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網站發表社論呼籲:「必須竭盡所能避免和減少汙名化」

2021-01-08 國際在線

世界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網站4月7日發表社論指出,在各國努力控制新冠病毒傳播之際,少數政客卻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

自疫情出現以來,大量美歐媒體、專家學者都認為,汙名化做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會助長排外與種族主義、阻礙國際抗疫合作。

「不要把新冠病毒和特定人群或地方相提並論」

《自然》雜誌這篇社論寫道,世衛組織2015年正式發布指引,要求停止將病毒性疾病與疫情暴發的地區、地點或區域關聯在一起,以減少汙名化和惡劣影響。指引強調,病毒會感染所有人類,一旦發生疫情,所有人都有風險,無論他們是誰,無論他們來自哪裡。

文章稱,在各方努力遏制新冠病毒傳播之際,少數政客卻依然抱殘守缺。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傳染病流行病學家亞當·庫卡斯基在今年2月出版的《傳染的規則》一書中提醒人們:「歷史表明,大流行會導致一些群體被汙名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要謹言慎行。」

文章表示,許多國家領導人都希望聽取專家的科學意見,據此採取行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挽救生命。在術語方面,專家的意見很明確:「我們必須竭盡所能避免和減少汙名化;不要把新冠病毒和特定人群或地方相提並論;病毒不會歧視——我們所有人都有風險。」

《自然》雜誌還承認,曾在世衛組織為新冠病毒提供正式命名前,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直接關聯在一起。對此,《自然》雜誌表示:「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在恐懼和危險面前,需要團結、人道主義、犧牲和希望」

《自然》文章還指出,如果不自覺抵制汙名化,可能會造成排外主義和種族歧視等嚴重後果。文章寫道:「顯而易見,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世界各地的亞裔成為種族主義攻擊的對象,產生了難以計數的人力代價,包括對他們身心健康和謀生方式造成的損失。」

據多家美國媒體報導,自疫情出現以來,全美各地出現了大量因疫情而歧視乃至攻擊亞裔的事件。美國亞太政策與規劃委員會3月19日啟動一項在線調查,截至4月3日,已收到超過1100份直接針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報告。

美國反誹謗聯盟、美國全國亞裔美國人委員會以及其他258個團體此前致信眾議院兩黨領袖,敦促國會採取切實措施,以遏制種族主義、仇外情緒和錯誤信息。紐約州州長科莫發表聲明稱,已下令當地仇恨犯罪特別工作組調查對一名亞裔女性疑似因疫情相關歧視而遭受人身攻擊事件。科莫強調,「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亞裔對新冠病毒的傳播負有任何額外責任」「在困難時期,我們需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華盛頓州衛生部門專門設計了「減少汙名化」專題連結,強調關於疫情的錯誤信息會造成恐懼和敵意,使每個人更難保持健康,並建議公眾一旦知悉任何有侮辱性或騷擾性的評論或錯誤信息,都應大聲說出來。

《自然》文章還著重提到,汙名化行為可能對各國科研事業發展造成影響。「如果新冠病毒引起的汙名化導致亞洲年輕人離開校園,縮短教育時間,放棄自己和他人的機會,讓科研環境每況愈下。在這個世界依賴科研尋求出路之際,這將不啻為一個悲劇。」文章指出,一個多樣性的校園也是改進政策和體制所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讓高校以及研究成果發表變得更具包容性。

《紐約時報》此前也發表社論指出,無論新冠病毒有多少神秘之處,「病毒不分種族和國籍」這一點不需提醒。認為中國人或任何其他國家的人對病毒傳播負有責任,或認為他們更有可能是病毒攜帶者,這是愚蠢和惡意的。文章強調,「在恐懼和危險面前,需要團結、人道主義、犧牲和希望,而不是歇斯底裡或仇恨。」

