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看到一檔名為《少年說》的綜藝節目後,其中一個片段讓我十分不好受。
片段內容是一個小女孩對自己母親的哭訴:
「你為什麼總是喜歡拿我和其他的學生作對比,為什麼你就從來看不到我做出的努力?」
可是女孩的媽媽卻只是很簡單的回了一句:「我也知道我確實一直都是在打擊你,但是我看你的性格特點,要是不打擊你,你可能會有點飄。」
女孩心酸的擦著眼淚說:自己並不是適合遭受打擊的性格。
但女孩的媽媽想法一直沒有動搖,還說:「當你強勢的時候,我要拍打你一下,但是當你弱勢的時候,我也會推你一把。」
女孩這下也是發現,不管她說什麼,都無法改變媽媽的看法,只好哭著走到了臺下。
不久後,這段對話就馬上登上了微博的熱搜榜,好多網友也都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從這個女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
「不知多少孩子像她一樣,就是這麼一直遭受打擊。」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也說過:
「雖然我們總是不認為自己的說話方式充滿暴力性,但語言,確實也會經常給自己和別人帶來痛苦。」
大多數的家長都會經常忽略這一點,他們總是不遺餘力的對孩子施以嘲諷。可他們沒有想過的是,語言暴力對心靈一種多麼大的傷害。
02面目猙獰的你,是造成孩子自卑和懦弱的主要因素
毋庸置疑的一點是,大多數的家長都肯定是愛自己孩子的.
可是,在好多情況下,他們雖然是滿嘴愛意,可是面目上卻十分猙獰。
參照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來看,把家長在一天中和孩子說過的所有話都算在內,其中最多兩成的話才是表達正面意義上的積極和鼓勵。
孩子每天大約會經歷下四百多條的負面評論,而正面的評論僅僅才三十幾條。
「你為什麼這麼笨?」
「你為什麼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為什麼別人可以做的,你卻做不好!」
「你腦袋裡面裝的都是漿糊嗎?」
「怎麼連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對!」
「你不要再哭了,再哭我就自己走了。」
相信好多家長都不對這些用語有任何的陌生感。
好多家長心裡都十分清楚,自己的哪些話會給孩子帶去傷害,而且他們也不是單純因為情緒失控,必須要發洩。
只是理所應當的認為,對孩子說了太多好話是並不適合的,如果現在連幾句批評都受不了,那等以後長大了該怎麼辦?
語言暴力會產生的傷害,看過下面兩條後,你可能會產生新的認識度。
①心理傷痛和肉體傷痛在腦迴路上幾乎都是一樣的
根據一項實驗來看:
如果一個人被施加了語言暴力,那麼他心理上的傷痛和肉體上的疼痛,有著幾乎完全相似的大腦區域反應。
②語言暴力對大腦結構造成的改變
一位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博士,有如下發現:
他說語言暴力主要對人體大腦的胼胝體、前額葉和海馬回帶來影響。
因為孩子年紀還很小,他們的大腦也處在發展階段,如果他們生活的環境是嚴苛的,那麼他們的大腦就會自動形成一種「求存模式」的狀態,以適應周圍環境,而這也就是自卑性的人格。
所以經常會發現,那些童年不幸的人,就算長大後的情況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轉,可是他們的思維模式卻鮮有變化。
可以明確的一點是,那些很早就承受心理壓力的孩子,他們的內心素質不但不會得到提高,還反倒使得孩子變得膽怯和懦弱等等很難被改變的負面影響。
03你的話語中,其實蘊含著孩子的未來方向
「永遠不要輕視你的話語對孩子今後造成的影響」
家長的話對於小孩子來說就是正確的,甚至是家長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對孩子的性格養成產生重大影響。
我記得當自己還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聽見隔壁打罵孩子的動靜。
有次媽媽帶我去鄰居家拜訪,正好趕上鄰居給她的女兒買了雙新鞋,因為這時女兒正好在睡覺,被匆匆叫起床後,還有些起床氣,配合度也不是很高。
媽媽看到女兒如此表現後,火氣一下就上來了,各種各樣的難聽的話,一股腦全都說出來了,弄得旁人都十分尷尬。
又過了幾年,她們一家就搬走了,後來又聽說她女兒初中後因為成績不好,就沒有再上學了。其實她女兒小學的成績還不錯,但是在媽媽的語言暴力下,卻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心理學中的暗示原理也是一個有效說明,來自於家長的打擊,都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心理作用,接著再變為孩子心裏面不斷重複的批判的聲音,最後又會形成「反自我」的心理。
《中毒的父母》中有句話:「孩子總是相信家長說出的有關自己的話,接著還會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觀念。」
04你隨口而出的批判,可能會把孩子的一生都葬送掉
除了自卑性人格外,語言暴力導致的不良情緒還能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
「語言暴力就是兇器」
2014年,謝勇導演在的一部獲獎作品《語言暴力》,就主要講述了其中關係。
影片的內容是對幾位少年犯的採訪,無一例外的一點是,這些孩子小時候都遭遇過不同程度的語言暴力,而這些人入獄原因有搶劫或故意傷害等等不同的罪名。
也有調查結果顯示,少年犯中的40%都有過被語言暴力的經歷。
05只有正確的溝通方式,才是非暴力的
1、觀察
觀察是開始非暴力溝通的首要措施,家長需要先觀察孩子的行為,然後再總結觀察後的概論,但是觀察需要細緻,千萬不可急於下定義。
2、感受
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都是一個急性子,就像拔苗助長一樣,可是這對孩子來說,卻可能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3、了解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受
當家長聽到自己不喜歡的話後,通常都會有三種反應。
比如孩子說媽媽做的飯菜味道不好。
第一種反應是憤怒,「這麼辛苦的給你做飯,竟然還嫌棄。」
第二種反應是推脫和指責,「嫌我做的不好,那以後你自己做飯吧。」
第三種是真實用心感受孩子的需要,先看看孩子今天是不是哪個地方不太順心,如果無異常,確實要審視自己的烹飪手法了。
4、明確的提出要求
家長可以明確的告訴孩子要怎麼做才行。
因為與孩子的良好溝通,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另外由於兩者年齡和閱歷上的差距,父母和孩子對事情的看法也不一樣。
這就需要家長們能多一些耐心,先觀察孩子的行為,然後分析孩子心理,再得出原因,最後明確的提出要求。
等真正做到以上幾點後,也許你就會發現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方式,會使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