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閱讀違背大腦科學?

2021-01-07 觀察者網

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

視頻中的小女孩只有1歲,但是把玩iPad卻能輕鬆自如,視頻中她把雜誌也當做了屏幕,又是敲又是戳,當她發現雜誌沒有反應時,甚至還拿手指按了按自己的大腿以便確認自己的手指沒問題。

視頻中小女孩的爸爸因此宣稱,對於很早就開始接觸數位技術的數字原住民來說,雜誌已經沒用了,變得無法理解了。

閱讀技術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閱讀方式?

無論這位老爸的觀點是否正確,這段視頻都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閱讀技術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閱讀方式?了解閱讀屏幕與閱讀紙張的區別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對於經常在白天長時間地坐在辦公室屏幕前和晚上悠閒地在家讀書讀報紙的兩種狀態間切換的人來說如此,對於因為便攜和便利而擁抱電子閱讀器但是承認有時候會更喜歡讀紙質書的人來說亦然。數位化文字和技術愈發普遍,但是電子閱讀是否能像紙張閱讀那樣令人專注和徹底?我們該不該擔心在像素和墨水之間切換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儘管從1980年代開始,研究人員從心理學、計算機工程、圖書情報學等方面對此類問題進行了100多項研究,但是仍然未能得到確切的答案。1992年以前的大多數研究表明,屏幕的閱讀速度、準確度以及理解度均低於紙張,但是1990年代以後發表的研究卻表明,二者不相伯仲。最近的調查則指出,儘管大多數人仍更偏好紙,但是隨著平板電腦和電子閱讀技術的改進,他們的態度也開始逐漸改變。在美國,電子書的銷售佔比已達15-20%。

即便如此,實驗、調查以及消費者報告的證據均表明,屏幕和電子閱讀器無法重建紙張閱讀的那種「直觀、愉悅」的感觀體驗,尤其是長文的閱讀。這種閱讀上的困難從而也會微妙地妨礙對閱讀的理解。與紙張相比,屏幕閱讀還可能會消耗我們更多的精力,而且記憶也會更加困難。

文字也是一道風景

我們往往認為閱讀是一種跟抽象有關的大腦活動。但實際上文本卻是我們所處的實體世界的有形部分。我們的大腦會把字母文字當作是物體,因為它的確沒有其他的理解方式了。在《普魯斯特與烏賊》一書中,沃爾夫解釋了我們並沒有天生用於閱讀的大腦迴路。書寫的發明僅僅是我們漫長的進化史中最近的發明——大概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所以人類的大腦通過協調不同區域的神經組織,如為口語、運動協調和視覺服務的神經組織,創作出一種全新的服務於閱讀的電路。

我們大腦的這些被重新目的化的區域裡面有一部分是專門用於對象識別的,能夠幫助我們馬上分辨出蘋果和桔子之別,但是又能將其歸類為水果。類似地,我們對文字的識別也是依靠線條、曲線以及空間的編排來進行的。如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中國的象形文字等。閱讀漢字的時候大腦的運動區域會被激活——哪怕沒有筆在手也會在大腦裡將這個字寫一遍。

除了將單獨的文字當作物理對象以外,人類的大腦還會將整個文本當作某種物理景觀。我們閱讀時會為文字構建心理表徵,從而將文字的意思與結構掛鈎。此類表徵的確切性質尚不清楚,但是有可能與我們為地形(山脈、路徑)及人造物理空間(公寓、辦公室等)建立心理地圖類似。比方說,我們往往很容易記得某段文字出現在哪裡。

大多數情況下,紙質書的地形特徵要比屏幕文本明顯得多。打開一本紙質書,展現給讀者的是兩塊明確的區域,左頁和右頁,各還有上下左右共8個角。讀者可以把目光專注在某一個頁面上的同時用餘光掠過整段文本:可以看出書本起始和結束在哪裡,以及當前頁面所在大概的相對位置。甚至還可以用一隻手感受書本的厚度,用另一隻手翻書。翻書就好比是在路上留下的一個又一個的足跡——充滿節奏,自己究竟走了多遠也是直觀可見。所有這些不僅讓紙張上的文字更容易瀏覽,對於形成文本連貫的心理地圖來說也更加容易。

