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原:《自然》究竟是一本什麼雜誌?

2021-01-09 鳳凰網


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從1869年創辦至今,經過約一個半世紀的經營,已成具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周刊。如今它在國內科學界和媒體眼中似乎已成「頂級科學雜誌」,很多研究機構把能在《自然》上發表文章當作衡量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前些年國內甚至還流傳著「能在《自然》上發文章,評上院士就是遲早的事情」的神話。

所謂「頂級科學雜誌」,給人帶來的想像,當然是它超越於其他各種科學雜誌之上,但是,上述神話的營造和傳播,在許多情況下都只是人云亦云——如果仔細考察歷年的《自然》雜誌,就會發現實際情況有與上述想像大相逕庭之處。

《自然》與科幻

2005年,《自然》雜誌榮膺歐洲科幻學會的「最佳科幻出版刊物(Best Science Fiction Publisher)」獎項,雜誌的科幻專欄主持人亨利·吉(Henry Gee)事後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頒獎現場「沒有一個人敢當面對我們講,《自然》出版的東西是科幻」。看來關於《自然》的神話也是具有國際性的。

一本「頂級科學雜誌」怎麼會獲得科幻獎項呢?原來《自然》從創刊開始,就長期對科幻抱有濃厚興趣。例如它1999年起開設的「未來」專欄,延續至今,專門刊登「完全原創」的、長度在850~950字之間的科幻作品。該專欄開設伊始,就得到科幻界的欣然接納,這從它入選美國《年度最佳科幻》(Year’s Best SF)的數據統計可以看出:例如2000年《自然》就有7篇作品入選,而老牌科幻雜誌《阿西莫夫科幻雜誌》(Asimov's Science Fiction)和《奇幻與科幻》(F&SF)入選的數量分別只有2篇和4篇;而2006年《自然》更是有10篇作品入選年度最佳。2007年,專欄主持人從中挑選出100篇優秀作品,編成《幻想照進〈自然〉:百篇科幻精選》(Futures From Nature: 100 Speculative Fictions,該書中譯本近期將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自然》雜誌上的科幻作品受到熱捧,可能與它「頂級科學雜誌」的頭銜有關。按照通常的看法,科幻常被當作一種和科學有關的文學類型,但事實上,它在文學領域從未進入過主流,相比科學更是大大處於弱勢地位。這種情形下,《自然》雜誌上的科幻專欄,對科幻人士無疑是一種鼓舞,他們顯然樂意向外界傳達這樣一個聊以自慰的信息:科幻儘管未能進入文學主流,卻得到了科學界的高調接納。

但是,《自然》雜誌作為一份科學雜誌,為何會開設科幻專欄,並發表了數量如此豐富的科幻作品?對此雜誌曾在社論中這樣解釋:「科幻作為一種文學類型,還具有除了娛樂之外的其它功能。作者通過它,不僅可以表達他們對未來的預期,還可以表達他們對當下的關注。而且,比起科學家,科幻作家也許能更好地理解和傳達技術的改變會對人們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這就是說,他們認為科幻有三種功能:對未來的預期、娛樂、表達對當下的關注。這構成了《自然》開設科幻專欄的主要理由。

《自然》雜誌為了強調科幻的「預見功能」,要求「來稿風格最好是硬科幻」——通常以當下的科學技術知識作為依據,並對想像中的科學技術細節有較為詳細的描寫。後來《自然》雜誌在另一篇社論中又說:「《自然》非常自豪『未來』專欄已成為目前最具號召力的科幻新論壇,專欄裡的這些文章——無論出自名家還是新手——探索的主題,在接下去的半個世紀裡都可能成為我們所要面臨的挑戰。」

強調的科幻作品的「預見功能」,其實與一個陳舊觀念有關,即把科幻當作科普的一種方式,認為科幻小說家創作科幻作品,只是為了普及科學知識、展望美好的科學未來,之所以採用小說、電影等文學藝術形式來表達,只是為了讓受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已。這種觀念在國內也長期流行。

至於娛樂,更是理解《自然》雜誌性質的關鍵之一。雜誌現任主編坎貝爾(Philip Campbell)後來在一篇社論中,對科幻作品的娛樂功能做了進一步論述,他表示,《自然》已發表了大量科幻故事,有些嚴肅,有些異想天開,希望它們能為讀者帶來愉悅,因為「那正是關鍵所在——科幻在當下意味著娛樂」——也就是說,《自然》雜誌是要為讀者提供娛樂的。

《自然》是不是「學術公器」?

