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博客 《自然》還只是一本雜誌嗎

2021-01-09 環球網

徐瑞哲

2015年,「施普林格·自然集團」通過強強合併誕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學術書籍出版公司。

從名字不難發現,《自然》雜誌仍是集團最重要的全球品牌。這份1869年創刊於英國的雜誌,通常與美國的《科學》雜誌並稱為世界兩大頂級學術期刊。對於中國科學家而言,能夠在《自然》、《科學》正刊上發文,對成果報獎甚至當選院士都有一定意義。

如今的《自然》真的還只是一本雜誌嗎?其網站的月訪問量超過800萬人次。《自然》雜誌的背後,是數百萬科技人才在進行國際交流,其中包括作者、同行、應用方、產業界等。

事實上,《自然》 已經成為科技服務商,服務於科技人才。它擁有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招聘板塊「Naturejobs」,一個基於全球受眾的高級人力資源服務平臺。今年10月,上海市科委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其中就包括雙方利用自然出版集團的全球高科技人才招聘平臺,為上海集聚具有科研能力、全球視野和商業眼光的高水平人才,吸引一些領軍人物來滬創新創業。同時,自然出版集團還將提供包括「《自然》大師課堂」在內的培訓解決方案,幫助本土科研人員取得更大成功。

上海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不少有識之士呼籲催生一個在國內外都有影響的學術發布平臺,將更多中國原創成果推向世界學界。其實,中國已然成為了世界上論文發表量最大的國家,從《自然》到《科學》,國際上也可以聽見中國聲音。但作為世界上科研人員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科研的國際化水平仍然較低,不論單位還是團隊,其中國際人員比例偏低,遠低於歐美。在此意義上,《自然》既做學術文章、又做人才文章的拓展思路值得借鑑。在學術論文交流大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建立科研人員國際化、職業化交流的服務平臺,用「發出去的論文」換回「為我所用的人才」。