相反,大多數的屏幕、電子閱讀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都會妨礙文本的直觀瀏覽,抑制人們將這一旅程映射進大腦。數位化文本的讀者是可以無縫地滾動閱讀文字,也可以點擊一下翻頁,或者使用搜索過程即刻定位到某一段文字,但是卻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我們可以做個類比,如果Google Maps允許你單獨瀏覽一條條的街道,也可以讓你馬上跳轉至某一個地址,但是不允許你縮小地圖看到周圍的鄰居、省份或者國家會怎樣。儘管Kindle這樣的電子閱讀器以及iPad之類的平板電腦重構了分頁的體驗,但是畢竟那只是虛擬的頁面:出現了,然後又消失了。跟你自己徒步旅行的體驗所不同的是,那些樹木、巖石,還有那些青苔,這些都只是一閃而過,無跡可尋,前面有些什麼風景你也無法大略窺見。

《無紙化辦公室的神話》一書的聯合作者、微軟英國劍橋研究院的Abigail Sellen說:「結果證明,(這本紙質書)你看到哪裡了?這種感覺的重要性要比我們想像的高。只有在你拿到電子書時這種感覺才開始消失。我認為電子書製造商尚未徹底想清楚我們對閱讀進度是如何形象化的。」

若干研究表明,由於限制了人瀏覽文本的方式,屏幕會損害對閱讀的理解。2013年1月,挪威斯塔萬格大學的Anne Mangen發表了一份研究,在試驗中他們讓72名閱讀能力類似的10年級學生各自學習一則故事和一篇說明,長度都是1500字左右。這些學生被分成兩組,一組看的是紙質文字,另一組則是在15英寸的液晶顯示器上閱讀PDF文件。然後再讓這些學生各自完成閱讀理解測試,結果表明,電腦閱讀組的成績要比紙張閱讀組稍差一點。

基於對試驗的觀察,Mangen認為閱讀PDF文檔的學生在尋找特定信息方面會遭遇到更多的困難。在電腦上閱讀的學生只能夠滾動或者點擊一段文字,而看紙質文字的學生則可以將整篇文章都拿到手上,然後迅速地在不同的頁面切換。由於容易瀏覽,紙質書和文檔更容易吸收,更少的認知障礙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

此外,調查也表明屏幕和電子閱讀器會妨礙文本瀏覽的兩個重要特質:意外發現和控制感。有人說在看到一句話令其回憶起以前看過的東西時,自己喜歡翻回前面的段落,或者心血來潮跳著往前看。大家也喜歡儘可能地控制一段文字:用記號筆標記,在邊角做做筆記,或者隨心所欲把書本折來折去。

由於這些偏好,以及由於屏幕的多任務容易讓人分心,大家一直都承認自己會在紙質書上面進行精讀。2011年對臺灣大學的研究生進行過一項調查,受訪者大部分都報告說自己會先在網上瀏覽幾段,然後再把整篇文字列印出來深入閱讀。

調查和消費者報告的結論也表明,通常與閱讀相關的感官體驗(尤其是觸覺)對人的重要性也許是你意想不到的。計算機、電子閱讀器、甚至是觸控螢幕設備上面的文字相對於紙張上的文字而言都更加難以捉摸。紙質書的文本由一頁頁經過特別布置的印刷文字組成,而出現在屏幕上的文本卻不是設備硬體的一部分,而是轉瞬即逝的圖像。讀紙質書的時候,你可以用指頭感覺上面的紙和墨,可以把一頁紙折起來,也可以把它弄平整;翻書的時候你能聽到一聲清脆獨特的聲音;你在書上或者劃劃下劃線、或者把一句精彩的話標成高亮,墨水會永久性地改變紙張的化學成分。到目前為止,數位化的文本依然無法令人滿意地複製這種觸感(也許只有未來的革命性電子墨水屏幕才能改進這一點)。