高踞神壇的「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居然長期刊登科幻作品及相關的書評、影評等文章,如果人們對此感到驚奇的話,就有必要直面一個國內很少有人認真考慮過的問題——《自然》到底是一份什麼性質的雜誌?而這個問題,恰恰是國內許多人士頗有誤解的。

《自然》雜誌現任主編坎貝爾在《〈自然〉百年科學經典》(Nature: 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預定出版十卷,全部中英文對照)一書前言中,給中國讀者寫了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話對於理解《自然》雜誌的性質非常重要,坎貝爾說:「我們在編輯方針上是獨立的,我們應當發表什麼內容由我們自己來判斷。關於作者所投論文的決定,由我們與專家審稿人協商做出。但我們沒有編委會,所以我們經驗非常豐富的編輯人員可以不受約束地就哪些論文會對不同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做出自己成熟的判斷。完全獨立的另一個好處是,在判斷我們的讀者喜歡閱讀什麼樣的內容時,我們可以不必苛求意見一致,我們的學術思想可以更加靈活。」這段話的要點是:《自然》雜誌並非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學術刊物——因為它既不實行學術同行的匿名審稿制度,也沒有編委會。

《自然》如今每期約設置15個欄目,但只在「來信(Letters)」和「論文(Articles)」兩個欄目中刊登科學論文,前者約16篇左右,比較簡要,是對某一原始科研成果的初步介紹,後者一般僅3篇左右,篇幅稍長,是對某一項研究工作更全面的介紹。只有當雜誌編輯部認為某篇論文需要送審時,責任編輯才會選擇兩到三位審稿人進行審稿,這些審稿意見固然會成為決定論文發表與否的重要參考,但編輯並不會完全受這些審稿意見的約束。《自然》雜誌在中國獲得神話般的地位和聲譽,被許多學界人士視為「國際頂級科學雜誌」,其實很大程度上只是得自「來信」和「論文」兩個欄目的印象。

但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刊物,首先是一定有編委會;其次,發表的任何一篇論文都必須由同行匿名審稿;最後,一篇文章是否發表,既不是主編也不是編輯部的什麼人能說了算的,而是取決於審稿專家的意見,最終由編委會決定。這樣的刊物才是學術公器。

而將上面這三條標準與坎貝爾致中國讀者信中所述《自然》雜誌工作規程一比較,《自然》雜誌的性質就一目了然了。坎貝爾在《〈自然〉百年科學經典》前言中,也曾對《自然》的性質有過簡明的概括:

最初《自然》雜誌是一份「完全針對專業人士的期刊」,但它早就經過轉型,現在的《自然》雜誌是「一個集記錄科學與將科學的最新進展以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為一體的出版物」——這樣的刊物非常接近國內通常意義上的「科普刊物」。

至於它記錄什麼、呈現什麼,如上所述,由主編和他的工作團隊決定。所以從本質上說,《自然》並非學術公器。從文章層次上來看,它和上海的兩份老牌雜誌《自然》和《科學》非常相似,而這兩個刊物在國內多年來一直毫無爭議地被視為「科普雜誌」——儘管它們從不刊登科幻小說和影評。

事實上,《自然》從1869年創刊至今,從來就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科學」,它一直在刊登許多並不那麼「學術」的東西。只是在科學主義的傳統科學評價體系中,這些「常常異想天開,有時荒唐無稽,總是令人吃驚(often humorous, sometimes silly, consistently startling)的內容,都會被人為過濾掉——《自然》在國內學界所呈現的神化幻象,也是由這種過濾幫助形成的。

