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選擇了一件挺矛盾的事作為自己的創業項目。
她為電子閱讀的主要受眾,也就是科技愛好者們做了一個。名叫《離線》的雜誌書系列
《離線》的厚度近200頁、掂起來約有半斤重。它的紙質載體與科技倒也有關係——長寬與iPadAir完全相同。
不過《離線》依然是一本紙書,它的信息還是以植物纖維和油墨分子牢牢糾纏的形態存在,而不是一群可以在不同浮閘電晶體間流動的電子。這與科技愛好者們的志願相反,他們喜歡電子以及電子設備,用李婷原話說,就是「他們恨不得什麼事都在行動裝置上解決」。
但這本雜誌書還是辦了下來,自2014年8月《離線》成立以來,已經出到了第三期,主題分別是遊戲、黑客與科幻,每本銷量大約在7000冊左右,但還沒能夠覆蓋出版成本。
在李婷的計算中,這本書得賣到兩萬冊才能收回成本。雖然直到第三期,《離線》每期的銷量還沒有明顯的增長,但她表示一切已經漸漸有起色,至少找上門談合作的公司多了起來。
在《離線》那位於東五環邊上的辦公室裡,你依然能夠感受到濃濃的創業氣息。說是辦公室或許不夠精確,這裡是一個聯合辦公空間。至今他們還沒有獨立的辦公空間,十來個人租了兩排工位,用隔板圍了起來,算算也就十多平米的樣子。
同樣,會議室也是公用的,就在我們採訪的過程中,還出現了兩波記錯時間的闖入者。不過,曾就職於湛廬文化和東西文庫的李婷似乎很適應這種工作環境。
一本離線是怎麼做出來的
《離線》是一本雜誌書,雜誌書是一種介於圖書與雜誌之間刊物,它的英文mook就是magazine(雜誌)與book(書)的合成詞。它要求像雜誌那樣定期出版,但同時也要有書那樣的閱讀深度,目前中文雜誌書中比較出名的有《讀庫》和《知日》,它們的出版周期都在一個月左右。
《離線》內頁
然而,《離線》理想的出版周期大約在兩個月左右,這已經算是比較樂觀的估計,至少現在還沒有哪一期能夠按照預定時間上線。當然,這或許是因為它不像大部分中文雜誌書那樣更偏向雜誌,每本《離線》都像是一本書。
每一期《離線》都有一個確定的主題,而每一個主題都是整個團隊商討的結果。最初可能會有好幾個主題同時出現,例如儘管《離線·科幻》這一期在今年5月份才正式出版,但製作它的想法在去年就已經誕生。
選擇某一個主題開工並不取決於對這一主題的興趣超過對其它主題的,而是因為對這一主題的想法更加成熟,實際操作性更強。每本《離線》都是有所節制後的產物,畢竟一本書就那麼厚,字數也就那麼多,對某一主題過多的投入甚至可能起到相反地效果。
在李婷團隊製作《離線》的前身《1024》時,就出現了所謂「用力過猛」的情況。這本雜誌書從2013年6月開始準備,直到當年年底才正式出版,本來預計字數為12萬左右,但完成後足足有17萬字,對讀者造成了很大的閱讀壓力。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前期投入太多精力,導致難以理智的對每篇文章進行取捨。
確定主題後,就是去思考如何展現該主題。以最新一期人工智慧主題的《離線》為例,這是一個被科技公司炒爛了但進展又十分有限的領域。李婷想找一個不一樣的切入點。
最終,他們決定把雷·庫茲韋爾與吳恩達這兩位有觀點衝突的人放在一本書裡,將他們對立的觀點作為人工智慧主題的主線。前者是《奇點臨近》的作者,在Google掌管一個目的不明的工程團隊;後者則是前GoogleBrain創始人,後加入百度負責百度大腦的研發。
敲定好核心採訪對象、備選對象,以及其它相關文章後,緊接著就是採訪、約稿和購買海外作者的文章。每個採訪都有專人負責,如果不能夠及時完成採訪就需要考慮備選對象。
為了減少中間渠道,節省成本,《離線》在購買內容時優先聯繫作者,如果不成功再聯繫文章發布的機構。由於挑選的大部分文章都是英文稿件,如果還是聯繫不上相應的外國出版社,就嘗試聯繫持有中文版權的代理機構。
取得文章授權後就是翻譯,至此每本雜誌書的內容方面已經處理完畢。在印刷前就只剩下版面設計這一環節了。擔任《離線》封面、版面設計的是知名平面設計師楊林青。出於對他的充分信任,每本《離線》的設計從頭到尾都出自他手。
每本書的設計從敲定主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離線》與楊林青之前會反覆溝通,在文章敲定後,每篇文章的負責人都會與楊林青單獨溝通,向他解釋每篇文章的選擇與具體內容,以幫助他把握整個書的格調。
