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醫學博士:0-12歲孩子大腦發育期,父母別忽略這8件事

2020-11-28 騰訊網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聰明的孩子讓人喜愛,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娃有個聰明的大腦。雖然智商是天生的,但後天的培養也不容忽視,0-12歲這個大腦發育期,父母一定要把握好。

美國著名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 西格爾(Daniel J. Siegel),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專長在家庭互動研究和青少年心理治療,他對兒童大腦的運作模式做出總結,給出8個關於兒童大腦發育的建議。這8件事,父母可別忽略。

第一件事:孩子哭鬧時,請給他一個擁抱

嬰兒時期,孩子尚未具備說話能力,此時哭鬧和肢體動作是他們表達需求的唯二途徑,所以父母要及時給予關注和處理;

而到了幼兒時期,尤其是3歲以下,孩子雖然能夠用語言表達了,但大腦還是容易被情緒左右。這時,右腦會佔據主導地位。

為了讓孩子的左右腦協調工作,家長不妨在孩子哭鬧時給他們一個擁抱,讓他的情緒穩定下來,再跟他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第二件事:引導孩子複述

複述這個行為,可以讓孩子運作自己的左腦,逐漸清晰地回憶發生的事情。

比如,在給孩子讀繪本之後,父母可以讓孩子複述方才聽過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動用自己的大腦進行回憶、組織語言,思維和語言能力都得到發展。

此外,孩子受到挫折或者被小朋友欺負的時候,往往會陷入難過的情緒中,大腦也變得混亂。這時,我們可以逐步引導他複述發生了什麼事,這樣孩子會明白髮生了什麼,情緒和得以穩定下來。

第三件事:孩子亂發脾氣時不妥協

丹尼爾 西格爾將人的大腦分為左右腦和上下層大腦,他在《全腦教育法》一書中提到: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當情緒失控時,往往是我們的右腦和下層大腦出了問題。

左腦負責:邏輯、語言和求真。

右腦負責:情緒、感受、非語言的信息(如語氣、表情等)。

上層大腦負責:控制情緒、身體等分析思維能力。

下層大腦負責:強烈的情感,如憤怒、驚懼等。

當孩子胡亂發脾氣時,他的思維被右腦和下層大腦壓制,跟他們談判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要冷靜地表示:"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但你的行為讓我很不喜歡,如果你繼續發脾氣,我不會買。"

並且,我們要說到做到,讓孩子逐漸學會平衡左右腦、上下層大腦,不讓衝動控制自己。

第四件事:儘量用疑問句代替祈使句

疑問句提供了更多可能,使得孩子動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讓大腦得到良好的運作。

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給自己倒杯水,與其說"給媽媽倒杯水",不如說"寶寶,你可以給媽媽倒杯水嗎?"孩子的行為是自主驅使的,也會感受到自己被父母尊重著。

疑問句也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給孩子穿衣服時,給出幾個選項,問他想穿哪一件,孩子會思考和分析不同的選擇。

第五件事:讓孩子知道身體影響情緒

情緒能控制我們做出行為,而身體的感受也能反過來影響情緒。

平常我們上學、工作煩悶的時候,往往覺得大腦一片空白,這時都會選擇站起來走走,或者打開窗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讓大腦"醒"過來。

所以,當孩子沒有思路、緊張焦慮時,父母不妨引導他們活動一下筋骨,或者出去走走,使緊繃的大腦得到放鬆,讓思維變得活躍。

第六件事:幫助孩子攻克"心理陰影"

孩子好奇心強烈,什麼事情都想去嘗試,可是有些父母會發現,孩子出現了反常的情況。以往喜歡做的事,說什麼也不願意去做,這就有可能是出現了心理陰影。

有些心理陰影是在明處的,孩子知道自己在害怕什麼;而有些心理陰影在暗處,孩子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害怕。

我們的大腦存在"安全模式",對於那些令人恐懼、害怕的事,它會啟動安全機制,通過不安等抗拒的情緒,來避免我們再次經歷。

如何攻克心理陰影?

在孩子放鬆的狀態下,父母耐心引導他們回憶發生過的事,從中找到線索;得知真相後,再給予孩子幫助和建議,讓他們了解自己,並變得更加快樂和勇敢。

第七件事:教孩子正確形容情緒

大家都知道,心理暗示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當孩子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時,他會給自己下定義:我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行。這讓孩子越來越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所以,我們要教孩子正確形容情緒,說"我現在感到很孤獨"而不是"我是個孤獨的人",說"我這段時間心情不太好"而不是"我是個悲觀的人"

