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飯,怎麼又把勺子扔了!」
「都說了多少次了不要吃手!怎麼這麼不聽話!」
「別爬了,地上多髒啊!怎麼說了這麼多便,你還是不聽!」
「看看這牆壁讓你畫的!說了多少次不要在家亂寫亂畫了!怎麼就管不住自己的手!」
基本上,有孩子的家庭都要經歷這類讓人覺得「崩潰」的事情。畢竟,沒有多少父母能夠對「屢教不改」的孩子一直存有耐心。甚至,有些父母還會被孩子的「不乖」行為氣得說「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但是,如果我們學過兒童發展心理學,就會理解孩子的這些「不乖」行為了。因為,他們做出的種種「不乖」舉動,很可能是因為到了敏感期!
何謂「敏感期」?
所謂的「敏感期」理論,是由蒙特梭利女士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主要是說孩子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會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專心吸收周圍環境某一事物的特性,並不斷進行重複實踐的過程。
用通俗點的話解釋就是——孩子在0-6歲的不同年齡段,對他們周圍的一切事物有著不同表現的認知、學習、掌握的過程。
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孩子在大致的某段時間內,會喜歡做這方面的事。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在對的時間,對孩子做正確的教養就格外重要。
也正因如此,「敏感期」理論在父母們之間越來越受重視,甚至有些育兒書籍會將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行為舉止歸納為各種敏感期。動媽看過的一本關於兒童敏感期的書籍就歸納了0-6歲孩子的47個敏感期。
直到動媽去翻閱了蒙特梭利女士的原著《童年的秘密》,才發現,真正被她劃重點的敏感期,歸納起來其實只有九個。
秩序敏感期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喜歡生活在有秩序的環境中,這種喜歡一直持續到4歲。在孩子們18個月左右時,父母會比較明顯的發現,自家寶寶開始對事物出現的順序、生活習慣、物品擺放等方面表現出比較執拗的要求。
這些執拗的要求可能表現在必須給物品「歸位」,如吃飯後的椅子必須擺正、喝完水的杯子必須倒扣在桌面上;也可能表現在給物品找「主人」,如媽媽的拖鞋必須是媽媽穿,爸爸不許穿;爸爸的拖鞋是爸爸的 ,媽媽不許穿;甚至也可能表現在事情的一些「順序」上,如全家一起出門時必須媽媽先出門、然後才能是爸爸,或者出門穿鞋必須先穿左腳後穿右腳等。
微小事物敏感期
如果家長足夠細心,還會發現,孩子在一歲半左右會開始對很多微小的事情或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專門喜歡看某本繪本上的小圖案、蹲在地上眼睛一眨不眨的看螞蟻、喜歡撿石頭、喜歡收集地上的頭髮絲等等。
當然,除了這些事情,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還有其他特殊的「喜好」。
而這些「喜好」其實只是孩子處於微小事物敏感期的原因,他們產生的這些行為和舉動也只是因為這些事情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而不是為了什麼目的或者好處。可以說,微小事物敏感期內,孩子眼睛所看和心裡所想都是單純而純粹的。
動作敏感期
孩子天生「精力旺盛、一刻不消停」,從出生開始到6歲期間,不是抓、捏東西,就是爬上爬下,要麼就是走來走去。所以,很多照顧孩子的人都會發出「看顧孩子實在太累人!」
為何孩子們的精力這麼旺盛,好像上了勁兒的「發條」呢?