《離線》與楊林青間的有效溝通確保了每一本書的設計都獨具特色,前後一致的設計也將使每篇文章具有了奇妙的共性,強化了它作為一本書而不是一本雜誌的特質。
一個社會學博士怎麼去做了這種事
對於李婷來說,最初與科技結緣或許是一種偶然,但最終選擇做一本與科技有關的雜誌書卻是一種必然。
在國內讀完本科後,李婷選擇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攻讀社會學研究生。但在博士的第二年,李婷自認為不是一個適合做精深研究的人,決定輟學回國工作、希望自己的興趣更多樣化,當初選擇社會學也是以為這會是一個交叉點比較多的學科。
2007年回國後,李婷來到了湛廬文化。湛廬當時還在創業期,作為圖書編輯,她可以自行選擇有出版價值的外文圖書。曾經紅極一時的《牛奶可樂經濟學》便由她引入中國,該書甚至引領了一批通俗經濟學的出版熱潮。
之後隨著湛廬文化的規模擴大,這家公司像每一家傳統出版公司那樣找到了自己的出版領域。為了增加成功率,圖書編輯的選擇權也被逐漸收緊。
於是,李婷再次加入了另一個創業出版公司——譯言旗下的東西文庫。在此期間,她策劃出版了一系列與科技相關的書籍,其中又以主導翻譯《賈伯斯傳》,發起譯言古登堡計劃最有代表性。
然而在策劃出版這些英文書籍時,她總會遇到相似的阻礙。她的團隊常常能夠搶在其它出版社前發現有潛力,值得引進的書籍,但是想要獲得該書的出版資格還是需要經過版權代理商。
而版權代理商的目的只是為了將一本書賣出一個好價錢,最終的結果總是他們發現的值得引進的書,但版權卻被其它更有實力的出版社買走。而且,其它這些出版社有自己固定的出版計劃,並沒有空閒立即安排該書的出版,有些經典好書就因此被束之高閣。
這也成為了促使她終於決定做一本雜誌書的原因。雜誌書內的文章以一個主題聚合在一起,獲取單篇文章的難度要遠遠小於獲取整本書的難度。而且,以單篇文章作為閱讀的計量單位也更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偏好。
大概是因為李婷長期的出版經歷,早先在東西文庫的《1024》,以及今天的《離線》看起來都更像是一本書,而非雜誌。
從一個圖書編輯到公司創始人
李婷在極客公園大會上的演講
脫離東西文庫自立門戶的李婷,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圖書編輯。整個團隊的情況也成了她的責任。
「每出版一本《離線》會有5000冊的預付版稅,之後每1000冊都會再單獨結算。每賣出一本書,出版社大概會跟給我們十個點(10%),也就是賣45塊錢,我們能賺4塊5毛錢」,李婷對他們能掙多少錢算得仔仔細細,「20000冊剛好夠本的數字是我們自己算過的」。
花出去的錢同樣非常仔細,每篇文章的版權費多少、如何找到相對便宜但質量更好的翻譯,都是李婷每天需要想的問題。交談中,講到省錢的訣竅時她尤其開心,但說到做廣告時她又有些不好意思。
由於聚集了一批熱衷科技話題的讀者,《離線》已經能通過線下活動獲得一些收入。用李婷的話說,「至少活動是不虧的」。
同時她還談到計劃中的另一個盈利方案——賣周邊。《離線》第一批上線的周邊將是海報,當中一部分將是《離線》自己配合每一期製作的海報,更多則將是從海外設計師處取得的海報版權。
「談海報版權限制很多,有些作者會限制你在別的平臺賣」李婷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談到這個拖了很久的項目,「有時候真覺得吃力不討好,很多海報淘寶上已經有了盜版。」
但談判還是會繼續下去,盜版並不是李婷想做的事。接下來一個新的產品可能是《離線》的主題最接近的產品——電子書。
曾參與《賈伯斯傳》電子版項目的李婷並不是電子書的狂熱擁護者。相反,她依然相信紙張作為一種載體,能夠傳遞電子所不能傳遞的信息:「除了對紙本身的迷戀之外,書作為一個紙的東西,本身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演變,它有它獨特的合理性」。
但《離線》從一開始便在為電子書做準備,所有購買內容的版權均包含了數字版權。目前已經可以看到前三期部分長文的數字版,每本2.99元。你在亞馬遜
未來如果《離線》變成電子版,將會從頭設計,因為不是所有版式都適合主流的閱讀屏幕——智慧型手機。
但無論是電子書,還是紙書,好的內容還是最重要的。李婷說,《離線》現在最重要的事,還是把內容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