「關於任何疾病的來源,任何地方都有可能」

在國際科學界看來,中國是首先向世衛組織報告新冠肺炎疫情的國家,但不代表病毒源自中國。流行性疾病可能在世界上任何地區、國家、城市首先暴發,但其源頭在哪裡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應該交由科學家和醫學專家去研究。目前病毒溯源工作仍在進行中,尚無定論。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指出,「關於任何疾病的來源,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冠狀病毒在全世界都存在。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去責怪其地理來源,而是關注如何應對及遏制病毒。」美國喬治敦大學傳染病專家丹尼爾·盧西提出,考慮到病毒潛伏期等因素,首個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在2019年11月或更早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6日報導稱,目前科學家們正跨越國界聯合起來譴責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各種陰謀論。接受採訪的多位病毒專家都說,目前任何聲稱知道新冠病毒來源的人,都只是在猜測。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發表文章指出,有關新冠病毒來源的說法,目前並沒有得到證實。文章稱,一個關鍵問題是,冠狀病毒的突變率是十分複雜的。更複雜的是,還很有可能存在中間宿主。

3月17日,一個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發表文章,駁斥了此前一些陰謀論者散布的所謂新冠病毒是在實驗室製造的說法。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免疫學和微生物學副教授、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克裡斯蒂安·安德森指出,通過比較已知的各種冠狀病毒毒株的基因組序列數據,可以確定目前出現的這種新型冠狀病毒起源於自然過程。

