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乖,是敏感期在「作祟」,0-6歲的敏感期,父母要知道

2021-01-14 動媽育兒

「好好吃飯,怎麼又把勺子扔了!」

「都說了多少次了不要吃手!怎麼這麼不聽話!」

「別爬了,地上多髒啊!怎麼說了這麼多便,你還是不聽!」

「看看這牆壁讓你畫的!說了多少次不要在家亂寫亂畫了!怎麼就管不住自己的手!」

基本上,有孩子的家庭都要經歷這類讓人覺得「崩潰」的事情。畢竟,沒有多少父母能夠對「屢教不改」的孩子一直存有耐心。甚至,有些父母還會被孩子的「不乖」行為氣得說「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但是,如果我們學過兒童發展心理學,就會理解孩子的這些「不乖」行為了。因為,他們做出的種種「不乖」舉動,很可能是因為到了敏感期!

何謂「敏感期」?

所謂的「敏感期」理論,是由蒙特梭利女士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主要是說孩子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會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專心吸收周圍環境某一事物的特性,並不斷進行重複實踐的過程。

用通俗點的話解釋就是——孩子在0-6歲的不同年齡段,對他們周圍的一切事物有著不同表現的認知、學習、掌握的過程。

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孩子在大致的某段時間內,會喜歡做這方面的事。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在對的時間,對孩子做正確的教養就格外重要。

也正因如此,「敏感期」理論在父母們之間越來越受重視,甚至有些育兒書籍會將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行為舉止歸納為各種敏感期。動媽看過的一本關於兒童敏感期的書籍就歸納了0-6歲孩子的47個敏感期。

直到動媽去翻閱了蒙特梭利女士的原著《童年的秘密》,才發現,真正被她劃重點的敏感期,歸納起來其實只有九個。

秩序敏感期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喜歡生活在有秩序的環境中,這種喜歡一直持續到4歲。在孩子們18個月左右時,父母會比較明顯的發現,自家寶寶開始對事物出現的順序、生活習慣、物品擺放等方面表現出比較執拗的要求。

這些執拗的要求可能表現在必須給物品「歸位」,如吃飯後的椅子必須擺正、喝完水的杯子必須倒扣在桌面上;也可能表現在給物品找「主人」,如媽媽的拖鞋必須是媽媽穿,爸爸不許穿;爸爸的拖鞋是爸爸的 ,媽媽不許穿;甚至也可能表現在事情的一些「順序」上,如全家一起出門時必須媽媽先出門、然後才能是爸爸,或者出門穿鞋必須先穿左腳後穿右腳等。

微小事物敏感期

如果家長足夠細心,還會發現,孩子在一歲半左右會開始對很多微小的事情或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專門喜歡看某本繪本上的小圖案、蹲在地上眼睛一眨不眨的看螞蟻、喜歡撿石頭、喜歡收集地上的頭髮絲等等。

當然,除了這些事情,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還有其他特殊的「喜好」。

而這些「喜好」其實只是孩子處於微小事物敏感期的原因,他們產生的這些行為和舉動也只是因為這些事情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而不是為了什麼目的或者好處。可以說,微小事物敏感期內,孩子眼睛所看和心裡所想都是單純而純粹的。

動作敏感期

孩子天生「精力旺盛、一刻不消停」,從出生開始到6歲期間,不是抓、捏東西,就是爬上爬下,要麼就是走來走去。所以,很多照顧孩子的人都會發出「看顧孩子實在太累人!」

為何孩子們的精力這麼旺盛,好像上了勁兒的「發條」呢?

這是因為,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動作發育對大腦發育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研究發現 :手的動作,特別是手指的動作,越複雜、越精巧、越嫻熟,就越能在大腦皮層建立更多的神經聯繫。

孩子在動作敏感期內,主要「敏感」的兩個階段就是手部動作敏感期和肢體運動敏感期。

其中,手部動作敏感期主要發生在孩子8-36個月左右,在此期間,孩子會想盡各種辦法鍛鍊手部各種動作的發育,同時也鍛鍊了大腦的發育。而肢體運動敏感期則主要在孩子12-24個月左右,在此期間,孩子的腿部運動能力會得到飛速發展,如站立、行走、奔跑、攀爬等。

感官發展敏感期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利用自己的感官來熟悉周圍的環境,加深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印象,如用嘴「嘗」、用手「摸」、用腳「踩」、用鼻子「聞」、用耳朵「聽」。

可以說,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是0-6歲孩子認識世界,發展自我認知的主要途徑。

