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科技愛好者都用手機閱讀的時代,給他們做一本紙質雜誌|100個...

2020-12-04 好奇心日報

李婷選擇了一件挺矛盾的事作為自己的創業項目。

她為電子閱讀的主要受眾,也就是科技愛好者們做了一個。名叫《離線》的雜誌書系列

《離線》的厚度近200頁、掂起來約有半斤重。它的紙質載體與科技倒也有關係——長寬與iPadAir完全相同。

不過《離線》依然是一本紙書,它的信息還是以植物纖維和油墨分子牢牢糾纏的形態存在,而不是一群可以在不同浮閘電晶體間流動的電子。這與科技愛好者們的志願相反,他們喜歡電子以及電子設備,用李婷原話說,就是「他們恨不得什麼事都在行動裝置上解決」。

但這本雜誌書還是辦了下來,自2014年8月《離線》成立以來,已經出到了第三期,主題分別是遊戲、黑客與科幻,每本銷量大約在7000冊左右,但還沒能夠覆蓋出版成本。

在李婷的計算中,這本書得賣到兩萬冊才能收回成本。雖然直到第三期,《離線》每期的銷量還沒有明顯的增長,但她表示一切已經漸漸有起色,至少找上門談合作的公司多了起來。

在《離線》那位於東五環邊上的辦公室裡,你依然能夠感受到濃濃的創業氣息。說是辦公室或許不夠精確,這裡是一個聯合辦公空間。至今他們還沒有獨立的辦公空間,十來個人租了兩排工位,用隔板圍了起來,算算也就十多平米的樣子。

同樣,會議室也是公用的,就在我們採訪的過程中,還出現了兩波記錯時間的闖入者。不過,曾就職於湛廬文化和東西文庫的李婷似乎很適應這種工作環境。

一本離線是怎麼做出來的

《離線》是一本雜誌書,雜誌書是一種介於圖書與雜誌之間刊物,它的英文mook就是magazine(雜誌)與book(書)的合成詞。它要求像雜誌那樣定期出版,但同時也要有書那樣的閱讀深度,目前中文雜誌書中比較出名的有《讀庫》和《知日》,它們的出版周期都在一個月左右。

《離線》內頁

然而,《離線》理想的出版周期大約在兩個月左右,這已經算是比較樂觀的估計,至少現在還沒有哪一期能夠按照預定時間上線。當然,這或許是因為它不像大部分中文雜誌書那樣更偏向雜誌,每本《離線》都像是一本書。

每一期《離線》都有一個確定的主題,而每一個主題都是整個團隊商討的結果。最初可能會有好幾個主題同時出現,例如儘管《離線·科幻》這一期在今年5月份才正式出版,但製作它的想法在去年就已經誕生。

選擇某一個主題開工並不取決於對這一主題的興趣超過對其它主題的,而是因為對這一主題的想法更加成熟,實際操作性更強。每本《離線》都是有所節制後的產物,畢竟一本書就那麼厚,字數也就那麼多,對某一主題過多的投入甚至可能起到相反地效果。

在李婷團隊製作《離線》的前身《1024》時,就出現了所謂「用力過猛」的情況。這本雜誌書從2013年6月開始準備,直到當年年底才正式出版,本來預計字數為12萬左右,但完成後足足有17萬字,對讀者造成了很大的閱讀壓力。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前期投入太多精力,導致難以理智的對每篇文章進行取捨。

確定主題後,就是去思考如何展現該主題。以最新一期人工智慧主題的《離線》為例,這是一個被科技公司炒爛了但進展又十分有限的領域。李婷想找一個不一樣的切入點。

最終,他們決定把雷·庫茲韋爾與吳恩達這兩位有觀點衝突的人放在一本書裡,將他們對立的觀點作為人工智慧主題的主線。前者是《奇點臨近》的作者,在Google掌管一個目的不明的工程團隊;後者則是前GoogleBrain創始人,後加入百度負責百度大腦的研發。

