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寶寶的大腦成長,從醫學上來講,可以分為3個關鍵期。
第一個是從媽媽懷孕到嬰兒出生前,這是寶寶大腦生長的第一個關鍵階段;
第二個是寶寶出生後到3歲前,這是大腦進行質量增長的階段,將會完成寶寶85%左右的大腦發育;
第三個階段則是3~6歲之間,這是寶寶大腦發育的最後一個關鍵期,將完成剩下15%左右的腦部發育。
從生理成長層面來講,保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營養」,再加上「適當的運動」,能夠讓寶寶的智力達到正常水平。
但從智力層面來講,想讓寶寶變得聰慧優秀,還需要後天努力——給予寶寶「新鮮刺激」,幫助大腦中神經元突觸大量生長,建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傳遞信息,令大腦得到充分發育。
也就是說:「充足的睡眠」+「均衡的營養」+「適當的運動」+「新鮮刺激」=一個聰明的大腦。
那麼,什麼是「新鮮刺激」呢?
優美的音樂、動感的旋律、百變的玩具、好玩的遊戲……事實上,這些環境刺激都是增加寶寶大腦突觸生長的重要因素。
真正引發大腦內質變化的路徑是:通過「新鮮刺激」,讓寶寶感覺快樂,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物質。
腦科學研究指出:人在遇到快樂的事情時,大腦會分泌出一種叫作「多巴胺」的物質。
這是一種神經傳導物,它會將「快樂」的信息進行傳遞,促使大腦想要重複這種能夠分泌多巴胺的行為,使這一行為的迴路得到鍛鍊,從而激發神經元突觸生長,令大腦成長發育。
「多巴胺」是掌管重複行為的物質,如果家長充分利用大腦單純性想要體驗快樂的動機,那麼就能夠培養寶寶在某一方面的學習興趣。
「快樂體驗」
促進寶寶大腦自覺發育
著名的教育家斯賓塞說:99%的孩子在天賦上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他們就像一塊塊璞玉,唯有快樂的教育才能將他們真正的價值挖掘出來。
現實生活中,培養一個聰明的寶寶,成為無數父母的心願;然而羨慕「別人家的寶寶」,也成為不爭的現實。
當自家的寶寶還在學叫「爸爸媽媽」的時候,「別人家的寶寶」已經能夠跟著音樂節拍唱「red apple」了;
當自己追著寶寶企圖給他講故事時,「別人家的寶寶」早已學著自己翻書,看著圖畫複述故事情節了;
是別人家的寶寶特別聰明嗎?
其實不然。
真正的原因是:別人家的家長抓住了讓寶寶大腦 「變聰明」的契機。
這個契機,也許是在播放兒歌時,發現寶寶會不由自主扭動身體;也許是察覺到寶寶一旦拿起畫筆塗鴉就會沉浸其中;也許是在給寶寶買了一堆玩具後發現,寶寶唯獨鍾情於拆拆拼拼……
當一個人願意重複某項行為時,支撐行為的內心力量,其實是「快樂」。
此時此刻,大腦分泌出「多巴胺」,促使自己想要重複體驗這種行為。
對於寶寶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家長抓住大腦發育的動機規律,創造機會讓寶寶重複去做他們感覺快樂的事兒。
寶寶就會願意在這件事上持續投入精力,對此產生濃厚興趣。隨著寶寶成長,寶寶就會在某個興趣方面表現出天賦稟性。
以「快樂」為基礎,無論什麼年紀,都是大腦不變的鍛鍊模式。
聰明的孩子並不是與生俱來,幫助寶寶找到「快樂」之源,才能讓寶寶變得聰明。
就比如在看動畫片的過程中學習英語單詞,就能讓孩子在其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並且願意學習。
本文內容來源:新浪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