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平穩度過性敏感期,是每一個父母的必修課

2020-12-05 父母世界Parents

孩子在2歲前開始建立有關性別的意識,2歲半左右確認了自己的性別。3歲左右,孩子的第一個性心理高峰就到來了,他們開始提出令人尷尬的問題,或者做出一些令你稍感無措的舉動。這種高峰一直持續到6歲。因此,如何陪孩子平穩度過這段性敏感期,是我們每一個父母的必修功課。

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我們不主張父母主動給他灌輸性方面的知識。要想平穩度過性敏感期的絕招是:平靜地面對你突然遭遇的尷尬時刻,自然科學地回答孩子的性問題,妥善對待那些奇奇怪怪的表現。因此,現在你就該開始做功課了。

寶寶喜歡摸著媽媽的乳房睡覺

4歲以下的孩子,通常對母親的身體特別是乳房部位感到好奇。這時,母親一定要很坦然地回答孩子關於乳房的問題。如果孩子問:「這是什麼?」你可以直接告訴他是乳房,是媽媽給寶寶剛出生時準備糧食的地方。

Parents囑咐: 隨著孩子長大,這種親暱的行為就會自然地減少。

孩子要求與異性成人一起洗澡

從2歲開始,孩子逐漸對成人的身體產生興趣,想了解成年人與自己不一樣的地方,這是兒童性發展的一個環節。當孩子提出這種要求時,父母大大方方地滿足他就好了。一般來說,經過兩個月的滿足體驗,他就會不再對此感興趣了。

Parents囑咐: 從4歲開始,就應該慢慢減少這種機會,到了6歲就可以嘗試讓他學習自己洗澡了。

孩子強烈要求觀摩爸爸媽媽上廁所

孩子總是在觀察成人的身體和自己有什麼不一樣,這是孩子認識人體的自然表現。父母在處理三四歲孩子性問題的原則是:第一,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性發展規律;第二,孩子問什麼就答什麼;第三,孩子想看什麼,就給他看。

Parents囑咐: 孩子是很單純的,他們是想探索世界,而探索世界是從探索人開始的。

爸爸媽媽性生活時孩子闖入

爸爸媽媽二人世界裡面的內容應該迴避孩子,不論孩子多大,即使是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這是養育孩子的一個基本常識。看到或聽到父母做愛,對兒童的影響非常大。父母做愛的情景和聲音會印在孩子的腦海裡,會喚醒兒童的性意識和性衝動。有的孩子就此開始有手淫行為或加重手淫行為,有的孩子會被當時的情景驚嚇,從此改變父母親在他心裡的形象。

Parents囑咐: 如果我們尊重孩子,無論他的年齡多小都將他當做一個獨立的人,那麼我們就不該在他面前做愛。爸爸媽媽可以在孩子面前表達愛,但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達性。

孩子在動物園看到動物交配很好奇

對於2歲的孩子,你平靜地告訴他「它們在玩兒呢」就很好了。到了3歲以後,孩子可能還會提出更複雜的問題,你只要說:「它們覺得那樣更好玩,就像你喜歡和丁丁玩警察抓壞人的遊戲一樣。」等到孩子到了五六歲,你可以根據他的具體問題,簡單告訴他動物為了生寶寶而交配。

Parents囑咐: 回答孩子的類似問題時,你的態度應該像回答孩子提出的其他問題一樣自然,不要將他帶走,避開人群後再告訴他。

孩子玩弄自己的生殖器

這是3~6歲的孩子最常出現的性探索行為,無論男孩女孩,又被稱作兒童手淫。發現孩子撫摸或摩擦生殖器的時候,不要呵斥他,也不要貿然打斷,可以多給他安排些遊戲,以轉移注意力和消耗精力。你還應該告訴孩子,這樣做是可以的,但是要到自己的房間或沒人的地方,因為這是個人隱私,最好不要當著別人的面。

Parents囑咐: 這種行為是階段性的,經過一段時間會自然結束,而刻意地糾正和幹涉,會使孩子的性發展受到幹擾。

孩子拿了一張衛生巾墊在自己的屁屁上

不用阻攔,更不要沒收,平靜地告訴孩子這是衛生巾,是媽媽用的東西就可以了。如果他問做什麼用,你可以說是月經的時候使用。他問一句,你說一句,不多問,就不多說,更不要強調如何使用。他把衛生巾墊在自己屁股下的行為不用糾正,他只是把它當成新玩具,玩一玩就不感興趣了。

Parents囑咐: 之後,不要再忘記收好私人物品哦。

孩子模仿異性小朋友的行為

在兒童性心理高峰期,對異性感興趣、模仿異性等表現都是正常的。男孩可能要求穿裙子,塗口紅,女孩要求站著小便,甚至想要變成男孩。孩子有這些表現的時候,爸爸媽媽不要表現出擔憂,也不要強行幹涉。可以由同性家長多多陪伴,成為他的模仿對象,幫助他找到「前進方向」。

Parents囑咐: 平時多創造孩子和同齡小夥伴玩耍的機會,既有同性也有異性,幫助他確立性別認識。

孩子與異性父母更親近

排斥同性的一方由於孩子出生後與自己的父母接觸最多,身體的親密接觸,充滿愛的目光和語言交流,都會使孩子喜愛自己的父母。由於異性間更具吸引力,所以兒子會依戀母親,女兒會眷戀父親。

