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創刊時,KINFOLK主編 Nathan Williams 或許從沒想過這本雜誌能在短短幾年獲得如此巨大的影響力——起初他只是和女朋友在大學裡搞搞聚餐,順便做了一本倡導「慢生活」的雜誌而已。誰料創刊五年來,KINFOLK 雜誌憑藉 8.25 號字體、充滿「空氣感」的頁面留白和獨特的審美風格,迅速成為炙手可熱的生活方式季刊。
五年後的今天,KINFOLK 發行到了 30 幾個國家,有了俄語、日語、韓語、中文等多個語言版本,每期英文版的發行量 8 萬冊。這個團隊開始在雜誌中放入許多廣告,他們還開了家諮詢公司、創立了服裝品牌,並計劃將總部搬到丹麥——如果你不常關注它,這些變化足以讓你感到吃驚。
特別是將總部搬到丹麥的決定,許多人可能都會感到不可思議——畢竟自創刊以來,KINFOLK 就與波特蘭這座城市深深地捆綁在了一起。但是現在,他們似乎不再需要「波特蘭」這個標籤了。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這要從 KINFOLK 的成長經歷說起。
2008 年,彼時的 Nathan Williams 在夏威夷的一所大學念書,那時他時常邀請朋友們吃飯聚餐,他會拍下聚餐照片並定期上傳到自己的博客上。那些風格獨特的圖片和沉靜的人物肖像在網絡上大受歡迎,2011 年,他博客的固定閱讀人數已超過了 6 萬, Nathan 和女友 Katie 意識到,他們或許正在創造一種從前沒有過的審美風格。他們打算以此為基礎,創立一本紙質雜誌。大學畢業 2 周后, Nathan 辭去了紐約高盛銀行的工作,回到波特蘭,和女友及另外兩位朋友共同籌備創業。
在南美古語中,「Kinfolk」是「家人」的意思,2011 年 6 月創刊起,這本雜誌圍繞的是菜譜和美食。但很快它就涉及到了攝影、旅行和家居等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
除了一年出版 4 本雜誌,在波特蘭,KINFOLK 團隊每月都會舉辦一次聚會,這是雜誌在成立之初就有的招牌活動——每次聚會人數在 6 到 20 人內,每人需交納 50 到 80 美元的費用。聚會的主題包括採集蜂蜜、製作果醬、素食研討等等,雜誌編輯們會策劃整個聚會流程,並為飯局者準備精美的包裹,裡面裝有邀請卡、手繪菜單和海報。
「聚會非常重要,我們不僅要書寫一種生活方式,還要去體驗它。」 Nathan Williams 說。隨著雜誌發行量的增大,這種線下聚會也從文創人的小圈子拓展到了範圍更廣的群體。
「KINFOLK 的風格被許多人效仿,2011 年前後,它像是開啟了某種生活美學,有著跨時代的意義。」《KINFOLK 四季》中文版的主編張琳對《好奇心日報》說。所謂的「效仿」,指的是 Instagram 上出現的大量 KINFOLK 風格的圖片,人們喜歡模仿 KINFOLK,吃飯前把食物認真地擺在桌子上,再來個垂直的俯拍。在 Instagram 上,這本雜誌伴隨著慢生活、日本風、極簡主義、波特蘭、木質長桌等標籤,為更多人所熟知。
典型的 KINFOLK 攝影風格
KINFOLK 風格的字體和排版
有「空氣感」的留白
Nathan Williams
隨著雜誌名聲漸長,Nathan Williams 和他的團隊也在尋求雜誌之外的新業務。借著雜誌的勢頭,人們註冊了一家名叫Ouur Media的公司。這家公司主要為企業客戶做創意方面的諮詢。此外,他們還會為客戶拍攝視頻短片、策劃出版物等等。 Zara、英國的家居服裝品牌 Toast、 家居品牌 West Elm 和 LG Electronics 都向 Ouur 做過諮詢。