這是因為,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動作發育對大腦發育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研究發現 :手的動作,特別是手指的動作,越複雜、越精巧、越嫻熟,就越能在大腦皮層建立更多的神經聯繫。
孩子在動作敏感期內,主要「敏感」的兩個階段就是手部動作敏感期和肢體運動敏感期。
其中,手部動作敏感期主要發生在孩子8-36個月左右,在此期間,孩子會想盡各種辦法鍛鍊手部各種動作的發育,同時也鍛鍊了大腦的發育。而肢體運動敏感期則主要在孩子12-24個月左右,在此期間,孩子的腿部運動能力會得到飛速發展,如站立、行走、奔跑、攀爬等。
感官發展敏感期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利用自己的感官來熟悉周圍的環境,加深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印象,如用嘴「嘗」、用手「摸」、用腳「踩」、用鼻子「聞」、用耳朵「聽」。
可以說,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是0-6歲孩子認識世界,發展自我認知的主要途徑。
所以,在這個階段裡,孩子出現吃手、玩水、抓捏東西等行為舉止都是正常的了。因為,他們是在通過這些「感受」來加深自己對這些事物的認知,以此來發展自己的聰明才智。
語言敏感期
孩子天生就有語言學習的能力,甚至可以說0-6歲就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在他們還是個嬰兒,尚未會說話時,他們會特別認真的觀察大人說話時的口型。
這也就是為何有些家長會說:「這孩子還不滿百天,怎麼就會嘮嗑了?我說啥,他都咿咿呀呀的回應」,甚至還有家長感嘆自家剛會說話的孩子「一張口就滿嘴方言味兒」。
當然,除了咿咿呀呀,還有一些表現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特點,如一直喊媽媽、重複或模仿一些話和聲音等。
社交敏感期
孩子在兩歲半到三歲左右時,會慢慢脫離自我為中心,意識到自己是群體的一部分,對其他孩子產生濃厚的興趣,並開始以合作的形式和小夥伴玩耍。
主要行為不僅表現為喜歡分享、喜歡合作、喜歡和人打招呼等,也可能表現為害羞,不好意思和人交往。
書寫敏感期和閱讀敏感期
動媽在這裡之所以將這兩個敏感期放在一起,是因為很多時候這兩個敏感期出現的情況會有重合。且一般出現在孩子3.5歲-5.5歲左右,主要表現包括孩子喜歡亂寫亂畫時,也喜歡自己翻看繪本,喜歡用畫在自己手上的「手錶」給自己講故事等。
其中,亂寫亂畫就是書寫敏感期的標誌性表現,翻閱繪本、講故事等也是閱讀敏感期的一個表現。
文化敏感期
在蒙特梭利的九大敏感期裡,文化敏感期是最晚出現的。主要表現為,對文化學習的興趣,對事物好奇探索的興趣。其中,對於文化學習的興趣最早可在3歲左右出現,如讀繪本時可能會問各種為什麼,而對事物的探索則主要出現在其6歲以後,如可能會問「蚊子為什麼會咬人?為什麼咬人後會痒痒」這類的問題。
換而言之,在文化敏感期,孩子們會化身為「十萬個為什麼」,會將父母當做自己的「百科全書」。
敏感期是孩子提升各項能力的「機會窗」
蒙特梭利女士研究發現, 孩子在敏感期階段會自發地去作一些特定的動作,專注而且重複地做,直到心裡完全滿足為止。一旦取得這種特質,目的達成,這種特殊的感覺力就會消逝,被另一個敏感期代替。
甚至毫不誇張地說,敏感期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他一生中最能輕鬆、容易並準確地習得某種特定的能力的時期。因此,敏感期也被主流心理學和教育界稱作「機會窗」。
寫在最後的話:
有人可能會想問「口欲期」為什麼沒有提及?
因為所謂的「口欲期」其實是感官發育期的五大系統之一,所以在接下來的感官發育敏感期中會有所涉及,就如同「詛咒敏感期」會在語言敏感期中有所涉及一樣。
當然,在接下來的內容中,動媽也將通過實際案例來幫助大家詳細了解各個敏感期中,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和幫助孩子!
我是「動媽育兒」:自媒體達人,一名從企業管理職位辭職的寶媽,目前是一名寶寶私人營養師、育兒師和多平臺主邀原創作者。寫文不易,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