所以,在這個階段裡,孩子出現吃手、玩水、抓捏東西等行為舉止都是正常的了。因為,他們是在通過這些「感受」來加深自己對這些事物的認知,以此來發展自己的聰明才智。

語言敏感期

孩子天生就有語言學習的能力,甚至可以說0-6歲就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在他們還是個嬰兒,尚未會說話時,他們會特別認真的觀察大人說話時的口型。

這也就是為何有些家長會說:「這孩子還不滿百天,怎麼就會嘮嗑了?我說啥,他都咿咿呀呀的回應」,甚至還有家長感嘆自家剛會說話的孩子「一張口就滿嘴方言味兒」。

當然,除了咿咿呀呀,還有一些表現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特點,如一直喊媽媽、重複或模仿一些話和聲音等。

社交敏感期

孩子在兩歲半到三歲左右時,會慢慢脫離自我為中心,意識到自己是群體的一部分,對其他孩子產生濃厚的興趣,並開始以合作的形式和小夥伴玩耍。

主要行為不僅表現為喜歡分享、喜歡合作、喜歡和人打招呼等,也可能表現為害羞,不好意思和人交往。

書寫敏感期和閱讀敏感期

動媽在這裡之所以將這兩個敏感期放在一起,是因為很多時候這兩個敏感期出現的情況會有重合。且一般出現在孩子3.5歲-5.5歲左右,主要表現包括孩子喜歡亂寫亂畫時,也喜歡自己翻看繪本,喜歡用畫在自己手上的「手錶」給自己講故事等。

其中,亂寫亂畫就是書寫敏感期的標誌性表現,翻閱繪本、講故事等也是閱讀敏感期的一個表現。

文化敏感期

在蒙特梭利的九大敏感期裡,文化敏感期是最晚出現的。主要表現為,對文化學習的興趣,對事物好奇探索的興趣。其中,對於文化學習的興趣最早可在3歲左右出現,如讀繪本時可能會問各種為什麼,而對事物的探索則主要出現在其6歲以後,如可能會問「蚊子為什麼會咬人?為什麼咬人後會痒痒」這類的問題。

換而言之,在文化敏感期,孩子們會化身為「十萬個為什麼」,會將父母當做自己的「百科全書」。

敏感期是孩子提升各項能力的「機會窗」

蒙特梭利女士研究發現, 孩子在敏感期階段會自發地去作一些特定的動作,專注而且重複地做,直到心裡完全滿足為止。一旦取得這種特質,目的達成,這種特殊的感覺力就會消逝,被另一個敏感期代替。

甚至毫不誇張地說,敏感期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他一生中最能輕鬆、容易並準確地習得某種特定的能力的時期。因此,敏感期也被主流心理學和教育界稱作「機會窗」。

寫在最後的話:

有人可能會想問「口欲期」為什麼沒有提及?

因為所謂的「口欲期」其實是感官發育期的五大系統之一,所以在接下來的感官發育敏感期中會有所涉及,就如同「詛咒敏感期」會在語言敏感期中有所涉及一樣。

當然,在接下來的內容中,動媽也將通過實際案例來幫助大家詳細了解各個敏感期中,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和幫助孩子!

我是「動媽育兒」:自媒體達人,一名從企業管理職位辭職的寶媽,目前是一名寶寶私人營養師、育兒師和多平臺主邀原創作者。寫文不易,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和轉發。

