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周刊網站發表社論:世界應傾聽中國環保經驗

2020-09-24 參考消息

英國《自然》周刊網站9月22日發表了題為《中國科研人員擁有全世界需要傾聽的寶貴經驗》的社論稱,中國在研究如何在發展經濟和控制物種及生態系統損失之間找到平衡方面積累了數十年的經驗。全世界有必要傾聽這些故事,充分了解其中的複雜性。相關內容摘編如下:

近日,聯合國證實,全球再一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聯合國公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得出了這一不容樂觀的結論。

各國必須做出更大努力。不過現在,中國肩負著一些最重要的職責:這個國家將主持召開明年在昆明舉行的下一次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這次峰會原定於今年召開,會上要確定今後10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在與昆明峰會相關的籌備工作穩步推進之際,中國生物多樣性領域的科學家和政策研究人員也應該參與討論。中國在研究如何在發展經濟和控制物種及生態系統損失之間找到平衡方面積累了數十年的經驗。全世界有必要傾聽這些故事,充分了解其中的複雜性。

中國的一系列經歷可以讓全世界從中獲取寶貴經驗。中國迅速發展的經濟讓一代人擺脫了貧困,然而這卻帶來了一連串環境問題,尤其是空氣和土壤汙染的加劇。中國民眾理所當然地質疑工業化進程所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影響。中國一直在與國內及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合作,研究更加環保的發展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回應民眾的疑慮。

例如,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直在制定並嘗試實現環保目標,並且建立監督和報告相關進展的機制。

中國制定的全國性生物多樣性戰略包括在全國各地設立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而限制人類活動的區域。

然後是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這是要建設公路、港口和基礎設施的一項規模龐大的計劃,建設地點穿越了亞洲、歐洲、非洲的自然棲息地。起初,這筆投資基本上不包含旨在降低環境風險的保護措施,不過目前正在積極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中國有一大批科研人員致力於以貨幣單位的形式量化自然資本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所具有的價值,這樣一來民眾和決策者可以更加清楚地明白自然為人類提供的服務並不是免費的。

中國的科學家一直在本國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哪些做法有效哪些無效方面共同積累了經驗,對於正試圖慢下腳步並最終逆轉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損失的國家而言,這些經驗為它們提供了重要的學習契機。這些科研人員的工作單位多種多樣,有科學研究機構,有大學,有環境規劃研究機構,還有中國國內以及國際上的非政府組織。

明年將是中國第一次舉辦與環境問題相關的國際性會議,這次會議意義重大。中國必須充分利用本國豐富的人才與經驗。其他國家的科研人員也要獻計獻策。各方必須將政治分歧放在一邊,圍繞雄心勃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實現這些目標的方式以及衡量所取得進展的方法達成共識。

