人員擁有世界需要了解的寶貴經驗
    沒有這些變化,下一組生物多樣性目標幾乎肯定會再次失敗。同時,隨著昆明計劃的初具規模,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科學家和政策研究人員也應擺在桌面上。該國擁有數十年的研究經驗,研究如何以及如何不使經濟發展與控制物種和生態系統的損失保持平衡。全世界都需要聆聽這些故事,而這些故事卻十分複雜。
  • 英國《自然》周刊網站發表社論:世界應傾聽中國環保經驗
    英國《自然》周刊網站9月22日發表了題為《中國科研人員擁有全世界需要傾聽的寶貴經驗》的社論稱,中國在研究如何在發展經濟和控制物種及生態系統損失之間找到平衡方面積累了數十年的經驗。全世界有必要傾聽這些故事,充分了解其中的複雜性。相關內容摘編如下:近日,聯合國證實,全球再一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聯合國公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得出了這一不容樂觀的結論。
  • 《自然》:世界應傾聽中國研究人員的生態保護經驗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倫敦9月25日電 英國知名科學雜誌《自然》日前發表社論說,全球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任務迫在眉睫,中國在這方面正發揮重要作用,而各國有必要多傾聽中國研究人員長期以來積累的相關經驗和成果。
  • 生態環境部答澎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五大經驗可與世界分享
    9月25日,外交部和生態環境部共同舉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中方立場文件媒體吹風會。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賈桂德和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圍繞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中方立場文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在行動》答記者問。
  • 世界自然基金會主管: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布洛霍芬「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方案」 讓人與自然更和諧
    新華社記者 秦晴攝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 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走在前列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與《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並稱為聯合國環境保護三大公約。「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的星球。」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對本報記者表示。  開幕式上,墨西哥總統培尼亞強調,「我們必須改變生活方式以阻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否則這種損失將永遠改變我們的生活。」
  •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每一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發展變化。」
  • 「地球一小時」:關燈,聆聽自然的聲音
    3月28日晚,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啟動,上海外灘、廣州塔、西安大雁塔等全國多地地標在20:30分準時熄滅燈光。「地球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倡議。該活動發起於2007年,今年也是該活動進入中國的第12年。
  •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值得肯定——訪《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下稱《公約》)秘書長約翰·斯坎倫在大會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近年來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  「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公約》的各項工作,在聯合源頭國、中轉國、對象國共同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在拯救瀕危野生動植物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起到引領作用,」斯坎倫說。
  • 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個保護區,到現在已經有2600多個保護區,這2600多個保護區是做生物多樣性保護唯一有效的工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區就是為了所有的人把這些生物多樣性資源保留下來。2600多個保護區,已經劃定了中國最好的地方,和中國最好的資源。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保護生物多樣性迫在眉睫
    中新社聯合國9月30日電 (記者 馬德林)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3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多位與會人士強調生物多樣性正遭破壞,呼籲各國立即行動,加大保護力度。此次會議由第75屆聯合國大會組織召開。無論是從道德角度、經濟角度,還是生存角度,都有理由保護生物多樣性,「人類在這顆星球上的存續,取決於我們保護自然界的能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生態破壞並不純粹是環境問題,它涵蓋經濟、健康、社會正義等多方面,甚至會影響地緣政治。正在威脅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就是生態平衡破壞的後果之一。
  • 林草科普|自然保護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基礎
    中國是世界上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具備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不僅是大自然留給中國的寶貴遺產,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中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措施,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
  • ...後生物多樣性展望」部長級在線圓桌會的發言 | 通往昆明COP15之路
    在此背景下,各方重申堅持多邊主義、加強團結的重大意義,強調亟需在多邊框架下採取緊急行動,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大流行後的復甦。各方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和昆明《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BD COP15)為重要契機,推動生物多樣性問題主流化,助力可持續發展。
  • 世界遺產專家訪談錄·劉保黨:從生物多樣性價值看黃山自然美
    基於黃山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確定的世界108個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和在中國確定的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中,都包含黃山地區。在中國生物多樣性夥伴與合作框架中,黃山地區生物多樣性不可替代性指數在中國華東地區最高,是中國華東地區最值得保護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
  •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每一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發展變化。」
  • 青年漫畫家白茶呼籲你一起 捍衛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人類的各項活動中,存在一些不可持續的開採、生產、消費和對待自然的方式,從而最終導致了部分地區生態系統的退化和一些物種的消失。時至今日,千年發展目標、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和《京都議定書》的許多承諾還未能兌現。
  • ...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
    保護生物多樣性丨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布… 2020-12-09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