敲定好核心採訪對象、備選對象,以及其它相關文章後,緊接著就是採訪、約稿和購買海外作者的文章。每個採訪都有專人負責,如果不能夠及時完成採訪就需要考慮備選對象。

為了減少中間渠道,節省成本,《離線》在購買內容時優先聯繫作者,如果不成功再聯繫文章發布的機構。由於挑選的大部分文章都是英文稿件,如果還是聯繫不上相應的外國出版社,就嘗試聯繫持有中文版權的代理機構。

取得文章授權後就是翻譯,至此每本雜誌書的內容方面已經處理完畢。在印刷前就只剩下版面設計這一環節了。擔任《離線》封面、版面設計的是知名平面設計師楊林青。出於對他的充分信任,每本《離線》的設計從頭到尾都出自他手。

每本書的設計從敲定主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離線》與楊林青之前會反覆溝通,在文章敲定後,每篇文章的負責人都會與楊林青單獨溝通,向他解釋每篇文章的選擇與具體內容,以幫助他把握整個書的格調。

《離線》與楊林青間的有效溝通確保了每一本書的設計都獨具特色,前後一致的設計也將使每篇文章具有了奇妙的共性,強化了它作為一本書而不是一本雜誌的特質。

一個社會學博士怎麼去做了這種事

對於李婷來說,最初與科技結緣或許是一種偶然,但最終選擇做一本與科技有關的雜誌書卻是一種必然。

在國內讀完本科後,李婷選擇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攻讀社會學研究生。但在博士的第二年,李婷自認為不是一個適合做精深研究的人,決定輟學回國工作、希望自己的興趣更多樣化,當初選擇社會學也是以為這會是一個交叉點比較多的學科。

2007年回國後,李婷來到了湛廬文化。湛廬當時還在創業期,作為圖書編輯,她可以自行選擇有出版價值的外文圖書。曾經紅極一時的《牛奶可樂經濟學》便由她引入中國,該書甚至引領了一批通俗經濟學的出版熱潮。

之後隨著湛廬文化的規模擴大,這家公司像每一家傳統出版公司那樣找到了自己的出版領域。為了增加成功率,圖書編輯的選擇權也被逐漸收緊。

於是,李婷再次加入了另一個創業出版公司——譯言旗下的東西文庫。在此期間,她策劃出版了一系列與科技相關的書籍,其中又以主導翻譯《賈伯斯傳》,發起譯言古登堡計劃最有代表性。

然而在策劃出版這些英文書籍時,她總會遇到相似的阻礙。她的團隊常常能夠搶在其它出版社前發現有潛力,值得引進的書籍,但是想要獲得該書的出版資格還是需要經過版權代理商。

而版權代理商的目的只是為了將一本書賣出一個好價錢,最終的結果總是他們發現的值得引進的書,但版權卻被其它更有實力的出版社買走。而且,其它這些出版社有自己固定的出版計劃,並沒有空閒立即安排該書的出版,有些經典好書就因此被束之高閣。

這也成為了促使她終於決定做一本雜誌書的原因。雜誌書內的文章以一個主題聚合在一起,獲取單篇文章的難度要遠遠小於獲取整本書的難度。而且,以單篇文章作為閱讀的計量單位也更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偏好。

大概是因為李婷長期的出版經歷,早先在東西文庫的《1024》,以及今天的《離線》看起來都更像是一本書,而非雜誌。

從一個圖書編輯到公司創始人

李婷在極客公園大會上的演講

脫離東西文庫自立門戶的李婷,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圖書編輯。整個團隊的情況也成了她的責任。

「每出版一本《離線》會有5000冊的預付版稅,之後每1000冊都會再單獨結算。每賣出一本書,出版社大概會跟給我們十個點(10%),也就是賣45塊錢,我們能賺4塊5毛錢」,李婷對他們能掙多少錢算得仔仔細細,「20000冊剛好夠本的數字是我們自己算過的」。

花出去的錢同樣非常仔細,每篇文章的版權費多少、如何找到相對便宜但質量更好的翻譯,都是李婷每天需要想的問題。交談中,講到省錢的訣竅時她尤其開心,但說到做廣告時她又有些不好意思。

