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隨著科學育兒觀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已經達成一致:要想孩子不被落在起跑線上,家長就一定要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通過早教助力養出聰明寶寶。
在這種「早教風潮」下,閱讀繪本也甚至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早教材料。可不知道作為家長的你有沒有發現,明明都是在看繪本,為啥自家的寶寶看起來並沒有「更聰明」?
美國兒科協會指出,現在的父母大多都陷入了閱讀的「價值陷阱」,促進孩子早期智力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閱讀,恰恰是被大多數父母禁止的行為——遊戲。
最新研究:遊戲能調動更多大腦器官,更有助於寶寶早期智力發育
「閱讀能幫助大腦發育」
這幾乎是大多數父母的共識,但很少有父母意識到,這種廣為流傳的「定論」其實是一種「偽科學」。父母首先需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大腦發育,特別是寶寶早期大腦發育的目的,其實是神經聯結。
美國兒科協會將神經聯結的關鍵期——寶寶的0~3歲,稱為「大腦發育的關鍵一千天。」
在大腦神經聯結的過程中,大腦各部分的專門化功能會逐漸形成。這個過程就是常說的智力開發的過程。換句話來說,大腦神經聯結越多越順暢,大腦各部分功能調用越多越頻繁,寶寶的智力開發程度越好。
相比之下,不管是視頻遊戲還是動手遊戲,調用的大腦器官要遠遠多於「死氣沉沉」的閱讀,對大腦的開發程度自然也會更高。
2014年,來自比利時和德國的科學家在對152名寶寶的大腦進行長期的觀察後發現,一些明顯「聰明」的寶寶,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和額葉眼動區(frontal eye fields)的灰質體積更大。
而後續的研究更是證實,這些「聰明寶寶」都有一些共同特點,那就是愛玩玩具和遊戲。換句話來說,遊戲玩得越多的孩子,推理能力、記憶力、決策能力會更好。
遊戲促進大腦發育的過程,準確地說是外部刺激促進大腦發育的過程
「外部刺激能促進大腦發育?」
看到這種說法,一些父母可能會不理解,為什麼外部刺激在孩子大腦發育中能起到這麼重要的作用。這其實就需要從大腦的工作原理上來解釋了。
神經生理學認為,人大腦功能實現的重要前提就是信號的傳遞。人通過身體的感官,將感受到的模擬信號轉變為電信號,並通過腦間結構——突觸,傳遞到大腦的控制系統中。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突觸。也就是說,大腦突觸越多,信號傳遞效率會越高,自然大腦發育也會越好。其中神經聯結的本質上也是神經元突觸的聯結。
而突觸形成的關鍵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越多,大腦突觸也就會越多,大腦發育也會越好。
現在回到最初的問題:遊戲和閱讀到底誰更有助於大腦發育?
當然是遊戲。
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獲取的外界刺激要比單純的閱讀更加多元。神經聯結,大腦器官的調用也會更多,大腦獲得的開發效果自然也會更好。
在遊戲幫助「開發」大腦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甄別選擇
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玩具都能起到「開發」大腦的作用,研究人員指出,只有滿足一定要求的玩具,才能起到促進大腦開發的效果。
1)刺激來源多元
這一點要求玩具對寶寶造成的「刺激」應該是多元的。除了眼睛,同樣也應該對孩子的雙手進行鍛鍊。這種玩具會讓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獲得更加廣泛的刺激,從而調動不同的大腦器官,促進智力潛能的開發。
2)能夠重複使用
心理學家桑代克的學習實驗指出,無論是學習新知識還是大腦獲得新開發,前提一定是在就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為父母也同樣提了一個醒:在為孩子選擇遊戲時應該儘量選擇那些能夠重複使用的遊戲,這樣會使大腦獲得更進一步的深化。
3)自由度,創造力更高
父母不妨給孩子更多自由玩耍的空間,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遊戲的內容。這樣會使孩子的大腦獲得更深層次的開發。
那到底什麼類型的遊戲能同時符合上述三點要求呢?答案就是拼圖和積木。在這裡推薦一套拼圖卡,專門針對0~3歲的寶寶的大腦發育。
這套拼圖卡一共有128片,對孩子的動手能力、邏輯能力、決策能力都有很強的鍛鍊作用。同時,拼圖所具備的重複使用的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寶寶鞏固學到的舊知識,並為將來學習新知識,大腦發育奠定基礎。
全套拼圖卡分為四個主題:小動物、生活用品、水果蔬菜、交通工具。每張卡片還採用了中英雙語教學,孩子在鍛鍊雙手的同時,還能起到基礎教學的作用,一舉多得。
衷心祝福天下所有的寶媽都能養出健康聰明的寶寶。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