在某種意義上,一個全球科研的「朋友圈」,比一個全球科研的「編輯部」更好。

相關焦點

  • 《自然和科學》:一本山寨雜誌的國際玩笑(二)
    《自然》雜誌列出的論文格式要求,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兩頁A4紙。不過,真正決定論文能否發表的標準是「從未發表過的研究結果」、「擁有超凡的科學意義」和「滿足跨學科研究的共同利益」。相比之下,馬宏寶承認,在Nature and 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包括研究項目的設計、研究方法、研究結論到底有多大的意義,編輯都沒有辦法保證」。
  • 江曉原:《自然》究竟是一本什麼雜誌?
    如今它在國內科學界和媒體眼中似乎已成「頂級科學雜誌」,很多研究機構把能在《自然》上發表文章當作衡量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前些年國內甚至還流傳著「能在《自然》上發文章,評上院士就是遲早的事情」的神話。
  • 小清新KINFOLK的生意已經遠遠超出了一本雜誌
    2011 年創刊時,KINFOLK主編 Nathan Williams 或許從沒想過這本雜誌能在短短幾年獲得如此巨大的影響力——起初他只是和女朋友在大學裡搞搞聚餐,順便做了一本倡導「慢生活」的雜誌而已。誰料創刊五年來,KINFOLK 雜誌憑藉 8.25 號字體、充滿「空氣感」的頁面留白和獨特的審美風格,迅速成為炙手可熱的生活方式季刊。
  • 年度記者博客翁寶、王佑感言搜狐博客大會
    2006年9月24日,博客史上史無前例的千人「大爬梯」——首屆搜狐博客大會在北京遊樂園如期舉行,各博客圈牛人、名博、娛樂界明星大腕和眾多搜狐草根博客從線上走到線下,歡聚首度博客嘉年華,共同見證搜狐博客2006「玩·弄」版橫空出世及搜狗拼音輸入法1.0版正式發布,據悉,報名參加此次大會的博友超過2萬人,而當天有2000多幸運的博友一同玩轉北京遊樂園,盡享玩弄之趣。
  • 英國《自然》雜誌勉強道歉
    8月4日,英國人終於認錯,但依然架子十足,沒有發表單獨的致歉聲明,只是在原有文章的下面增加了編者按,恢復了一些質疑評論。或許英國人認為,這已經算是給了中國人足夠的面子。無端質疑8月1日,《自然》雜誌網站刊發了記者伊文·卡拉威的報導。
  • 安田美沙子博客澄清劈腿傳言 稱對方只是朋友
    安田美沙子博客澄清劈腿傳言 稱對方只是朋友 時間:2009.06.3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未知
  • 在網絡媒體盛行的時代,還需要一本科普雜誌嗎?
    ——或許你不僅想要了解科技熱點,你還需要對科學的深度解讀。,涉及面較廣,包含各個學科,而且不止涉及基礎學科,還包括工程技術領域以及最新的研究前沿和熱點等,能夠拓寬視野和思路,對自己的專業也有啟發和幫助。
  • 【果殼網專訪】科學人對話《自然》雜誌總編菲利普·坎貝爾
    即便如此,他覺得「我對物理學越來越著迷,《自然》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我了」,更重要的是,英國國家物理學會創辦了一本新刊《物理世界》,在申請後他獲任主編。1995年,在前任《自然》總編約翰•馬多克斯退休後,他擔任新一任《自然》總編至今。坎貝爾說,他從小就對飛行器感興趣:「我會開飛機,年輕的時候有飛行員執照。」他在學校期間還造過火箭發動機,不過最後還是「伴隨一聲巨大的『bang』炸掉了。」
  • 博客網頁居然教人製造原子彈 內容非常詳細
    技術專家說法  可以產生核爆炸  今天上午,記者採訪了中國應用物理及數學研究所的孫向麗教授。  記者首先將這篇文章裡所說的製造原子彈的方法向孫教授進行了簡單的介紹,記者還沒介紹完,孫教授就告訴記者,這種製造手段雖然簡單粗糙,但是確實可以產生核爆炸。
  • 科學人對話《自然》雜誌總編:「中國學術界的進步令人驚訝」
    他在1979年加入《自然》成為初級編輯,彼時《自然》上完全沒有純物理的內容,在他的參與努力下,《自然》逐漸成長為物理學重鎮。即便如此,他覺得「我對物理學越來越著迷,《自然》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我了」,更重要的是,英國國家物理學會創辦了一本新刊《物理世界》,在申請後他獲任主編。1995年,在前任《自然》總編約翰•馬多克斯退休後,他擔任新一任《自然》總編至今。
  • GACKT再發博客批判雜誌污衊 向粉絲力證自身清白
    GACKT再發博客批判雜誌污衊 向粉絲力證自身清白 時間:2013.05.22 來源:騰訊娛樂 分享到:
  • 留美博士博客上介紹造原子彈方法 專家稱可爆炸
    記者  首先將這篇文章裡所說的製造原子彈的方法向孫教授進行了簡單的介紹,記者還沒介紹完,孫教授就告訴記者,這種製造手段雖然簡單粗糙,但是確實可以產生核爆炸。  孫教授告訴記者,使用鈾為核爆炸物的爆炸裝置製造起來從理論上來說確實是比較簡單的。
  • 一本雜誌的重量 一個圖書館的容量
    一本雜誌的重量 隨時可讀  三星Galaxy Tab S2非常輕薄,5.6mm超薄機身;9.7英寸Wi-Fi版本僅389g,LTE版本僅392g;8.0英寸Wi-Fi版本僅265g,LTE版本僅272g,重量如同一本雜誌,手持無壓力,攜帶無負擔,無論是碎片時間,還是大段的休閒時光,都可暢享閱讀。
  • 這是一本適合小學一年級孩子閱讀的科普雜誌
    等到上了一年級之後,老師建議大家訂閱雜誌,範兒回來鬧著要定,我腦子一轉,何不乘著這個機會定點科普類的雜誌,看看他是否感興趣。經過精心的挑選之後,選了這本科學大眾。首先雜誌類的書都不厚,只有30多頁。我翻閱了一下,確實還不錯哦。全書都有拼音字母標註,所以很適合一年級的孩子閱讀,沒有任何的障礙。內容也是豐富有趣,涉及的面很廣。就拿這期6月刊的,先是介紹了天氣預報的形成原理,通過故事,圖像,動畫的形式,讓孩子樂於接受。
  • 小學生痴迷昆蟲 322篇博客記錄「昆蟲世界」
    摘自詹志鴻的博客   「這是一群想要獲得自由的小雞,他們不甘心被人類主宰命運,奮力逃出養雞場。逃生的過程中,它們大戰兵蟻,智鬥夜貓,和狡猾的獵人比智慧,與偽劣的天氣作鬥爭……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安詳的家園。從此,自由不再只是夢想!投入大自然吧,勇敢的小雞們,這裡才是你們的樂園!」
  • 《查理周刊》是一本怎樣的雜誌
    另有目擊者表示,襲擊者十分熟練和鎮定,看似訓練有素,他們點了幾個特定的記者,然後將其射殺。目擊者拍攝的視頻片段顯示,襲擊者非常「珍惜」子彈,他們瞄準目標,兩搶斃命。  周三(1月7日)是《查理周刊》的出版日,所以總部大樓中工作人員較為集中。另悉,在遭襲擊前的一個小時,《查理周刊》在推特上發布的最後一條信息是一個關於「伊斯蘭國」(IS)領導人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的漫畫。
  • 深度| GQ十年,一本「雜誌」如何蛻變?
    GQ的成功經驗,是不執著於做一本「雜誌」,也執著於做一本雜誌。十年至今,GQ早已不僅僅是一本雜誌,而是一個媒體品牌,或更準確地說,一個媒體品牌矩陣。  創刊後的前五年是時尚雜誌在中國的黃金時代,《智族GQ》的成長呈指數級上升的平滑曲線。但是大變局很快到來,平面媒體轉向線上用了3年,網頁端向移動端的轉型,只用了1年。進入移動端時代,各平臺的迭代更是接踵而至。網際網路時代以平臺迭代為刻度,每一個刻度都是一批玩家的墓碑。
  • 剖析:地理雜誌的現狀
    幾年下來,夭折的夭折,示弱的示弱,改刊的改刊,因為大家都意識到,市場才是硬道理,發行量和廣告是所有雜誌生存的基礎。美國國家地理的成功是靠全球1千多萬的發行量證明的,那些傳說中千分之一的選片率、攝影師的探險故事等等所謂精神氣質的東西,只是成功發行的點綴而已。《National Geographic》的成功在於編輯內容上與讀者互動的成功,滿足市場需要的成功。
  • 《自然》走過了150載歲月,心目中的神刊,卻不是一本嚴肅的期刊
    《自然》雜誌創刊已經有150年了,不得不感嘆,能夠延續到現在,這本期刊做得非常成功,《自然》在期刊界的地位非常崇高,被很多人奉為神刊。所以我們如今在很多知名學者的介紹裡,經常能夠看到「xxx,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文章xx篇」,由此可以看出這本期刊在讀者心目中的分量。
  • 美媒曝中國「論文工廠」:出錢可在雜誌上掛名
    在這篇文章還特別舉出了一家涉嫌批量生產醫學論文的機構MedChina。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通過查閱公開資料發現,MedChina留在官網、博客、微博、微信上的地址位於上海國定東路200號。但澎湃新聞記者12月20日前往該地址時被告知公司早已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