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聰明、智商高又討人喜歡吧!
但是,有多少家長真的在為孩子的大腦發育做努力呢?
史丹福大學通過實驗研究發現,讓孩子在學齡前早早識字、學數學、並不能提高孩子的智力,真正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是6歲前腦細胞接受的一些環境刺激,而這些刺激多來自於這4件事。如果家長能長時間堅持,對促進孩子大腦發育會有很大的幫助。
大腦神經網絡的形成
根據腦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孩子出生時大腦中就已經存在數以百億計的腦細胞了,但因為胎兒接受的環境刺激較少,所以新生兒的腦細胞之間聯繫(突觸數)較少。
而在0-2歲期間,孩子隨著出生接觸到外界環境,腦細胞得到刺激開始了突觸形成階段(突觸就是細胞之間相互連接的結構),形成大腦神經網絡。
而2歲後,大腦又會進入一個「突觸修剪」的階段,去掉不必要的神經細胞,讓孩子的大腦能更高效的完成任務。
而為什麼是突觸修剪是從2歲左右開始呢?因為2歲之後孩子會跑、會跳、會說話了,孩子接觸外界刺激的機會增多,大腦就可以分辨出哪些功能是孩子不使用的、哪些有更快的連接方式,從而將這些「沒用」的突觸修剪掉。
所以,只有孩子接觸足夠多的環境刺激,大腦的突觸修剪工作才能更準確,大腦發育的也就更好!
一、運動
哈佛大學臨床醫學副教授約翰·瑞迪在《運動改造大腦》中提到過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出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這種物質能直接增強腦細胞活力,促進神經系統的生長和發育。
腦神經學家也發現,從小運動量足夠的孩子,大腦認知能力更好,協調動作、處理信息和反應決策的腦區發育的也更好。
所以適當的運動不僅可以幫孩子鍛鍊身體,更能幫孩子鍛鍊智力!
二、閱讀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英國《衛報》曾經刊登了一項研究,一個機構對17000名社會經濟背景相同的孩子進行了長達10年之久的跟蹤調查,研究人員發現,有閱讀習慣的孩子,在認知測試時成績普遍更高。
最終研究結果證明,閱讀對孩子智力發展的影響力是高等教育的4倍。
6歲前孩子可以多看一些童話故事類的文學作品,從書中感受生活的美好,獲得一些啟迪,同時也能培養想像力。比如這套《歪歪兔成長童話》
一共10冊,書中通過有趣的故事幫助孩子樹立獨立品格,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三、遊戲
這裡提到的遊戲並非是電腦遊戲、手機遊戲等電子遊戲,而是紙面遊戲、玩具遊戲和親子遊戲等需要動手、動腦或者互動的遊戲。
適當的遊戲,可以幫孩子鍛鍊反應能力、判斷能力等大腦能力,同時,遊戲中有輸有贏、有困難的模式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心態,鍛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4-8歲的孩子,可以玩一些益智類的思維遊戲,像這套《兒童全腦思維訓練》就不錯。
這套書共4冊,分為酷玩篇、奇趣篇、創想篇和歡樂篇,將歷史、天文、數學、自然等多種知識融入到320個益智遊戲中,既有趣又充分鍛鍊了孩子的大腦。
四、唱歌
美國南加州大學腦與創造力研究所曾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孩子學習音樂的經歷可以促進大腦發育,特別是在學習語言和閱讀技能方面。
而最簡單的音樂學習,其實就是唱歌,從孩子牙牙學語時家長就可以每天給孩子唱一些簡單的兒歌,通過這種具有音樂性和語言性的活動給孩子帶來聽覺刺激,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
蒙特梭利是義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氏教育的創始人,這套書就是以蒙氏教育理論為基礎,用大量相關的益智遊戲作為輔助,培養孩子在數學、語言、智力、感覺、社會生活、藝術、左腦、右腦方面的能力。
這套書一共8冊,通過遊戲的啟發,激發出孩子對數學、語言、藝術等方面的興趣,從而激發孩子學習的自律性。並利用益智遊戲鍛鍊孩子的各種能力。
這套早教書適合0-6歲的孩子,書中的遊戲難度適中,而且主題明確。比如這個「分圓」的主題就是圖形,鍛鍊的是孩子對圓的理解和對數的組合的理解。
遊戲旁邊還會有難易程度的標識,和可以提示孩子的「蒙氏指導」。
遊戲還會有拓展部分,家長可以按照引導用其他方式或材料引導孩子自製新的遊戲方法,觸類旁通。
這裡是小婷老師育兒觀,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