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自認為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正確的,沒有用任何暴力的方式去對待孩子。但語言暴力往往被家長忽視了:你幾句一時過激的批評與辱罵,可能孩子一生的陰影都揮之不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可以理解,但無論如何,請你記得像語言暴力這種打壓式的教育是不可取的。
01
語言也是引發自己和他人痛苦的來源。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對此不以為然,他們依舊在以自己認為不會有錯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精神上的打擊。
湖南衛視的少年說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女孩兒鼓起勇氣質問媽媽為什麼總要拿自己和其他人比較,為什麼看不到自己的努力?沒想到媽媽卻說我這樣的打壓是為了你好,要不然你太飄了。幾輪對話下來,女兒還是沒有勸服她的媽媽。
這樣的家長多嗎?太多了!許多網友在評論區寫道:「看完這個女孩兒之後好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語言暴力產生的危害遠比你想得要可怕多,即便已經多年過去,孩子長大成人依然忘不掉那句「心如刀絞」的話。
02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言語暴力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負責傳遞動機、認知信息、管理情緒、思考和決策的。孩子的大腦還未完全發育,如果他們總是處在被苛責的狀態下,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漸漸地變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很多童年生活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後生活得好了,也還是不能改變自身的懦弱性格。精神上的壓力對孩子沒有好處,只會讓他們變得自卑,而且一旦變化,很難再變回來了。
03
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這樣寫道:孩子會相信父母說的跟自己有關的話並將這些話變為頭腦中的觀念。也就是說,你可能隨口說出的幾句話卻可以伴隨孩子的一生。
鄰居家的洋洋從小陪我玩到大,可是在她的臉上卻總是沒有童真的模樣,在家的時候我也總是能聽到鄰居阿姨打罵洋洋的聲音。有一次,我的媽媽給洋洋買了一件新衣服,鄰居阿姨問洋洋感覺怎麼樣,洋洋回答「挺好的」。沒想到鄰居阿姨一下子就生氣了,一直大聲怒罵:「你難道不會多說幾句話嗎?你是啞巴嗎?」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洋洋,早早地輟學,生活也不如意。
家長們不要輕易否定批判一個孩子,更不要給孩子身上貼上負面的標籤。
04
非暴力溝通才是正確的。和諧的親子溝通方式可以參考一下著名心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的觀點。
首先,觀察。在沒有一個確切的原因之前,不要隨便指責孩子的行為。比如,孩子沒有完成作業時,不要只集中於作業本身,而要問孩子為什麼沒有完成。有了確切的原因之後,家長則可進行更好地引導。
其次,感受。孩子的心情和感受不能被忽略。比如,你叫孩子去打掃房間,孩子卻打掃得並不乾淨。你這時要指責他這點小事兒都做不好嗎?也許,只是孩子在想偷懶呢,你沒有給他解釋的機會就妄下定論。聽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之後,再好好教育也不遲。接下來,家長要分析一下孩子這種感受產生的原因。究竟是因為平時太溺愛孩子還是因為孩子今天確實很累才導致他想偷懶呢?
最後,要求提出要具體。孩子年紀尚小,理解能力趕不上大人,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把要求表達得簡單具體一些。比如,一些孩子出門總是慢吞吞的,這時家長們可以說「我們三分鐘之後一定要出門,否則就會遲到」,而不是「你怎麼總是磨磨蹭蹭的?」這才是一個具體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