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醫學博士:8件事有助於兒童大腦發育,父母要把握好

2020-11-28 綠葉媽咪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聰明的孩子讓人喜愛,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娃有個聰明的大腦。雖然智商是天生的,但後天的培養也不容忽視,0-12歲這個大腦發育期,父母一定要把握好。

美國著名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J. Siegel),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專長在家庭互動研究和青少年心理治療,他對兒童大腦的運作模式做出總結,給出8個關於兒童大腦發育的建議。這8件事,父母可別忽略。

第一件事:孩子哭鬧時,請給他一個擁抱

嬰兒時期,孩子尚未具備說話能力,此時哭鬧和肢體動作是他們表達需求的唯二途徑,所以父母要及時給予關注和處理;

而到了幼兒時期,尤其是3歲以下,孩子雖然能夠用語言表達了,但大腦還是容易被情緒左右。這時,右腦會佔據主導地位。

為了讓孩子的左右腦協調工作,家長不妨在孩子哭鬧時給他們一個擁抱,讓他的情緒穩定下來,再跟他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第二件事:引導孩子複述

複述這個行為,可以讓孩子運作自己的左腦,逐漸清晰地回憶發生的事情。

比如,在給孩子讀繪本之後,父母可以讓孩子複述方才聽過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動用自己的大腦進行回憶、組織語言,思維和語言能力都得到發展。

此外,孩子受到挫折或者被小朋友欺負的時候,往往會陷入難過的情緒中,大腦也變得混亂。這時,我們可以逐步引導他複述發生了什麼事,這樣孩子會明白髮生了什麼,情緒和得以穩定下來。

第三件事:孩子亂發脾氣時不妥協

丹尼爾西格爾將人的大腦分為左右腦和上下層大腦,他在《全腦教育法》一書中提到: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當情緒失控時,往往是我們的右腦和下層大腦出了問題。

左腦負責:邏輯、語言和求真。

右腦負責:情緒、感受、非語言的信息(如語氣、表情等)。

上層大腦負責:控制情緒、身體等分析思維能力。

下層大腦負責:強烈的情感,如憤怒、驚懼等。

當孩子胡亂發脾氣時,他的思維被右腦和下層大腦壓制,跟他們談判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要冷靜地表示:"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但你的行為讓我很不喜歡,如果你繼續發脾氣,我不會買。"

並且,我們要說到做到,讓孩子逐漸學會平衡左右腦、上下層大腦,不讓衝動控制自己。

第四件事:儘量用疑問句代替祈使句

疑問句提供了更多可能,使得孩子動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讓大腦得到良好的運作。

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給自己倒杯水,與其說"給媽媽倒杯水",不如說"寶寶,你可以給媽媽倒杯水嗎?"孩子的行為是自主驅使的,也會感受到自己被父母尊重著。

疑問句也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給孩子穿衣服時,給出幾個選項,問他想穿哪一件,孩子會思考和分析不同的選擇。

第五件事:讓孩子知道身體影響情緒

情緒能控制我們做出行為,而身體的感受也能反過來影響情緒。

平常我們上學、工作煩悶的時候,往往覺得大腦一片空白,這時都會選擇站起來走走,或者打開窗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讓大腦"醒"過來。

所以,當孩子沒有思路、緊張焦慮時,父母不妨引導他們活動一下筋骨,或者出去走走,使緊繃的大腦得到放鬆,讓思維變得活躍。

第六件事:幫助孩子攻克"心理陰影"

孩子好奇心強烈,什麼事情都想去嘗試,可是有些父母會發現,孩子出現了反常的情況。以往喜歡做的事,說什麼也不願意去做,這就有可能是出現了心理陰影。

有些心理陰影是在明處的,孩子知道自己在害怕什麼;而有些心理陰影在暗處,孩子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害怕。

我們的大腦存在"安全模式",對於那些令人恐懼、害怕的事,它會啟動安全機制,通過不安等抗拒的情緒,來避免我們再次經歷。

如何攻克心理陰影?

在孩子放鬆的狀態下,父母耐心引導他們回憶發生過的事,從中找到線索;得知真相後,再給予孩子幫助和建議,讓他們了解自己,並變得更加快樂和勇敢。

第七件事:教孩子正確形容情緒

大家都知道,心理暗示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當孩子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時,他會給自己下定義:我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行。這讓孩子越來越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所以,我們要教孩子正確形容情緒,說"我現在感到很孤獨"而不是"我是個孤獨的人",說"我這段時間心情不太好"而不是"我是個悲觀的人"

正確地認知和形容自己的情緒,有助於讓大腦安定下來,正確地處理負面情緒。

第八件事:愉快的親子時光

丹尼爾西格爾表示,孩子有安全型依戀關係,就會引起大腦的整合,從而讓大腦得到良好的發展,具備更好的自控力。

而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需要愉快的親子時光作支撐。

①讓孩子"被知曉"