由於聚集了一批熱衷科技話題的讀者,《離線》已經能通過線下活動獲得一些收入。用李婷的話說,「至少活動是不虧的」。

同時她還談到計劃中的另一個盈利方案——賣周邊。《離線》第一批上線的周邊將是海報,當中一部分將是《離線》自己配合每一期製作的海報,更多則將是從海外設計師處取得的海報版權。

「談海報版權限制很多,有些作者會限制你在別的平臺賣」李婷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談到這個拖了很久的項目,「有時候真覺得吃力不討好,很多海報淘寶上已經有了盜版。」

但談判還是會繼續下去,盜版並不是李婷想做的事。接下來一個新的產品可能是《離線》的主題最接近的產品——電子書。

曾參與《賈伯斯傳》電子版項目的李婷並不是電子書的狂熱擁護者。相反,她依然相信紙張作為一種載體,能夠傳遞電子所不能傳遞的信息:「除了對紙本身的迷戀之外,書作為一個紙的東西,本身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演變,它有它獨特的合理性」。

但《離線》從一開始便在為電子書做準備,所有購買內容的版權均包含了數字版權。目前已經可以看到前三期部分長文的數字版,每本2.99元。你在亞馬遜

未來如果《離線》變成電子版,將會從頭設計,因為不是所有版式都適合主流的閱讀屏幕——智慧型手機。

但無論是電子書,還是紙書,好的內容還是最重要的。李婷說,《離線》現在最重要的事,還是把內容做好。

相關焦點

  • 一本雜誌的重量 一個圖書館的容量
    一本雜誌的重量 隨時可讀  三星Galaxy Tab S2非常輕薄,5.6mm超薄機身;9.7英寸Wi-Fi版本僅389g,LTE版本僅392g;8.0英寸Wi-Fi版本僅265g,LTE版本僅272g,重量如同一本雜誌,手持無壓力,攜帶無負擔,無論是碎片時間,還是大段的休閒時光,都可暢享閱讀。
  • 直接當雜誌 三星平板蓋世Tab S2閱讀體驗
    對於一個閱讀愛好者來說,每月的新書、新雜誌都是一份驚喜,上面的新觀點、新內容總能讓你動容。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家裡會慢慢有堆積成山的書和雜誌,吞噬著空間,並且讓人不知道該翻閱哪本才好。  解決上述窘境的方法是電子化,比如用手機、電紙書、或者平板電腦來閱讀,但問題也存在,就是對書支持好的設備,對雜誌支持不夠完美,對雜誌支持好的,設備又過於沉重,看一會手就酸了,總是難以兩全其美。
  • 小清新KINFOLK的生意已經遠遠超出了一本雜誌
    那些風格獨特的圖片和沉靜的人物肖像在網絡上大受歡迎,2011 年,他博客的固定閱讀人數已超過了 6 萬, Nathan 和女友 Katie 意識到,他們或許正在創造一種從前沒有過的審美風格。他們打算以此為基礎,創立一本紙質雜誌。大學畢業 2 周后, Nathan 辭去了紐約高盛銀行的工作,回到波特蘭,和女友及另外兩位朋友共同籌備創業。
  • 如何做一本賺錢的日曆?
    編輯導讀:想要知道有關時間的信息,手機、電腦、手錶足以,為什麼還有人會需要日曆呢?並且有些企業依靠賣日曆賺到了錢,消費者的反饋都很不錯。本文作者將從三個方面,分析如何做一款賺錢的日曆,希望對你有幫助。這幾年,賣日曆的人很多,而且他們也賺到了錢。
  • 在網絡媒體盛行的時代,還需要一本科普雜誌嗎?
    ➢ 科技新聞報導那麼多,哪些國際科技前沿和熱點更值得關注?她注重科技前沿信息薈萃和科技發展趨勢的跟蹤與思考,兼顧科學熱點與常規科學進展;她聚焦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同時注重學科間的交叉和滲透,探討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達成科學文化的傳播。