(原標題:《自然》雜誌網站發表社論呼籲:「必須竭盡所能避免和減少汙名化」)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中英雙語「道歉三連」 反對汙名化呼聲已成主流
    來源:央視網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連續三天道歉:汙名化是最危險的敵人繼4月7日在官網上發表社論後,4月8日,《自然》雜誌在其海外社交帳號上發布了同樣的內容。
  • 《自然》雜誌「道歉三連」:停止汙名化,願承擔責任並道歉
    4月7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8日,《自然》在其海外社交帳號上發布了同樣的內容;9日,《自然》雜誌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帳號又發布了該社論的中文版本。
  • 自然雜誌為曾將病毒關聯武漢道歉:汙名化必須停止
    中新網客戶端4月9日電(宋宇晟)《自然》雜誌@Nature自然科研4月9日發表社論《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其中稱,新冠病毒大流行之際,令人震驚的種族主義和歧視甚囂塵上,尤其是針對亞洲人的歧視。教育和科研將為此付出代價。
  • 《自然》:必須立即停止與新冠病毒有關的汙名化
    新華社倫敦4月10日電 英國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一期發表社論說,新冠病毒大流行之際,令人震驚的種族主義和歧視甚囂塵上,尤其是針對亞洲人的歧視,必須立即停止與新冠病毒有關的汙名化。但是,世衛組織在2015年發布指引,要求停止這種做法,以減少汙名化和惡劣影響。指引強調,病毒會感染人類,一旦發生疫情,所有人都有風險,無論他們是誰,無論他們來自哪裡。文章說,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英文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各個組織採用。
  • 《自然》雜誌「道歉三連」
    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自然》雜誌官網截圖社論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這其中包括了《自然》雜誌。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 國際期刊《自然》雜誌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4月7日,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雜誌在官網刊發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的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文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
  • 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 |《自然》社論
    它鼓勵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對話,鼓勵共享不同的觀點和存在方式,而且始終是推動研究和創新的動力。不僅如此,一個多樣性的校園也是改進政策和體制所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讓高校——以及研究成果發表——變得更具有包容性。
  • 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 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連續三天致歉:「病毒不會歧視——我們所有人都有風險」英國《自然》雜誌的道歉首先於4月7日,以英文社評的方式發布在官方網站上。4月8日,同樣的內容發布於《自然》雜誌海外社交帳號上。4月9日,《自然》雜誌官方微信公眾號又發布了中文翻譯版本。
  • 英國《自然》周刊網站發表社論:世界應傾聽中國環保經驗
    英國《自然》周刊網站9月22日發表了題為《中國科研人員擁有全世界需要傾聽的寶貴經驗》的社論稱,中國在研究如何在發展經濟和控制物種及生態系統損失之間找到平衡方面積累了數十年的經驗。全世界有必要傾聽這些故事,充分了解其中的複雜性。相關內容摘編如下:近日,聯合國證實,全球再一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聯合國公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得出了這一不容樂觀的結論。
  • 《自然》雜誌稱官僚幹預學術推動中國科研造假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在線版頭條刊文《中國科研,發表還是滅亡》(Publish or PerishinChina)。此間,《自然》雜誌編輯3次發電子郵件給他,提出問題和要求。  瀋陽透露,《自然》雜誌編輯在與他交流的過程中,提出了多個論文買賣深度研究的更富挑戰性的話題。他答覆,將會進一步思考未解決的問題。《自然》雜誌還問及《科學》雜誌是否聯繫過他。
  • 自然雜誌能發表這篇論文,比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要真誠百倍
    當地時間5月4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刊發了中英美多國科研團隊的研究。研究通過建模發現,中國使用的三大非藥物幹預措施不僅遏制了新冠疫情在中國的發展,也為全球贏得了時間窗口。研究者利用流行病學和匿名的人類活動數據,建立了一個模型框架,該模型使用日常旅行網絡來模擬中國各地的疫情暴發和幹預方案。模型估計,到2020年2月29日,中國大陸總共有114325例COVID-19病例(四分位數範圍為76776-164576)。
  • ...張文宏:武漢解封後或成中國最安全城市;自然雜誌為曾將病毒與...
    每經編輯:步靜1丨愛奇藝、優酷等11家視頻、音頻網站被約談中國消費者報微信公號4月9日消息,8日,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根據前期對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芒果TV、搜狐視頻、騰訊體育、PP視頻、樂視視頻和嗶哩嗶哩九大視頻平臺以及喜馬拉雅和蜻蜓FM兩大音頻平臺的會員消費體驗結果,對上述存在問題的視、音頻網站進行約談並提出整改意見。
  • 學術頭條:新冠病亡率比流感高10倍,《自然》為汙名化道歉,宇宙各方...
    中國學者解答新冠肺炎患者凝血為何異常4月9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了北京協和醫院的一項關於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凝血異常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新冠肺炎患者出現多種高滴度抗磷脂抗體的臨床現象,提示自身免疫紊亂與新冠肺炎患者凝血異常、血栓事件發生密切相關。
  • 《自然》、《科學》、《柳葉刀》,頂級學術期刊積極評價中國抗疫
    5月4日,英國《自然》雜誌網站發布題為《中國非藥物幹預措施(NPI)對新冠疫情的影響》一文指出,中國實施的三類非藥物幹預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在中國的發展,同時也為全球贏得了寶貴的「窗口」。《自然》雜誌網站截圖研究介紹,三大類非藥物幹預措施包括:城際旅行限制,病例的早期識別和隔離,以及人員接觸限制和社交疏遠措施。
  • 科學家在《自然》雜誌刊聯名信呼籲暫停所有生殖系基因編輯
    記者 | 田思奇面對有關基因編輯嬰兒的爭議,部分科學家決定團結以呼籲全面叫停。在3月13日發表於《自然》雜誌的聯名信中,包括兩位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先驅——張峰和查彭蒂爾(Emmanuelle Charpentier)在內的18名科學家及生物倫理學家聯名呼籲暫停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直到各國制定出國際規則來指導這項技術的使用。這些專家來自中國、美國和德國等7個國家。
  • 江曉原:《自然》究竟是一本什麼雜誌?
    如今它在國內科學界和媒體眼中似乎已成「頂級科學雜誌」,很多研究機構把能在《自然》上發表文章當作衡量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前些年國內甚至還流傳著「能在《自然》上發文章,評上院士就是遲早的事情」的神話。
  • 《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澎湃新聞        5月6日,《自然》雜誌發表社論,稱「當下正是對『編輯人類生殖細胞』這一議題展開公開辯論的大好時機」,鼓勵包括科學界、生物倫理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