紙質書還擁有馬上即可辨別的尺寸、形狀以及重量。我們會把一本精裝版的《戰爭與和平》當作一本大部頭,將平裝版的《黑暗的心》視為小冊子。與之相比,儘管數字文本也有長度——通常用滾動條或者進度條表示,但是卻沒有明顯的形狀或厚度。無論你讀的是普魯斯特的代表作,抑或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電子閱讀器拿在手裡的手感都是一樣重的。有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差異所導致的「觸覺失調」足以讓一些人對電子閱讀器避而遠之。大家總是期待書本有一定的感觀甚至味道;如果沒有,那麼閱讀有時候就變得沒那麼享受,甚至閱讀起來還會有點難受。但是對於另一些人來說,也許輕薄的電子閱讀器所帶來的便利性要勝過紙質書給他們帶來的任何感覺。

 

 

精讀

許多新老研究得出的結論表明,儘管大家在紙質書上閱讀對內容的理解要比在屏幕上看更透徹,但是其差異往往很小。不過有些實驗則認為研究人員不應該僅僅觀察即時的閱讀理解效果,也要關注長期的記憶效應。2003年萊斯特大學的Kate Garland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學生在不同媒介(屏幕、紙)上閱讀後做題的成績基本一致,但是在信息記憶上存在差異。

在心理學家眼裡,記東西和認東西是有區別的,前者是在有上下文細節(如某個人學習東西的時間地點以及方式)的情況回憶一段信息,而後者則是在不記得如何掌握信息的情況下認為某事是真的。總的說來,回憶屬於一種較弱的記憶形式,如果不能轉化為此後變為「已知」的更穩定的長期記憶的話,很容易逐漸消失。在屏幕前研讀材料的志願者在進行測試的時候,更多的是依賴於記憶而非認識,而在紙張上面閱讀的學生則是同時依賴於記憶和認知。Garland等人認為在紙張上面閱讀的學生對材料掌握得更快更徹底;他們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針對文本中的信息搜索自己的腦海,以便觸發正確的記憶——因為他們往往已經知道答案了。

其他的研究人員認為,在屏幕上進行閱讀對內容的理解不夠,是因為屏幕閱讀相對於在紙上面閱讀更加耗費精神和體力。電子墨水容易映入眼帘,因為它像紙質書一樣反射環境光線,但是計算機屏幕、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卻是直接把光線投射到閱讀者臉上。雖說液晶屏比CRT要更柔和一點,但是長期盯住耀眼的屏幕會導致視力疲勞、頭疼、視力模糊等症狀,即計算機視覺綜合症。長時間在屏幕前工作的人具有上述症狀者的比例高達70%。

對於屏幕閱讀是否更加勞心費力,瑞典卡爾斯塔德大學的Erik Wästlund曾經進行過一項嚴謹的研究。在一次實驗中,他讓72名志願者完成一次30分鐘的高等教育入學考試閱讀理解測試,裡面共有5篇短文,各自篇幅均為1000字左右,題型為多選題。結果表明,計算機閱讀組的成績得分偏低,且壓力和疲勞度也要比紙張閱讀組高。

在另一項有82名志願者參與的計算機閱讀測試裡,受試者被分為兩組,一組閱讀分頁的文檔,另一組則閱讀不分頁的連續文本。事後研究者評估了受試者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結果表明,儘管兩組人均能很好地完成閱讀測試,但是閱讀不分頁文本的那組人注意力和記憶力表現都要遜於分頁組的。Wästlund認為,由於滾動要求讀者有意識地把注意力同時放在文本和文本的移動上,從而會消耗更多的精力,相比之下,分頁瀏覽只需點擊頁面這個更簡單和自動的手勢操作即可。中佛羅裡達大學2004年的研究得出的結果也類似。

態度調整

除了強調屏幕閱讀佔用更多注意力以外,一些新興的研究還指出對於大家並不總是會在屏幕閱讀上投入相當的精力。許多人會下意識地認為在計算機或平板電腦上閱讀的重要程度不如看紙質書高。聖何塞州立大學的Ziming Liu2005年曾對113人進行過調查,得出的結論認為,進行屏幕閱讀的人會走很多捷徑,他們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在瀏覽、掃描和搜尋關鍵字上面,相比之下,閱讀紙質書的人更有可能是把文檔通讀一遍,而且是只有一遍。