8月21日,由《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籌備工作執行委員會辦公室指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共青團浙江省委和金華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五屆聯合國中國青少年環境論壇在北京和浙江金華兩地通過視頻連線共同舉辦。(張玉薇 攝)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自然》:世界應傾聽中國研究人員的生態保護經驗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倫敦9月25日電 英國知名科學雜誌《自然》日前發表社論說,全球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任務迫在眉睫,中國在這方面正發揮重要作用,而各國有必要多傾聽中國研究人員長期以來積累的相關經驗和成果。
  • 《自然》雜誌網站發表社論呼籲:「必須竭盡所能避免和減少汙名化」
    世界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網站4月7日發表社論指出,在各國努力控制新冠病毒傳播之際,少數政客卻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自疫情出現以來,大量美歐媒體、專家學者都認為,汙名化做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會助長排外與種族主義、阻礙國際抗疫合作。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寶貴經驗值得世界聆聽
    9月23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社論認為,中國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中國科學家有值得全世界傾聽的寶貴經驗。世界自然基金會(WWF)9月發布的最新《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清晰地指出,在1970年至2017年期間監測的脊椎動物數量平均下降68%。
  • 《自然》周刊:「一帶一路」重繪世界科學地圖
    參考消息網5月6日報導英國《自然》周刊網站5月1日發表專題文章稱,中國大規模的「一帶一路」倡議將重塑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文章稱,貿易是「一帶一路」倡議最核心的關注點,但科學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自然》周刊的一隊記者動身出發,在「一帶一路」倡議瞄準的各塊大陸上,研究該倡議是如何塑造研究人員的生活和工作的。
  • 《自然》雜誌稱官僚幹預學術推動中國科研造假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在線版頭條刊文《中國科研,發表還是滅亡》(Publish or PerishinChina)。  瀋陽透露,《自然》雜誌編輯在與他交流的過程中,提出了多個論文買賣深度研究的更富挑戰性的話題。他答覆,將會進一步思考未解決的問題。《自然》雜誌還問及《科學》雜誌是否聯繫過他。  英國《自然》雜誌  英國《自然》雜誌是一份周刊,創立於1869年,是世界上最負盛名和最權威的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之一。
  • 《自然》雜誌「道歉三連」
    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連續三天道歉:汙名化是最危險的敵人繼4月7日在官網上發表社論後,4月8日,《自然》雜誌在其海外社交帳號上發布了同樣的內容。△《自然》雜誌推特帳號截圖4月9日,《自然》雜誌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帳號又發布了該社論的中文翻譯版本。
  • 《自然》雜誌中英雙語「道歉三連」 反對汙名化呼聲已成主流
    來源:央視網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連續三天道歉:汙名化是最危險的敵人繼4月7日在官網上發表社論後,4月8日,《自然》雜誌在其海外社交帳號上發布了同樣的內容。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家能夠為全世界上課
    英國《自然》雜誌9月23日社論,原題:中國研究人員擁有全世界都需要聽取的寶貴經驗聯合國上周確認全球再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嚴峻結論已被寫入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該報告來自《生物多樣性公約》,評估了參與國在實現10年前制定的20個生物多樣性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沒有一個目標將在今年底的最後期限前實現。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家能夠為全世界上課
    英國《自然》雜誌9月23日社論,原題:中國研究人員擁有全世界都需要聽取的寶貴經驗聯合國上周確認全球再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嚴峻結論已被寫入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一些最重大責任已落在中國肩頭——明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在昆明舉行,為下個十年制定目標。中國擁有數十年研究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控制物種及生態損失的經驗。世界需要聆聽這些故事,全面了解其中的複雜性。其迅猛經濟增長使一代人脫貧,但也催生一系列環保問題,尤其加劇了空氣和土地汙染。
  • 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 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這家世界頂級學術刊物,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英國《自然》雜誌道歉了。作為一本世界頂級學術刊物,此前,該雜誌曾將新冠病毒直接與武漢、中國相關聯。在最新的社論中,《自然》雜誌表示,「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 上海兩位教授在重要英文期刊發表社論和綜述
    中科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陳凱先和教授陳紅專,受邀共同撰寫《中醫藥防治COVID-19》(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ombating COVID-19)的社論,近日在《醫學前沿(Frontiers of Medicine)》在線發表。
  • 這家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為何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英國《自然》雜誌道歉了。作為一本世界頂級學術刊物,此前,該雜誌曾將新冠病毒直接與武漢、中國相關聯。而在最新的社論中,《自然》雜誌表示,「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自然》雜誌網站截圖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蔓延之際,種族主義和歧視的雜音甚囂塵上。
  • 銳參考|這家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為何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參考消息網4月10日報導(文/逸軒)英國《自然》雜誌道歉了。作為一本世界頂級學術刊物,此前,該雜誌曾將新冠病毒直接與武漢、中國相關聯。而在最新的社論中,《自然》雜誌表示,「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自然》雜誌網站截圖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蔓延之際,種族主義和歧視的雜音甚囂塵上。
  • 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
    霍頓希望經過這次疫情後,更多國家能認識到中國在疫情中所作的貢獻,希望能夠看到更多中國科學家和醫學界的帶頭人活躍在世界舞臺上。同時,理察·霍頓還表示,中國醫務工作者在一線治病救人的同時還不斷總結經驗,他們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經驗之談,不應該只被看作是一篇篇期刊上的論文,而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如果沒有中國科學家及醫生從1月開始直到現在還在發表的論文,我們就不會有一個可靠的知識基礎應對這次疫情。」
  • 英國《自然》雜誌勉強道歉
    8月1日,《自然》網站發表署名文章稱葉詩文在400米混合泳中的表現反常。文章指責葉詩文的成績提高過快,衝刺速度超出男運動員,所以非常可疑。即便在藥檢合格的情況下,該文作者依然反問「在賽事中的藥檢合格就能排除吃藥的可能性嗎?——不能」。這篇文章一貼出,立刻引發了全世界的質疑和抵制。但英國人以矜持地態度拒絕回應,甚至直接刪除質疑文章。
  • 國際期刊《自然》雜誌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這其中包括了《自然》雜誌。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中英雙語「道歉三連」繼4月7日在官網上發表社論後,4月8日,《自然》雜誌在其海外社交帳號上發布了同樣的內容。
  • 2017年北大醫學在世界頂級臨床科研雜誌上發表論文數量居全國高校...
    Lancet、JAMA、NEJM和BMJ是世界上公認的四大醫學頂級臨床科研雜誌。據統計,2017年北大醫學共在這四大醫學頂級臨床科研雜誌上發表文章26篇,第一/通訊文章17篇,以研究文章形式發表的第一/通訊文章數達全國總數的25%以上,居全國高校首位。
  •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疫後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將更凸顯
    新華社倫敦6月25日電 (記者於佳欣)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日前發表文章說,中國產業鏈強大,基礎設施完善,市場巨大,這將讓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在疫情過後更加凸顯。文章提到,儘管受疫情影響,廣交會的客商無法像往常一樣面對面交談,但網上交易讓大量中國廠商實現直播賣貨,促進了出口。
  • 「中國不應被指責!」 這位頂級醫學期刊主編給西方政客上了一課
    一位網友回應說,不應指責中國,因為直到現在都無法確定病毒是哪裡來的,中國的反應也不比其他國家慢。這一說法得到了霍頓的認同,他表示,中國確實不應「被指責」,相反,人們還應該感謝中國的科學家和醫務工作者在對抗疫情時所做的無私奉獻。「他們值得我們無條件感謝。」
  • 《自然》、《科學》、《柳葉刀》,頂級學術期刊積極評價中國抗疫
    「如果沒有這些非藥物幹預措施,中國境內的新冠肺炎病例或將增長67倍。」5月4日,英國《自然》雜誌網站發布題為《中國非藥物幹預措施(NPI)對新冠疫情的影響》一文指出,中國實施的三類非藥物幹預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在中國的發展,同時也為全球贏得了寶貴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