正確地認知和形容自己的情緒,有助於讓大腦安定下來,正確地處理負面情緒。

第八件事:愉快的親子時光

丹尼爾 西格爾表示,孩子有安全型依戀關係,就會引起大腦的整合,從而讓大腦得到良好的發展,具備更好的自控力。

而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需要愉快的親子時光作支撐。

讓孩子"被知曉"

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內心,關注和了解他們的感受、意圖、思維。孩子得到父母的關注,是良好親子關係建立的基礎。

給孩子"安全感"

作為父母,要保護孩子,不能讓他們對自己感到恐懼。這樣,孩子會建立起對父母的依賴,內心有安全感,能夠促進大腦的良好發育。

及時"撫慰"孩子

當孩子情緒低落,比如出現不自信、不安等表現,父母應該採取行動使其平靜下來,治癒孩子的焦慮。

育兒寄語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需要陽光和雨露才能茁壯成長,而父母的培育正是這些必不可缺的存在。陪伴孩子經歷酸甜苦辣、度過成長中的挫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父母卻會從中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

今日互動話題:以上這8件事,你有做到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8件事有助於兒童大腦發育,父母要把握好
    聰明的孩子讓人喜愛,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娃有個聰明的大腦。雖然智商是天生的,但後天的培養也不容忽視,0-12歲這個大腦發育期,父母一定要把握好。美國著名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J.Siegel),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專長在家庭互動研究和青少年心理治療,他對兒童大腦的運作模式做出總結,給出8個關於兒童大腦發育的建議。這8件事,父母可別忽略。
  • 史丹福大學研究發現:想要促進孩子大腦發育,家長要堅持這4件事
    史丹福大學通過實驗研究發現,讓孩子在學齡前早早識字、學數學、並不能提高孩子的智力,真正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是6歲前腦細胞接受的一些環境刺激,而這些刺激多來自於這4件事。如果家長能長時間堅持,對促進孩子大腦發育會有很大的幫助。
  •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0-5歲是大腦發育黃金期,家長務必幫寶寶抓住
    今天想和大家說一說「大腦發育」這件事。莉絲·埃利奧特(Lise Eliot)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哥倫比亞大學生理學和細胞生物學博士,現任美國羅莎琳德富蘭克林醫科大學芝加哥醫學院神經學系教授,就職於埃裡克·坎德爾實驗室。
  • 哈佛研究:娃大腦發育「高峰期」一生僅有3次,父母別傻傻不知道
    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家理察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發現人類一生中大腦的發育有3次高峰期,如果家長利用好這3段時間對寶寶進行正確的訓練和引導,那孩子的智力水平就會勝過同齡人,甚至遠超同齡人。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兒童犯罪心理學專家,她對於教育上面有獨到的見解,婷婷曾有幸通過朋友的介紹,與李玫瑾教授對育兒方面的見解進行了交流,談論到孩子大腦發育「高峰期」這一問題時。
  • 蒙特梭利:「三歲決定一生」,提前做好這2件事,父母日後更省心
    ——瑪利亞·蒙臺梭利 為什麼說三歲前這麼重要? 1、大腦發育的高峰期 0-3歲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是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從最初的370克的腦重,僅是成人腦重的25%,發展到3歲時,幾乎達到成人腦重的80%-85%。增長的不僅僅是重量,還有越來越多的腦神經細胞之間建立聯繫。
  • 家長別盲目追捧「右腦開發」,白交智商稅,正確看待孩子智力發育
    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裡博士,經過實驗提出了「大腦分工理論」,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他發現人類的大腦分為兩個左右半球,具備不同的功能,並控制不同的身體部位。如下圖所示:同時,斯佩裡博士指出:儘管左右腦具有專門化的功能,但它們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共同協調作用於人的一切活動。
  •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的長大,大多數父母還對孩子給予厚望,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選擇的方法不同,孩子的能力會大有不同。可能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還看不出來,隨著年齡增長,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差距會越來越大。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只發育一次,但智商的提高卻不是
    可實際上孩子的智力提升是有系統性的方法的,哈佛大學的研究早就對孩子的智力發育給家長們指出了一條明路:孩子的大腦發育只有一次,但是智商的提高卻並不只是一個方法。孩子的大腦發育要抓好0-3歲人腦雖然看上去是一個整體,但卻可以細分為大腦,小腦,間腦和腦幹,其中真正決定人的智力的則是大腦皮層的部分。