在屏幕上閱讀時,大家對心理學家所謂的元認知調控(metacognitive learning regulation,設定目標、閱讀困難部分、檢驗理解程度等)的參與意願也會更低。2011年,以色列理工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受試者分別在計算機和紙張上完成一段說明文的多選理解題。研究人員給一半的受試者設定了7分鐘的學習時間,剩下的另一半則沒有時間限制。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在計算機上閱讀和在紙張上閱讀的人表現均能一樣好。但是任由自行管理時間的受試者中,在紙張上閱讀的人成績卻要比在計算機閱讀的高10%。其原因可能是紙張閱讀者相對而言更加專心和用功,在管理注意力和工作記憶方面也更有效率。

那麼,隨著態度的轉變,紙張閱讀和屏幕閱讀的差異有可能縮小。上篇中視頻的那位主角現在已經3歲半大了,據她父親說,現在她已經不再把報紙雜誌當做觸控螢幕了。說不定等到她這一代成長起來時,這些人對屏幕的偏見就沒有我們這些老傢伙那麼大了呢?微軟的Sellen從研究中了解到,由於電子書的暫時性和無形,許多人對電子書的擁有感並不強。這些人認為自己是在使用電子書而非擁有電子書,一旦這些人喜歡上一本電子書,他們往往就會去買上一本紙質的。這一點令Sellen回想起自己以前研究過的數位音樂的發展軌跡。在早期的時候大家也是心有牴觸,但是現在人人都熱衷於收藏、管理和分享數位音樂了。對電子書的態度可能也會逐漸發生這種轉變,尤其在電子閱讀器和平板電腦在未來可實現更多的分享和社會化互動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比方說,Kindle上的書只能借出一次。

許多工程師、設計師、用戶界面專家都在致力於讓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的閱讀體驗儘可能地接近紙閱讀。電子墨水跟化學墨水就有些類似,Kindle屏幕的簡單布局仿佛就像平裝書的一頁紙。類似地,蘋果的iBooks試圖模仿紙質書的整體美學,包括有點逼真的翻頁效果。

但是有人也許就要問了,為什麼我們要非那麼大功夫,讓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這些新技術的體驗貼近於紙張這種如此古老的東西呢?為什麼就不能讓屏幕閱讀演化為全新的形態呢?很顯然屏幕閱讀是可以帶給讀者一些紙張閱讀無法提供的體驗的。滾動也許不是閱讀白鯨記這種大部頭的理想方式,但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ESPN等靠滾動也創造了十分好看的文章,那種表現形式是紙張無法實現的。而一些Web漫畫和信息圖則把滾動變成了自己的優勢而非劣勢。類似地,Robin Sloan憑藉著 the tap essay 引領行動裝置的閱讀潮流。像宇宙的大小這樣的交互效果是紙張永遠也做不了的。而Atavist這樣的新興電子出版商,通過嵌入式交互圖片、地圖、時間線、動畫、音軌等富媒體形式為平板電腦讀者提供了深度報導。有的作家則跟程式設計師攜手,創作出精妙的交互式小說和非小說文體,讓讀者決定接下來要看什麼、聽什麼。