  • 閱讀的方式因人而異,追求好書並無二致,在1和101間你選擇誰?
    學校開會決定,把2021年報刊雜誌徵訂由每位老師700元的額度降到500元。消息一出,極少數喜歡看傳統紙媒的老師私下裡發了兩句牢騷,說理應增加額度,現在的雜誌多貴啊!減掉200,可徵訂的雜誌又少了一本!其他教師都無所謂,少一點就少一點,沒什麼影響。喜歡電子閱讀的老師反而鬆了一口氣。為什麼呢?
  • 電子閱讀違背大腦科學?
    大多數情況下,紙質書的地形特徵要比屏幕文本明顯得多。打開一本紙質書,展現給讀者的是兩塊明確的區域,左頁和右頁,各還有上下左右共8個角。讀者可以把目光專注在某一個頁面上的同時用餘光掠過整段文本:可以看出書本起始和結束在哪裡,以及當前頁面所在大概的相對位置。甚至還可以用一隻手感受書本的厚度,用另一隻手翻書。
  • 深度| GQ十年,一本「雜誌」如何蛻變?
    GQ的成功經驗,是不執著於做一本「雜誌」,也執著於做一本雜誌。但是GQ用內容思維做線下活動,將「做活動」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即做活動不僅關乎執行,更是一次極致的內容體驗。從活動前期的內容預熱,大型活動的場控,到素材的線上傳播,這次活動全面反映了GQ的綜合實力,用康泰納仕中國總裁Sophia Liao廖梅淳的話說,是「一個最高濃度的內容展現」。
  • 成都這樣幫老人破解數字困局:舉辦智慧型手機使用講座 用紙質證明...
    上述事件,看似「手機問題」,卻指向養老困局與社會文明程度。縱觀全國,多地已開展相應服務,助力老人融入數字時代。早在2016年4月,成都雙流區老年大學就舉辦了智慧型手機使用講座。而在浙江、北京、深圳、瀋陽等地,近年來,相關活動亦不鮮見。  智慧型手機的缺席,是否意味著晚年生活的孤獨?科技發展,如何才能不以老人被邊緣化為代價?
  • 這是一本適合小學一年級孩子閱讀的科普雜誌
    我家範兒愛看書,但是大部分都是故事類的。我買過很多的科普書籍給他,但是他似乎都不喜歡.家裡有很多的漫畫,畫冊,繪本類的科普書籍,他都不來電。等到上了一年級之後,老師建議大家訂閱雜誌,範兒回來鬧著要定,我腦子一轉,何不乘著這個機會定點科普類的雜誌,看看他是否感興趣。經過精心的挑選之後,選了這本科學大眾。首先雜誌類的書都不厚,只有30多頁。
  • 專家:過度手機閱讀致右腦退化 易引發數碼痴呆症
    記者近日前往駕校了解情況,發現小李提供的情況屬實,那段宣傳語的原文是這樣的:「閒暇之餘,請放下手中的手機,回憶往昔懷舊經典巨著吧……」小李說,現在迷戀手機的「低頭族」太多了,他們不分年齡和文化程度,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手機,玩微信,搶紅包,刷朋友圈,看電視劇等等,幾乎經年都聞不到「紙墨香」,有的儘管床頭放著書,可一年也看不了幾頁。小李覺得微型書櫃的宣傳語很有意義。
  • 8款有趣有品的閱讀App:只想和他們約會
    閱讀的意義自有千千萬萬種解讀,已不消細說。然而碎片化的資訊時代,「一杯茶,一本書,一個陽光灑滿心田的下午」已經成了越來越奢侈的盼望。多看閱讀:總有人為精緻付費多看「媲美紙質書」的閱讀體驗在社交平臺上收穫了一大票自來水、死忠粉。打開一本電子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緻的封面,隨後是版權資訊、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等。紙質書上有的內容多看一樣都不少,即便是系統默認排版也讓人覺得很舒服。