  • 哈佛大學研究:孩子一生有3次大腦發育高峰期,提升智商別錯過
    寶寶生下來後,他們一生有3個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分別是6個月-3歲,3歲-6歲,7歲-10歲。就是說,在孩子10歲前,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大腦受到更多外界的"刺激",寶寶頭腦高速運轉,思維能力更強,也就會變變得更加聰明。6個月-3歲:寶寶第一個大腦發育高峰期新生兒的大腦重量大約300克左右,是成人腦重量的四分之一。
  •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一生有3次發腦發育高峰期,父母要抓住
    曾經哈佛大學研究的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曾經研究發現:寶寶黃金大腦發育期內,父母要鍛鍊寶寶的一些技能,並正確引導和教育寶寶的心理和身體的成長,才能夠讓孩子的大腦受到更多的外界刺激,由此頭腦發育會高速運轉、思維能力更強,從而變得更聰明。
  • 哈佛大學:孩子分心是本能,培養專注力的3個技巧,建議父母收藏
    當然專注力同樣也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能力,若是孩子沒有專注力,那麼上課溜號、寫作業三心二意等等都會經常發生。而專注力並非天生的,而是和3-6歲大腦發育高峰期時的培養有著密切的關係,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科學實驗發現:孩子分心是本能反應!
  • 麻省新研究發現:能同時開發左右腦的並非閱讀,6歲前父母這麼做
    倫敦大學心理學和醫學博士麥克麥納斯說:談論左腦和右腦是有誘惑力的,它們是為共同工作而設計的,大腦潛能開發是有必要的。執筆:歐陽比文家長對於孩子的希望,一是健康,二是聰明,有了這兩樣貼身法寶,孩子未來可期!健康靠養育,而聰明這件事並不是完全靠遺傳,70%都是後天培養的。
  • 哈佛研究發現:孩子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錯過了很可惜
    也正是由這樣的急速變化和積累,讓孩子有能力加工越來越多的經驗,並進行更加複雜的思考和推理。曾經哈佛的兒童行為學家理察教授團隊的研究表明:孩子的一生中,大腦的發育有3次高峰期,如何父母可以好好利用,就能夠根據孩子大腦發育的規律,來訓練孩子的大腦,讓孩子的大腦得到更好的發育。
  • 哈佛研究:右腦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重點,但接近80%的家長弄錯了
    對於科學家而言,兒童的世界既熟悉又陌生,在他們幼小的生命體中,既與大人之間有著緊密的連接,卻又與他們如此不同,但很多父母都想知道寶寶的大腦是如何發育的,因為這意味著寶寶的高智商指日可待。
  • 不是孩子不乖,是敏感期在「作祟」,0-6歲的敏感期,父母要知道
    「別爬了,地上多髒啊!怎麼說了這麼多便,你還是不聽!」「看看這牆壁讓你畫的!說了多少次不要在家亂寫亂畫了!怎麼就管不住自己的手!」基本上,有孩子的家庭都要經歷這類讓人覺得「崩潰」的事情。畢竟,沒有多少父母能夠對「屢教不改」的孩子一直存有耐心。甚至,有些父母還會被孩子的「不乖」行為氣得說「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 冬季是發育黃金期,父母在這2件事上不馬虎,孩子或長高8釐米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在春天和秋天長得快,所以對冬天就不那麼重視,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其實冬天也是一個孩子生長發育的一個關鍵時期,家長要是能利用好了這一段時間,也能讓孩子在冬天個頭躥一躥。
  • 別再和孩子對著幹了!抓住兒童的2-8歲,聰明父母都是這麼做的
    著名的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在孩子8歲之前,是孩子記憶力等各方面都非常突出的時刻,孩子求知慾望強烈,能很好的吸收各種知識。換句話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學習時期,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說就像聖旨一樣,但是在12歲以後,孩子明顯開始對父母的嘮叨免疫了,變得不聽話起來。
  • 孩子的大腦只有三個發育高峰,只要抓住一個,對孩子也有好處
    嬰兒智商的一部分來自父母的基因遺傳,更多的「反擊」來自後來的環境發展。「人的大腦均值1400克,新生嬰兒只能380克。兩歲時將提升到1120克,六歲時將提升到1280克,等於成年人的90%。」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在孩子的一生中大腦發育的高峰只有3次,家長必須及時抓住這個機會。
  • 哈佛醫學博士:語言暴力不止會傷害感情,也會改變孩子大腦結構
    語言暴力產生的危害遠比你想得要可怕多,即便已經多年過去,孩子長大成人依然忘不掉那句「心如刀絞」的話。02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言語暴力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負責傳遞動機、認知信息、管理情緒、思考和決策的。
  • 0-3歲孩子給予及時滿足,對孩子心理成長,大腦發育起到關鍵作用
    生活中,你可能也注意路到了,在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會更容易發脾氣、大哭大叫、甚至是打人等。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也就能讓孩子有足夠發達的大腦邊緣系統,既不會容易有衝動的情緒,注意力和自控力也能相應得到提升。及時滿足教育,從孩子0歲就應該開始0~3歲口唇期:不要強制孩子戒吃手、戒奶嘴首先,就是在口唇期,不要強迫孩子戒掉吃手等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