2013 年,KINFOLK 還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一家名為 「Ouur」 的實體店,售賣男女服裝和家居用品——這是他們與日本家居品牌 Actus 共同推出的產品線。雖然 Ouur 目前只面向日本市場,但從圖片來看,它的服裝風格簡約自然,以黑白灰米為主色調,多是棉麻質地的基本款,這種風格正在世界許多地方為人所接受。2014 年,Ouur 開通了線上商店。
Ouur 男裝和女裝
Ouur CollectionSS16
OuurCollectionSS16
OuurCollectionSS16
OuurCollectionSS16
Ouur 的創立反映了 KINFOLK 的野心——獨立雜誌出版的勢頭雖然還沒有減緩,但作為一個文藝類出版物團隊,他們沒有局限在出版領域,而是介入到了零售行業。畢竟紙質雜誌的利潤有限,市面上生活方式類雜誌也越來越多。獨立於雜誌的服裝和家居產品能完善品牌形象,線上商店的運作經驗也為 KINFOLK 後續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鑑於業務上的這些變化,KINFOLK 決定做出更多改變——他們決定到歐洲去,目的地是哥本哈根。
2015 年 10 月,Nathan 帶領創意團隊在哥本哈根租下了一個空間,命名為 「kinfolk gallary」,這裡會是 KINFOLK 的歐洲新總部。除了辦公之外,這個巨大的空間將承辦晚宴、藝術展、時裝秀,如有必要,它還會成為雜誌大片拍攝地,或是化身為臨時售賣空間。
「不少品牌都將出現在 kinfolk gallary 裡。從這點說來,哥本哈根的新總部將類似於一個 showroom。」張琳說。
KINFOLK 官方網站上的消息也側面證實了張琳的說法。信息顯示,與 kinfolk gallary 合作的品牌共有 16 個,包括燈飾設計商 Apparatus 和 Lambert &Fils、音響品牌 B&O 、木地板生產商 Dinesen、家具商 Paustian 等等,他們都參與到了哥本哈根辦公室的設計和建造中。從 Instagram 上的圖片來看,這個空間目前已初具雛形,估計在正式開放後,它將成為合作品牌的集中展示地。
Instagram 上公布的 kinfolk gallery 圖片
Nathan Williams 在接受 Dezeen 網站的採訪時,透露了搬總部到哥本哈根的原因。「我們早就想在歐洲設立一個總部了,」他說,「其實雜誌有四分之三的製作和印刷都是在倫敦、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三地完成的。很多為我們提供內容的攝影家、畫家、造型師、布景師也生活在這裡。我和同事也希望能在這座城市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2008 年,哥本哈根被《Monocle》雜誌評選為 「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城市」及「最佳設計城市」。
「如果你仔細看雜誌,會發現從去年夏季刊開始,雜誌封面的時裝感更強了。包括我們每期核心的大片,也越來越偏時裝化。」張琳說,「 KINFOLK 後面的戰略,是向時裝化、高級的設計感靠攏。」 數據顯示,KINFOLK 有 70% 的讀者都與文化創意行業相關。不難看出,他們希望能在哥本哈根立足,進而調動起能更多時尚、設計領域的資源。KINFOLK 將總部搬遷至這裡,確實更有益於他們的生意。
KINFOLK 2016 春季刊 / 腎上腺素刊
往期 KINFOLK 封面
其實從創立之初到現在,KINFOLK 的盈利模式發生了幾次轉變。
初始時,他們與洛杉磯一家名為 Weldon Owen 的出版商合作,KINFOLK 負責內容策劃和編撰,後者則憑藉其成熟的發行渠道做發行。這個合作給 KINFOLK 團隊帶來了很大幫助,「我們在那裡學會了與出版有關的一切——打樣、選紙、與發行部門開會。」Nathan 說,合作了 7 期雜誌後,KINFOLK 團隊開始自立門戶,獨立承擔起了從編撰到發行的每個環節,也開始獨享雜誌出版的利潤。