如果需要集中精力閱讀長篇的純文本時,紙張和墨水也許還有優勢。但是文字並非唯一的閱讀方式。

相關焦點

  • 量子閱讀被立案調查,也許你缺乏一個科學的大腦訓練指南
    看起來不可思議吧,但它卻在北京、杭州、廣州、濟南等城市大行其道,好在這樣的靠開發大腦的名義,行斂財知道的「江湖騙術」很快便被立案調查了。但我想很快,這些又會改天換面的形式重出江湖,比如什麼胼胝體閱讀,大腦前額葉記憶法,杏仁核閱讀法。騙子能夠屢屢得逞的背後,與其說是高超的營銷藝術,不如說是家長的教育焦慮與攀比心理,為孩子贏在起跑線,父母無所不用其極。
  • 閱讀能讓孩子變聰明嗎?腦科學:科學閱讀重塑孩子大腦,提升智力
    英國有句諺語,叫做「閱讀對於智慧,就像體操對於身體一樣」,短短一句話說明了閱讀對於開發鍛鍊頭腦的重要性,狄德羅也曾說過,「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從古至今,閱讀一直被看之為重要獲取知識增長和智慧的來源。在教育孩子中,讓孩子愛好閱讀、學會閱讀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因為閱讀會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提升智力的有效方法。
  • 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幾乎人人都知道閱讀對學業很重要、對成長很重要,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喜歡閱讀的人仍然是少數,喜歡閱讀的孩子就更是鳳毛麟角。為什麼?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腦需要長達十餘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
  • 造紙業「技術創新」不能違背科學規律
    我們發展循環經濟,應該是變廢為寶,是廢物的科學有效利用,是排汙的無害化處理,而不是汙染物的轉移,更不是將汙染物放入到產品中讓其繼續存在下去。這就如人的身體一樣,總要將不好的東西排洩出去,而不是留在體內,否則肯定是要生病的。 當前技術創新創偏創歪的例子還有很多,在不同的行業中都有其特定的表現形式。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這種「技術創新」違背了科學。
  • 從腦科學看孩子閱讀:改變大腦結構和思維,「對話式閱讀」是關鍵
    當我近乎於放棄的時候,我以為有些孩子就是不適合閱讀,但後來發現閱讀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有一個好的閱讀方法,那麼孩子們都可以更高效的愛上閱讀。可惜的是很多家長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才算是好的閱讀方法,等到知道的時候,孩子卻已經長大,養成了對閱讀的惰性厭倦。等到長大以後就改不掉了。因此對孩子閱讀方式的注意,應該從孩子早的時候就開始培養。
  • ...自由翱翔」——電子信息學院教授帶你探秘飛行器的「電子大腦」
    「隨電逐風,自由翱翔」——電子信息學院教授帶你探秘飛行器的「電子大腦」 2020-05-06 2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腦是可重塑的!這樣閱讀能提升智力,讓你變得更聰明
    閱讀會用到大腦很多區域,而這些大腦區域並非天生就是用來閱讀的,但大腦是可重塑的。而通過科學的閱讀,就可以有效刺激這些大腦區域,重塑大腦,提升智力水平,增強大腦信息處理能力。研究實驗還表明,語言結構的差異、閱讀內容的難易程度、不同的閱讀時間、朗讀還是默讀,這些差異對大腦產生的刺激也不相同。那麼應該如何科學有效地閱讀,既有利於獲取知識經驗,又能夠優化大腦呢?
  • 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用正確的閱讀方法,來改變大腦結構?
    今天這本《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方法》告訴我們,只要運用恰當的讀書方法來磨練我們的語言能力,就能夠實現改造大腦的目標,從而讓我們可以更加理性地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艱難挫折。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茂木健一郎,日本著名的腦科學家。
  • 如何學習更有效:「學習科學」讓人們認識學習與大腦的關係
    人類對自己的身體、大腦神經也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和利用,這就催生了由生物科學和教育科學交叉而成的前沿學科——學習科學。自問世以來,學習科學備受全球教育界關注,引領著世界教學模式的變革方向。  我們從小就開始在學校學習,學習可以說是每個孩子長大成人、進入社會的必經階段。然而,到底什麼是學習,應該學習什麼,人的大腦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如何學習才會更有效果?
  • 戒掉自嗨式學習,重返高效閱讀
    看到「你從前對職業規劃的認識都是錯的」這樣的標題就趕緊打開,碰上從量子力學開始講創業,或者從腦科學出發談溝通的文章,能興奮得渾身發抖。第四類偽學習:沉迷於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努力,對這類人來說,勤奮、堅持,以及讀書、聽在線課程的數量本身就是意義。
  •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手把手教你變聰明