作為能夠進一步幫助讀者理解《自然》雜誌性質的例證,我們還可以看看另一本有趣的讀物:《枕邊〈自然〉:科學史上的天才和怪異》(A Bedside Nature:Genius and Eccentricity in Science),這是1869年到1959年90年間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文章選集。「科學經典」不是這個選集的篩選標準,「趣味性」成了主要側重點——書名「枕邊」即隱含此義。書中收入了大量曾正式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但在今天看來已屬匪夷所思、錯誤甚至荒謬的文章。本書編者聲稱,希望用《自然》雜誌上這些「奇情異想」的文章,呈現一幅19~20世紀的科學全景圖。本書中譯本近期也將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江曉原談《自然》雜誌:兩棲辦刊模式值得學習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江曉原、穆蘊秋從2013年開始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上持續聯名發表關於《自然》雜誌的實證研究,目前已有四篇見刊,第五篇即將面世,這些論文刷新了我們對《自然》雜誌的舊有認知。近期,部分研究成果結集為《Nature雜誌與科幻百年》一書出版,藉此機會,《澎湃新聞·上海書評》邀請江曉原教授談談《自然》這本「神話」般的雜誌。
  • 江曉原:把科學請下神壇
    一本探討科學話題的圖書受到大眾熱捧,作為作者您感到意外嗎?江曉原:老實講,完全在我意料之外。這兩本書源自我給法國雜誌《新發現》中文版撰寫的同名專欄。當時復旦大學出版社賀聖遂社長提議要把這些七八年來所寫的專欄文章結集出版時,我心想,這種小眾讀物,拿來送送朋友倒挺好的。沒想到,讀者的接受程度如此之高。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細胞研究》作為一本中國本土辦的英文期刊,能夠用15年時間完成從2到20的跨越,在9000多種SCI期刊中,獲得該學科領域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的影響因子,實屬不易。《細胞研究》的成功突圍足以說明,即使在美英主導的科技期刊領域,中國學術雜誌也有可能進入「高影響力陣營」。加快培育一批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期刊,關鍵在於「兩條腿走路」,即堅持國際化與本土化並重。
  • 《自然》雜誌為什麼那麼牛掰?中國為啥沒有?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江曉原、穆蘊秋從2013年開始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上持續聯名發表關於《自然》雜誌的實證研究,目前已有四篇見刊,第五篇即將面世,這些論文刷新了我們對《自然》雜誌的舊有認知。近期,部分研究成果結集為《Nature雜誌與科幻百年》一書出版,藉此機會,《澎湃新聞·上海書評》邀請江曉原教授談談《自然》這本「神話」般的雜誌。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細胞研究》作為一本中國本土辦的英文期刊,能夠用15年時間完成從2到20的跨越,在9000多種SCI期刊中,獲得該學科領域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的影響因子,實屬不易。《細胞研究》的成功突圍足以說明,即使在美英主導的科技期刊領域,中國學術雜誌也有可能進入「高影響力陣營」。
  • 記者博客 《自然》還只是一本雜誌嗎
    徐瑞哲2015年,「施普林格·自然集團」通過強強合併誕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學術書籍出版公司。從名字不難發現,《自然》雜誌仍是集團最重要的全球品牌。這份1869年創刊於英國的雜誌,通常與美國的《科學》雜誌並稱為世界兩大頂級學術期刊。對於中國科學家而言,能夠在《自然》、《科學》正刊上發文,對成果報獎甚至當選院士都有一定意義。
  • 《自然和科學》:一本山寨雜誌的國際玩笑(二)
    論文發布後可以繼續修改馬宏寶解釋說,雜誌對發稿最為重要的一個要求是使用嚴格的論文格式撰寫。他信心滿滿地打包票說:「所有發表的論文都是格式完整且正確的科技論文,有標題、摘要、通訊作者郵箱、正文和參考文獻等等,語法也沒有大問題。」對其他學術期刊來說,這是不必特意強調的最起碼的要求。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為國爭光」,下一步應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
    圖說:《細胞研究》封面 來源/雜誌官網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昨天就此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指出,真正要擁有一大批高質量的本土科技期刊,下一步,我國應儘快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為國爭光,著實不易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什麼?江曉原坦言,這無疑是一個為國爭光的優異成績,它的取得非常不容易。
  • 韓春雨撤回《自然》子刊論文 河北科大:將啟動學術評議