相關焦點

  •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所以,有效地抓住幼兒「語言敏感期」,對孩子的有著深遠的影響。雖然孩子並不是一出生就會開口說話,但是他們從來到這個世界就開始了語言的學習。當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並發出「呀呀」學語聲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普遍來說,孩子在0-12歲都屬於語言敏感期,而0-6歲是敏感期中的黃金期。
  • 孩子6歲前,父母抓住「大腦最佳開發期」,娃會變得更聰明
    六年的時間,對不少父母而言,感覺只是彈指一揮間。孩子轉眼間就從襁褓中的嬰兒,長成了健壯的幼兒,父母們不由得感嘆,孩子的成長速度真是太快了。正是因為孩子在眨眼間長大,所以父母們更是要抓住他們大腦開發的最佳時期。
  • 蒙特梭利發現的6個兒童「主要敏感期」,家長至少要抓住4個以上
    通過對不同孩子的研究,提出在孩子在8歲前需要經歷30多個敏感期,而這其中最主要的,有口腔、語言、思維等6個敏感期。 處於敏感期的孩子會有超乎常人的學習興趣,這也是6歲前家長培養孩子習慣、行為、智力等能力的重要時期,以下這6個敏感期,家長至少要抓住4個以上,孩子更聰明,教育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 如何區分關鍵期和敏感期?
    因此根據對敏感期的研究,蒙臺梭利提出了九大敏感期,它們分別是:一、語言敏感期(0-6歲)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型,並發出呀呀學語的聲音,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嬰兒來說,是件困難的大工程,但幼兒卻能容易地學會母語,正因為兒童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時,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
  • 若想提高孩子的心智水平,請重視成長中的12個「敏感期」!
    當時我也沒說什麼,只是送了她一本關於「兒童敏感期成長」方面的書。後來,她才知道,當時的做法有多麼的錯誤。因為孩子的那些表現,正說明孩子處於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而媽媽的做法,不僅傷害了孩子,也錯過了訓練孩子專注力和觀察力的最佳時期。什麼是孩子的「敏感期」?「敏感期」一詞,是由荷蘭科學家德弗裡斯提出來的,他在研究昆蟲時,在動物身上發現了敏感期現象。
  • 6歲寶寶能英文對話?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你家寶寶也行
    而每個人的語言發育是在幼兒時就開始的,家長一定要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讓孩子們變得更加優秀。朋友前幾天在群裡發了一個小視頻,視頻內容就是她6歲的女兒在用英語進行自我介紹,口語非常標準,並且語言表達很流利。
  • 孩子多運動有助於大腦發育?專家:不要錯過孩子的「運動敏感期」
    媽媽看孩子這麼愛學習,就沒管太多了。平常的一些社交活動媽媽也很少帶明明去,所以導致明明總是喜歡一個人呆在家裡,並且在人際交往上也有點困難,也不怎麼交朋友,這一系列的事情讓明明父母感覺到情況有點不對勁了。
  • 這些現象表明,孩子數學敏感期到了,這幾個益智小遊戲娃愛玩
    我確實很開心,畢竟孩子1月9個月還不到,可以說他的記憶力很強,但我更清楚這是因為孩子處於數學敏感期。意識到孩子數學敏感期的到來,源於4個月前奶奶對我說的一番話。我和沛沛爸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人員,白天我們上班,沛沛是由奶奶帶的。有一天下班回家,詢問孩子一天的活動情況時,他奶奶把沛沛看別人鬥地主,還搶了別人一張牌回家當作趣事說給我聽。
  • 陪孩子平穩度過性敏感期,是每一個父母的必修課
    孩子在2歲前開始建立有關性別的意識,2歲半左右確認了自己的性別。3歲左右,孩子的第一個性心理高峰就到來了,他們開始提出令人尷尬的問題,或者做出一些令你稍感無措的舉動。這種高峰一直持續到6歲。因此,如何陪孩子平穩度過這段性敏感期,是我們每一個父母的必修功課。
  • 請不要幹涉孩子的「細節敏感期」
    但是同事們說自己家的孩子兩三歲時也是這樣,會亂撿東西玩。其中一位指出,這是因為到了孩子的「細節敏感期」。這時瑤瑤的媽媽才反應過來,原來自己的女兒不是有了什麼壞習慣。 細節敏感期這個名字大家看到之後就會有一些聯想。簡而言之,細節敏感期就是幼兒在一歲半到四歲時,對身邊的細小事物非常敏感,喜歡各種小玩意,把注意力也都集中在小細節上。這個時期,孩子們有自己欣賞的目光。
  •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抓住寶寶視覺敏感期多玩遊戲,孩子更聰明
    關於寶寶的視覺發育,新手媽媽們知道多少呢?很多時候寶寶的視覺發育常常會被忽略。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寶寶似乎一生下來視覺已經發育成熟,能夠看清楚我們的樣子。其實全然不是這樣的。寶寶出生的第一個月內,基本看不清物體,所以很多時候都只會用眼光來掃過眼前的臉,這也是為什麼新生寶寶每次看你都是一眼瞥過,稍縱即逝。