    怎麼通過閱讀來改變現狀?閱書無數的日本知名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認為,用恰當的方法讀書,能夠磨練語言能力,鍛鍊大腦獨立思考能力,從而更睿智地生活。而這正是《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的核心所在。可以說,茂木健一郎始終站在腦科學研究的前沿,以腦科學權威之姿席捲日本。作為專業的腦科學學者,茂木健一郎擅長將複雜枯燥的知識,融入生活化的體驗中,用通俗輕鬆有趣的方式,指導人們鍛鍊大腦、改造大腦。基於這一理念,茂木健一郎已出版的大腦系列作品銷售量突破100萬冊,《創意腦:用腦科學激發創造力》、《大腦活用學習法》等書籍,在國內深受喜愛。
  • 很少閱讀VS經常閱讀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有什麼不同?
    孩子進入小學後,學習課本知識較為單一,很有必要讓孩子閱讀一些課外書籍來擴充知識面,培養格局。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大腦的作業系統也會不斷升級,越讀越聰明。雖然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可讓小小的孩子愛上閱讀並不那麼容易。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大量研究發現APOE不僅會調控AD患者中大腦β-澱粉斑塊、tau蛋白和TDP43蛋白的表達水平,同時也會影響正常的大腦功能。Nature Reviews Neurology上的這篇綜述探討了APOE基因型和Aβ纖維、tau蛋白纏結等AD病理標誌的相關性,總結APOE致病機制以及將來的靶向治療方法。
  • 腦科學揭示「屏讀」和「紙讀」差異,影響孩子深度閱讀的是思考
    我們正處於被各種屏幕包圍的世界:電視、電腦、筆記本、手機、電子閱讀器..... 以屏幕為載體的數位化閱讀方式正在成為人們的選擇。第17次全民閱讀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保持增長勢頭,數位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接觸率為79.3%,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個百分點。
  • 閱讀時,大腦的不同區域在幹啥?
    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們卻選取了這本書中的一個章節進行了一項研究:確定在人們閱讀的時候,不同的腦部區域都在做些什麼。模型分辯大腦認知過程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學習系的研究者讓8名受試者閱讀《哈利波特》中的一章,並在他們閱讀的時候對它們進行了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掃描(fMRI)。研究人員對閱讀該章節時每4個字產生的每一立方毫米的掃描結果進行詳細分析。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增強孩子大腦腦力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閱讀
    確實如此,曾經被認為在某個生命階段之後我們的大腦是恆定的,現在主流科學已經表明,我們所有人都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方式來升級我們的大腦。 那麼,升級大腦的第一方法是什麼? 並不是我們常規認識中的閱讀,閱讀當然是非常好的開發腦力的方法。
  • 此時此刻愛上閱讀:QQ閱讀電子書拆解
    2017年6月份,騰訊閱讀QQ推出了首款電子書,採用2.5D屏幕,支持QQ微信登錄,售價999元。QQ閱讀電子書外觀纖薄,厚8.1mm、重190克。採用6英寸Carta第三代高清觸控螢幕,純平2.5D屏幕,支持24級自動光源,一次充電可用15天以上。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閱讀連結:4,天生缺少了胼胝體的兒童: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來源:煎蛋在我們左右腦半球之間有一個充滿液體的空隙,僅由胼胝體相聯:那是一座神經纖維的橋梁,負責溝通兩側的信息。
  • 美國兒科協會: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是被父母禁止的行為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隨著科學育兒觀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已經達成一致:要想孩子不被落在起跑線上,家長就一定要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通過早教助力養出聰明寶寶。在這種「早教風潮」下,閱讀繪本也甚至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早教材料。
  • 電子遊戲如何影響大腦
    兒童甚至成年人都將電子遊戲作為娛樂方式。每當他們感到無聊或想在工作和學習中短暫休息時,他們都會玩這些遊戲。電子遊戲和大腦變化已經發現遊戲可以引起大腦許多區域的變化。研究表明,由於視頻遊戲,大腦的某些結構發生了變化,大腦的功能和行為也發生了一些變化。1.增加注意力我們在玩遊戲時需要專注和關注,否則,我們將失去它。因此,視頻遊戲已經導致改善了人類的幾種注意力類型,包括選擇性注意力和持續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