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內心,關注和了解他們的感受、意圖、思維。孩子得到父母的關注,是良好親子關係建立的基礎。

②給孩子"安全感"

作為父母,要保護孩子,不能讓他們對自己感到恐懼。這樣,孩子會建立起對父母的依賴,內心有安全感,能夠促進大腦的良好發育。

③及時"撫慰"孩子

當孩子情緒低落,比如出現不自信、不安等表現,父母應該採取行動使其平靜下來,治癒孩子的焦慮。

育兒寄語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需要陽光和雨露才能茁壯成長,而父母的培育正是這些必不可缺的存在。陪伴孩子經歷酸甜苦辣、度過成長中的挫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父母卻會從中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

今日互動話題:以上這8件事,你有做到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0-12歲孩子大腦發育期,父母別忽略這8件事
    聰明的孩子讓人喜愛,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娃有個聰明的大腦。雖然智商是天生的,但後天的培養也不容忽視,0-12歲這個大腦發育期,父母一定要把握好。 美國著名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 西格爾(Daniel J.
  • 哈佛研究:右腦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重點,但接近80%的家長弄錯了
    對於科學家而言,兒童的世界既熟悉又陌生,在他們幼小的生命體中,既與大人之間有著緊密的連接,卻又與他們如此不同,但很多父母都想知道寶寶的大腦是如何發育的,因為這意味著寶寶的高智商指日可待。
  • 哈佛研究:娃大腦發育「高峰期」一生僅有3次,父母別傻傻不知道
    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家理察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發現人類一生中大腦的發育有3次高峰期,如果家長利用好這3段時間對寶寶進行正確的訓練和引導,那孩子的智力水平就會勝過同齡人,甚至遠超同齡人。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兒童犯罪心理學專家,她對於教育上面有獨到的見解,婷婷曾有幸通過朋友的介紹,與李玫瑾教授對育兒方面的見解進行了交流,談論到孩子大腦發育「高峰期」這一問題時。
  • 孩子的大腦只有三個發育高峰,只要抓住一個,對孩子也有好處
    嬰兒智商的一部分來自父母的基因遺傳,更多的「反擊」來自後來的環境發展。「人的大腦均值1400克,新生嬰兒只能380克。兩歲時將提升到1120克,六歲時將提升到1280克,等於成年人的90%。」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在孩子的一生中大腦發育的高峰只有3次,家長必須及時抓住這個機會。
  • 蒙特梭利:「三歲決定一生」,提前做好這2件事,父母日後更省心
    等到她26歲時,已經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開始著重於診治身心缺陷的兒童和智力落後的兒童。取得成果後,瑪利亞·蒙臺梭利認為,這種教育方法,如果適用於正常兒童的教育,那麼效果會更顯著。於是開始正常兒童的教育工作,將蒙氏教育法完善起來,而她所創立的蒙臺梭利教育方法也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
  • 史丹福大學研究發現:想要促進孩子大腦發育,家長要堅持這4件事
    但是,有多少家長真的在為孩子的大腦發育做努力呢?史丹福大學通過實驗研究發現,讓孩子在學齡前早早識字、學數學、並不能提高孩子的智力,真正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是6歲前腦細胞接受的一些環境刺激,而這些刺激多來自於這4件事。
  •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一生有3次發腦發育高峰期,父母要抓住
    相信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自家的寶貝聰明又優秀,當然我也不例外,但我也知道,雖然遺傳是決定寶寶智力高低的一個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後天的培養,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如何讓寶寶的大腦發育更健全呢?曾經哈佛大學研究的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曾經研究發現:寶寶黃金大腦發育期內,父母要鍛鍊寶寶的一些技能,並正確引導和教育寶寶的心理和身體的成長,才能夠讓孩子的大腦受到更多的外界刺激,由此頭腦發育會高速運轉、思維能力更強,從而變得更聰明。
  • 臨床證實:負氧離子可促進兒童大腦發育,智商由63分上升到138分
    ,負離子可有效提高兒童智力發育,讓父母不在擔心。據研究表明:孩子的實際智商等於先天智商加後天智商,如果在8歲前「補腦」,可以讓孩子的智商發育超過父母好幾倍。但等到孩子8歲以後,補腦的效果就會大大降低。尤其要把握3歲前的補腦黃金期,孩子的智力發育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為了能夠讓孩子們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應該提早注重起來。那麼,該如何提高兒童智力發育呢?兒童營養專家講道:常呼吸負氧離子能有效改善兒童智力發育,讓大腦更聰明。
  • 寶寶身上有幾個「智慧開關」,家長沒事多摸摸,娃大腦發育快又好