    央廣網北京8月3日消息(記者周益帆)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及其團隊所作出的基因編輯論文成果,在被科學界同行集體公開質疑一年多後,於北京時間8月3日從《自然-生物技術》撤稿。同時,《自然-生物技術》發表文章,表示判定韓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數據不足以反駁大量與其初始發現相悖的證據。
  • 一本雜誌的重量 一個圖書館的容量
    一本雜誌的重量 隨時可讀  三星Galaxy Tab S2非常輕薄,5.6mm超薄機身;9.7英寸Wi-Fi版本僅389g,LTE版本僅392g;8.0英寸Wi-Fi版本僅265g,LTE版本僅272g,重量如同一本雜誌,手持無壓力,攜帶無負擔,無論是碎片時間,還是大段的休閒時光,都可暢享閱讀。
  • 江曉原:我們可以嘗試探索建立中國版SCI
    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什麼?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呢?縱觀如今全球9000多種SCI期刊中,《自然》《柳葉刀》等常年盤踞在前20名的「國際頂級科學期刊」中,目前最高的影響因子是223.68,最低的也有34.65。「影響因子破20實屬不易,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 《自然》走過了150載歲月,心目中的神刊,卻不是一本嚴肅的期刊
    《自然》雜誌創刊已經有150年了,不得不感嘆,能夠延續到現在,這本期刊做得非常成功,《自然》在期刊界的地位非常崇高,被很多人奉為神刊。所以我們如今在很多知名學者的介紹裡,經常能夠看到「xxx,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文章xx篇」,由此可以看出這本期刊在讀者心目中的分量。
  • 深度| GQ十年,一本「雜誌」如何蛻變?
    GQ的成功經驗,是不執著於做一本「雜誌」,也執著於做一本雜誌。十年至今,GQ早已不僅僅是一本雜誌,而是一個媒體品牌,或更準確地說,一個媒體品牌矩陣。  創刊後的前五年是時尚雜誌在中國的黃金時代,《智族GQ》的成長呈指數級上升的平滑曲線。但是大變局很快到來,平面媒體轉向線上用了3年,網頁端向移動端的轉型,只用了1年。進入移動端時代,各平臺的迭代更是接踵而至。網際網路時代以平臺迭代為刻度,每一個刻度都是一批玩家的墓碑。
  • 《颯漫畫》已經停刊,國產漫畫雜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衰落?
    畢竟我自己也早已遺忘這些以前的童年漫畫雜誌了!而且不僅國產的漫畫雜誌銷量在下跌,連日本的漫畫雜誌銷量也在下跌,所以這種趨勢是肯定的,紙質漫畫雜誌的時代正在走向末路,颯漫畫去了,如今銷量最高的《知音漫客》、《漫友》究竟又能堅持到多久呢?導致紙質漫畫走向末路的真是這個網際網路大時代麼?
  • 小清新KINFOLK的生意已經遠遠超出了一本雜誌
    2011 年創刊時,KINFOLK主編 Nathan Williams 或許從沒想過這本雜誌能在短短幾年獲得如此巨大的影響力——起初他只是和女朋友在大學裡搞搞聚餐,順便做了一本倡導「慢生活」的雜誌而已。誰料創刊五年來,KINFOLK 雜誌憑藉 8.25 號字體、充滿「空氣感」的頁面留白和獨特的審美風格,迅速成為炙手可熱的生活方式季刊。
  • 這是一本適合小學一年級孩子閱讀的科普雜誌
    等到上了一年級之後,老師建議大家訂閱雜誌,範兒回來鬧著要定,我腦子一轉,何不乘著這個機會定點科普類的雜誌,看看他是否感興趣。經過精心的挑選之後,選了這本科學大眾。首先雜誌類的書都不厚,只有30多頁。科普書籍,當然少不了自然知識了,裡面竟然還附帶了一本繪本,讓剛剛脫離幼兒園的一年級小學生很是熟悉,親切啊。當然還少不了這個年齡段孩子最喜歡的童話故事了,以及連載故事,讓孩子看完這本,期待下一本。
  • 《查理周刊》是一本怎樣的雜誌
    受害者:副主編Bernard Maris 漫畫家Georges Wolinski, Jean Cabut, aka Cabu, 總編Stephane Charbonnier,Bernard Verlhac(常用名Tignous)  《查理周刊》是一本怎樣的雜誌?武裝分子為何要襲擊《查理周刊》?
  • 國外孩子超愛看的兒童雜誌,有中文版了!科學自然歷史人文都搞定
    自然文化雜誌《FACES》兒童閱讀雜誌《Cricket》也就是說,一本《好奇號》=1本科普雜誌+1本人文雜誌+1本文化雜誌+1本文學雜誌!《好奇號》延續了美國原版雜誌主題式的設計,將一個版塊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而且也會對應一本原版雜誌。通過閱讀,孩子們可以對科學、歷史、人文、自然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 在網絡媒體盛行的時代,還需要一本科普雜誌嗎?
    ➢ 科技新聞報導那麼快,大家看的什麼熱鬧?《世界科學》有什麼特色?科學家看重《世界科學》什麼此外,從科普的角度來看,它比一般通俗的科普雜誌要略深奧,但文字又是比較容易接受的,非常適合他這樣的在某個專業領域工作但也很希望了解國際上其他學科和技術發展概況的科技人員閱讀。」
  • 引發恐怖襲擊的《查理周刊》是一本什麼樣的雜誌?
    [摘要]《查理周刊》,是法國著名的極左翼雜誌,慣用激進、調侃的語氣刊載諷刺極端右翼分子、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政治、文化的漫畫、報導、政治辯論和笑話等,有著明顯的反宗教和傾左色彩。當地時間1月7日,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位於巴黎的總部內發生槍擊事件,兩名武裝人員持衝鋒鎗和火箭發射器襲擊了總部辦公室,並與安保人員交火。目前已造成至少12人死亡。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