那時 KINFOLK 是標榜不放廣告的, Nathan 還曾顯得野心勃勃,「廣告會吞噬雜誌的內容和讀者體驗,我們不會接廣告」 。但雜誌本身的發行利潤微薄,這種狀態沒有堅持太久,2015 年,英文版 KINFOLK 開始有廣告出現。
中文版《KINFOLK 四季》也從去年秋季刊起出現了廣告。一小部分老讀者表達了不滿。「還是喜歡以前沒有廣告的」,一位中國用戶在「精品傳媒集團」的淘寶頁面留言。
「竟然有廣告了,有些小失望,但還是會理解。畢竟現在的雜誌也很難生存,希望你們越做越好,多做些合訂裝。」另外一位買家說道。
張琳反倒覺得有廣告沒什麼吃驚的。「當雜誌在內容和品質上逐漸成熟後,考慮商業化也是很正常的。」。據知情人士稱,中文版在接廣告前,需要和美國 KINFOLK 團隊共同協商、選擇廣告商,中文版廣告收入也要和美國那邊分帳。
精品傳媒集團在 2014 年 3 月引進的 KINFOLK 中文版版權,並將其取名為《四季》。按照美國團隊的要求,中文版在內容上要與美版保持 100% 一致。現在,中國小團隊共有 6 個人,4 人主要負責編輯方面的工作,而另外兩人則負責市場營銷和商業策劃。他們大多來自於精品傳媒集團內部,在做《KINFOLK》中文版之前,已有不少做雜誌的經驗。現在《KINFOLK 四季》創刊已有兩年半,從運營到編輯,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
在內地,人們除了能在淘寶買到這本雜誌,還能在 30 多個城市的 400 多家場所看到它,包括一些精品酒店、餐館、咖啡廳和時裝買手店。精品傳媒集團內部的渠道拓展部門經驗豐富,使得這本雜誌出現在了諸多場所裡。與新聞雜誌相比,KINFOLK 的時效性不強,因此它的銷售曲線更類似於書籍——如果雜誌內容不錯,去年出版的某一本在今年也會有人買。創刊號和去年的春季刊賣得不錯,銷量最好的一本已累計超過 15 萬冊。
與英國旅行雜誌《Cereal》一樣,生活方式類的雜誌對外文版的管控通常很嚴, KINFOLK 也是如此。他們要求外語版在內容上與英文版完全一致,在這種合作模式下,精品的團隊的創作空間被壓縮得極小——他們只能不定期地做一些小冊子,在那些名為 「book in book」 的別冊中發揮一下創意;或是在微博、微信帳號上發揮一點自己的想法。
他們創建了一個「四季同遊社」的組織,加入會員並訂購全年四本雜誌的讀者會獲得一些額外的權益。此外,精品集團也在與 Ouur 談合作,不排除將 Ouur 實體店引入中國的可能。
這些天,他們在大力宣傳《The Kinfolk Home》這本書——2014 年起,KINFOLK 的編輯團隊每年都會選定一個主題,出版一本單行本圖書。最新出版的則是《Kinfolk 家居》( The Kinfolk Home)。Nathan Williams 探訪了 35 個創意人的家庭,並敘述了他們的家居哲學。精品傳媒集團需要額外獲得這本書的中文版權。
此前,另有一本講述餐桌文化和創意人的餐桌故事的 Kinfolk Table 受到追捧,不過精品並不是中文版的授權製作和發行商。
從發行量和定位的人群來看,在精品傳媒集團,《KINFOLK》並不處於很重要的位置。不管它正如何努力介入時裝和設計領域,目前來看,它依舊是一本小眾雜誌。
The Kinfolk Home 封面
The Kinfolk Home 內文插圖
雖然小眾,但在過去的五年間,KINFOLK 腳步著實不算慢。它正試圖邁向零售和設計等諸多領域。有意思的是,不論走得多遠,他們還是不打算與電子出版沾邊。從雜誌誕生那天起,它就鼓勵人們離開手機、多與家人朋友相聚,這也成了人們消費它的一個理由——只是在現實生活裡,這個理由可能更多停留在自我安慰階段而已。
題圖來源:ouur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