  • 雜誌貓推薦幼兒教育雜誌,雜誌訂閱季盛大開啟
    理由三:因為孩子需要一個博學而時尚的朋友雜誌每月或者每半月發行一期,有很強的時效優勢,它可以隨時隨地根據世界的發展變化,為孩子提供他們關心的話題,開拓孩子的視野,幫助孩子建立與世界與時代的連接。孩子們因為能時時吸收這些資訊,才能夠了解這個時代,對當下發生的事情有發言權,甚至是能夠發表有份量的發言。
  • 《颯漫畫》已經停刊,國產漫畫雜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衰落?
    《颯漫畫》給出的理由是因為網際網路時代的衝擊,紙質漫畫在這個時代生存實在是太過於困難,所以準備將漫畫搬上網絡平臺!看到這裡,其實我也能夠理解他們!畢竟我自己也早已遺忘這些以前的童年漫畫雜誌了!而且不僅國產的漫畫雜誌銷量在下跌,連日本的漫畫雜誌銷量也在下跌,所以這種趨勢是肯定的,紙質漫畫雜誌的時代正在走向末路,颯漫畫去了,如今銷量最高的《知音漫客》、《漫友》究竟又能堅持到多久呢?
  • 世界上最有趣的9本雜誌,看完想立刻剁手
    在這些雜誌,在這個帳號的背後,是一個名叫Steve Watson的英國小哥。  在創立這個帳號前,Steve是個線上雜誌編輯,從小偏愛紙質雜誌的他日漸覺得自己的工作內容越來越索然無味...  在這家書店中,Steve一眼看到了一本名叫《Zembla》的獨立文學雜誌(這是一本自2003年出版至2005年的雜誌,共八期)。  高水準的配圖,有格調的文字,這本獨立雜誌瞬間戳中了Steve的心,這之後,Steve遍開始用閒暇時間購買各種獨立雜誌,甚至為其撰稿。
  • 100年後,還會有人看紙質書嗎?挪威奧斯陸為此種下了1000棵雲杉
    前幾天是世界閱讀日,很不幸的小v並沒有趕上好時機,給大家來打一劑關於「閱讀」的毒雞湯。所以,今天小V要向大家介紹100本由世界著名作家寫就的,但我們有生之年都不會看見的書。咳咳,我真的不是來搞笑的。所以我相信100年後紙質書還會存在,這也是保存紙質書的一次小小嘗試。」
  • 如何成為一名天文愛好者,如何入門?
    這裡是說成為天文愛好者,而不是成為天文學家。閱讀對象是成年人隨著城市發展,天文科普和各種天象的洗禮,越來越多人想成為一名天文愛好者,欣賞星空的震撼。但是如何不走冤枉路,更好地更快更省錢地入門,很多人還是比較迷糊。這裡根據中國國情來寫一下如何成為一名天文愛好者。1,入群加入自己本地的愛好者群體,加入他們的QQ群。
  • 科技英語直播 | 僅僅四個水泥罐就能媲美馬斯克的100兆瓦時超級...
    原標題:科技英語直播 | 僅僅四個水泥罐就能媲美馬斯克的100兆瓦時超級電池?電網級儲能技術大起底 特斯拉CEO馬斯克曾經在今年與南澳大利亞電力集團籤署一個協約,表示將在100天內建成一個100兆瓦時的電網級別鋰離子電池,否則就不收錢。他這番舉動當然是為特斯拉的電池技術站臺。
  • 世界前十的科普雜誌,前九加起來不如中國一本老雜誌,可惜沒落了
    《科技新時代》一個美國月刊雜誌。創刊於1872年,全球銷量第一的生活科技信息雜誌。特點是圖文並茂,用通俗易懂語言報導生活科技前沿信息。7.《科學美國人MIND》是《科學美國人》雜誌關於腦科學,神經科學,以及心理學的特別分刊。
  • 熱門幼兒教育雜誌-雜誌貓官方
    理由三:因為孩子需要一個博學而時尚的朋友雜誌每月或者每半月發行一期,有很強的時效優勢,它可以隨時隨地根據世界的發展變化,為孩子提供他們關心的話題,開拓孩子的視野,幫助孩子建立與世界與時代的連接。孩子們因為能時時吸收這些資訊,才能夠了解這個時代,對當下發生的事情有發言權,甚至是能夠發表有份量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