  • 狼孩故事警示:如何培養優秀孩子?注重孩子0-6歲的智力激發
    僅從大腦的重量而言,新生兒平均約390克,9個月的嬰兒腦重560克,2.5歲到3歲的兒童腦重增至900~1011克,7歲兒童約為1280克,而成年人的腦重平均約1400克,這說明人類的腦部快速發展集中在0-6歲的兒童時期。「狼孩」的故事同樣印證了「敏感期」,錯過了一些學習吸收的重要時期,重新學習收效甚微。
  • 在識字敏感期讓孩子與書結緣——從《給寶寶的量子力學》談起
    這本書的作者是Chris Ferrie,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獲得數學物理博士學位,現在是一位物理學家、數學家和三個孩子的父親。這位爸爸過去幾年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出版了一系列嬰兒版本的物理學「教材」,把外界看來高深的數學和物理理論知識和實驗,教給孩子們。常人說的神童就是正確的教育的結果,大家心態要保持好,航航應該是兩歲半了,晴兒爸來答一下這個問題。
  • 林志穎2歲兒子會算乘法:抓住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原來這麼重要
    說到林志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是很多家長心目當中的那個不老的男神。現在雖然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了,但是帥氣依舊不減當年。說到林志穎的兒子,相信很多人都對他大兒子kimi印象很深刻。因為在《爸爸去哪兒》中,kimi 乖巧的性格可謂是圈粉無數,他奶萌奶萌的形象本身就讓人第一印象加分了。關注林志穎的家長都知道,kimi 已經是兩個弟弟的大哥哥了。
  • 孩子3-4歲邏輯思維窗口期,父母一定要抓住,學霸技能提前解鎖
    文丨福林媽咪今天福林爸爸給孩子出了一道題,說要測測孩子聰明不聰明。福林興奮的說,來吧。本來以為是一道腦筋急轉彎,沒想到是一道正經的邏輯題:有三個人一起來到一個酒吧,服務員問,你們三個都要啤酒嗎?第一個人說:「我不知道。」第二個人說:「我也不知道。」第三個人說:「是的。」問第三個人說對了嗎?兒子一頭霧水,回答說不知道。
  • 孩子越管越叛逆?多半是「海格力斯效應」在作祟,可用這3招化解
    加上,叛逆的孩子,其實他們的反抗能力是非一般的,有時候還過於用力的教育,很可能會把孩子推向極端。那麼,父母面對叛逆小孩就沒有辦法了嗎?小秋今年12歲,其實相對來說,她還算是一個比較乖巧的孩子。對於父母的直言,孩子卻回應狠話:"這是我的考試,我考得怎樣跟你們無關!你們別管我!"當小秋的父母聽到這樣的話之後,又惱火又無奈,怎麼孩子這麼無理?相信父母會困惑,明明就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卻不領情還跟自己唱反調,還說出這樣的話來氣自己。如果孩子內心如果受到父母的指責,他們自然會出現一種反抗心理。
  • 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差,進入集體父母很操心,抓住語言敏感期是關鍵
    如今人們對於孩子的基礎教育越來越重視,在知道自己懷孕之後,很多孕媽已經開始了胎教,只為自家娃出生之後能更聰慧。雖然古語有「貴人語遲」之說,但是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家娃能早點說話,這畢竟是聰慧的一種表現。安安媽一直很擔心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問題,還擔心影響孩子未來,那麼找到原因正確解決才是關鍵。寶寶表達能力比較差有哪些表現?一方面,如果寶寶的表達能力比較弱,會不斷重複自己想說的詞彙,有些時候說話容易卡殼,有些時候總是說不明白自己要表達什麼。
  • 抓住0-4個月的感官敏感期,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最有音樂細胞了
    敏感年齡段:0~4個月,可延伸到6歲------------嬰兒從出生起,會運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來認識和熟悉環境,外界的信息要通過感官輸入大腦,促進神經元伸出突起與別的神經元聯繫,產生突觸,完成神經迴路網絡,作出條件反射。
  • 孫瑞雪經典作品推薦,《捕捉兒童敏感期》最受讀者歡迎
    近年來她和她的團隊應邀到許多城市做公益講座,改變了許多家長的育兒觀,也改變了許多孩子的人生。喜愛孫瑞雪的書友們,TA的這幾本書你都看過嗎?1.《捕捉兒童敏感期》豆瓣評分:8.6作品簡介:有多少父母知道,你的孩子,為什麼愛吃手?
  •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0-5歲是大腦發育黃金期,家長務必幫寶寶抓住
    所以在寶寶0-5歲這個年齡段內,家長要保證孩子詞彙量吸收的足夠多,孩子的表達能力才會好。建議方法:多和寶寶說話、堅持給孩子講繪本,提升孩子的詞彙量。社交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寶寶並不是生下來就會和小朋友相處的。尤其是在寶寶2、3歲的時候,正是自我意識開始出現,比較「自私」的時候。如果家長不加以引導、培養,寶寶是不知道分享、溝通、換位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