    其實,早教這件事真沒那麼複雜。美國兒科協會註冊stega博士說:「孩子們需要更多地觸摸身體的某些部位,通過觸摸刺激他們神經和感官的發育,從而促進其智力發育。」除此之外,父母每天在睡前對揉按寶寶腳趾5分鐘左右,特別是大腳趾和小趾的外側,用手抓住雙腳的大腳趾或者小腳趾進行揉搓運動,有助於能夠給其對應的大腦神經系統帶來刺激,這樣有助於促進大腦的發育,增強記憶力,將來智力水平高人一等。
  • 哈佛研究: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看你幫娃抓住了幾次
    哈佛大學行為學家理察教授,曾經和他的團隊對大腦進行研究發現,大腦發育一生只有3次高峰期。分別為0-3歲、3-6歲、8-10歲。 很多家長或許都有這樣的困惑,明明父母的智商差不了多少,為啥別人家的孩子腦子靈活,智商高,成為了「學霸」角色呢?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增強孩子大腦腦力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閱讀
    確實如此,曾經被認為在某個生命階段之後我們的大腦是恆定的,現在主流科學已經表明,我們所有人都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方式來升級我們的大腦。 那麼,升級大腦的第一方法是什麼? 並不是我們常規認識中的閱讀,閱讀當然是非常好的開發腦力的方法。
  • 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布羅卡氏區」給你答案
    從兒童讀物到課外閱讀一些有遠見的父母從小就重視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想要通過閱讀的方式來開發孩子大腦智力發育部分家長甚至認為閱讀才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其實不然!壹這是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開展的一項研究。
  •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的長大,大多數父母還對孩子給予厚望,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選擇的方法不同,孩子的能力會大有不同。可能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還看不出來,隨著年齡增長,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差距會越來越大。
  • 美國最新研究:兒童6歲前的發育重點在右腦,有八成父母都錯過了
    實際上,這是中國父母長期以來「使錯了勁」的必然結果。兒童6歲前的發育重點在右腦,八成的父母都錯過了「學霸」的養成中國著名飛機設計師,大型客機C919的設計者程不時老先生,在參加央視節目《開講了》時,對全體青年人提出了自己的祝願:我非常建議,我們的年輕人要想辦法開發你們的右腦,我們一般的應試教育,強調的是左腦。
  • 麻省理工發現:兒童大腦發育的最優方案,並非靠「讀書」
    誰都想自家孩子從小就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小腦瓜,但長期以來我們都對孩子大腦發育的模式存在一個盲區,絕大部分的父母會認為孩子聰明與否,是依靠爸媽的遺傳,其實這一說法是個「誤區」,根據麻省理工的研究發現,孩子的智力約有80%是在後天開發得來的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只發育一次,但智商的提高卻不是
    可實際上孩子的智力提升是有系統性的方法的,哈佛大學的研究早就對孩子的智力發育給家長們指出了一條明路:孩子的大腦發育只有一次,但是智商的提高卻並不只是一個方法。孩子的大腦發育要抓好0-3歲人腦雖然看上去是一個整體,但卻可以細分為大腦,小腦,間腦和腦幹,其中真正決定人的智力的則是大腦皮層的部分。
  • 數字裝置不利兒童大腦發育 下一代人智商恐比父母更低
    平均來說,兩歲幼兒每天有將近3小時,8歲兒童每天大約,過多的使用屏幕有害大腦發育」一定要和你的孩子一起討論,一起決定他們能有多少屏幕時間。家長有責任要讓孩子了解,過多的使用屏幕有害大腦發育,擾亂睡眠,影響語言能力,學習退步,注意力變弱,增加肥胖風險等。
  •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0-5歲是大腦發育黃金期,家長務必幫寶寶抓住
    各位家長好,我時小婷!今天想和大家說一說「大腦發育」這件事。莉絲·埃利奧特(Lise Eliot)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哥倫比亞大學生理學和細胞生物學博士,現任美國羅莎琳德富蘭克林醫科大學芝加哥醫學院神經學系教授,就職於埃裡克·坎德爾實驗室。
  • 哈佛醫學博士:語言暴力不止會傷害感情,也會改變孩子大腦結構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對此不以為然,他們依舊在以自己認為不會有錯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精神上的打擊。湖南衛視的少年說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女孩兒鼓起勇氣質問媽媽為什麼總要拿自己和其他人比較,為什麼看不到自己的努力?沒想到媽媽卻說我這樣的打壓是為了你好,要不然你太飄了。幾輪對話下來,女兒還是沒有勸服她的媽媽。
  • 想要增強孩子記憶力,家長只需在睡前做3件事,促進大腦發育
    但孩子無論在身體的生長和大腦的發育等方面都是離不開家長的,比如有的孩子老是背不下來課文,在學校也經常因此被老師批評,其實除了本身的理解問題以外,還與父母沒有注意培養孩子的記憶力有很大關係。對此,長期深耕於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領域的李玫瑾教授提議,想要增強孩子記憶力,家長只需在睡前做3件事,不僅可以促進大腦發育、提升孩子的記憶力,還有利於孩子的情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