Parents囑咐: 這是兒童性心理發展中的一個過程,沒有什麼危害。到了7歲以後,孩子就會逐漸脫離戀母或者戀父情結。

相關焦點

  • 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差,進入集體父母很操心,抓住語言敏感期是關鍵
    如今人們對於孩子的基礎教育越來越重視,在知道自己懷孕之後,很多孕媽已經開始了胎教,只為自家娃出生之後能更聰慧。雖然古語有「貴人語遲」之說,但是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家娃能早點說話,這畢竟是聰慧的一種表現。一:牢牢抓住孩子語言發育的敏感期有相關專家表示,0-6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黃金時期,一旦錯過,那麼影響是比較大的。
  • 不是孩子不乖,是敏感期在「作祟」,0-6歲的敏感期,父母要知道
    基本上,有孩子的家庭都要經歷這類讓人覺得「崩潰」的事情。畢竟,沒有多少父母能夠對「屢教不改」的孩子一直存有耐心。甚至,有些父母還會被孩子的「不乖」行為氣得說「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但是,如果我們學過兒童發展心理學,就會理解孩子的這些「不乖」行為了。因為,他們做出的種種「不乖」舉動,很可能是因為到了敏感期!何謂「敏感期」?
  •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作父母的,為了自家的孩子能夠聰明伶俐,能力出眾,簡直操碎了心。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存在著不少「敏感期」,這也是孩子能力開掛的「黃金期」!蒙特梭利認為:兒童對於特殊的環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期,這種敏感期與生長現象密切相關,並和一定的年齡相適應,兒童發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之上。正是這種敏感性,使兒童以一種特有的強烈程度接觸外部世界。
  • 「你個臭屁蟲」,孩子進入汙言穢語期,巧用3招幫娃完美度過
    這是因為孩子可能進入了「汙言穢語期」,這是很多孩子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父母不必反應太過強烈,只要父母及時做好引導,孩子不僅能輕鬆度過「汙言穢語期」,還能由「出口成髒」變「出口成章」。家長們可能會有疑問:究竟什麼是「汙言穢語期」?如何幫孩子順利度過「汙言穢語期」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汙言穢語期」吧!
  • 蒙特梭利發現的6個兒童「主要敏感期」,家長至少要抓住4個以上
    通過對不同孩子的研究,提出在孩子在8歲前需要經歷30多個敏感期,而這其中最主要的,有口腔、語言、思維等6個敏感期。 處於敏感期的孩子會有超乎常人的學習興趣,這也是6歲前家長培養孩子習慣、行為、智力等能力的重要時期,以下這6個敏感期,家長至少要抓住4個以上,孩子更聰明,教育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 抓住天文敏感期,陪孩子一起仰望星空吧!
    ……你的孩子是否問過這樣的問題?如果有,那說明孩子已經來到了天文敏感期。那麼,天文敏感期是在什麼時候呢?天文敏感期一般是在5-6周歲到來。孩子幼小的時候,他不會虛幻和縹緲的事物感興趣。到了5-6歲的時候,他開始能感受到一些真實而又縹緲的東西,這就是天文學要研究的東西。處在這個時期的兒童,想像力非常豐富。他們會常常仰望星空,似乎通過自己的凝視就可以獲得答案。事實證明,想要培養孩子的天文興趣,滿足他的求知慾,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支持哦!
  • 孩子多運動有助於大腦發育?專家:不要錯過孩子的「運動敏感期」
    這是孩子13歲之前對孩子的各種體質發展很重要的敏感時期,家長們應該抓緊這個機會培養孩子們對於運動的敏感,而等到孩子13歲以後,大腦已經開始定型,接受很多訓練也很難達到13歲以前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所以專家提醒父母們,不要錯過孩子的「運動敏感期」,而是要讓孩子做更多的運動。
  • 三傻鬧地球:為什麼這部電影叫「必修課」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內容
    親子必修課看完電影,小編的第一反應是「真適合親子間一起觀看」。這個《三傻鬧地球》沒有太深的含義,主要圍繞著路易斯和他父親之間的矛盾。聰明懂事的路易斯渴望得到父親的照顧,但不幸的是,父親一直專注於尋找外星人。隨著三個有趣的外星人的入侵,路易斯意識到友誼的溫暖,並逐漸對他的家人感到失望。
  • 如何區分關鍵期和敏感期?
    敏感期的出現使孩子對環境中的某個層面有強烈的興趣,幾乎掩蓋了其它層面,並且在這期間的孩子會出現大量的、有意識性的活動。在敏感期內施教,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發展。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這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對一種特定的知識或技能感興趣,然後經過這個時期就會消失,不會再出現在同一個時期對相同的興趣點有同樣強烈的興趣感。敏感期來臨時,要有相應的活動來搭配或培養他們,使得這種能力真正的發展起來。
  • 美術納入中考,無數孩子卻被錯誤的引導方式扼殺了畫畫興趣
    「21天親子陪畫課不僅讓孩子重新喜歡上了畫畫,在畫畫與生活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我也沒以前那麼焦慮了,感覺陪孩子玩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在第六期親子陪畫結業典禮中,羽謙媽媽率先分享了羽謙從不喜歡畫畫到喜歡畫畫的過程。這雖然是我課程帶來的神奇效果,可我內心卻五味雜陳。  雖然每一個孩子都是藝術家,每一個孩子都會迎來塗鴉敏感期。
  • 若想提高孩子的心智水平,請重視成長中的12個「敏感期」!
    當時我也沒說什麼,只是送了她一本關於「兒童敏感期成長」方面的書。後來,她才知道,當時的做法有多麼的錯誤。因為孩子的那些表現,正說明孩子處於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而媽媽的做法,不僅傷害了孩子,也錯過了訓練孩子專注力和觀察力的最佳時期。什麼是孩子的「敏感期」?「敏感期」一詞,是由荷蘭科學家德弗裡斯提出來的,他在研究昆蟲時,在動物身上發現了敏感期現象。
  • 在識字敏感期讓孩子與書結緣——從《給寶寶的量子力學》談起
    這本書的作者是Chris Ferrie,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獲得數學物理博士學位,現在是一位物理學家、數學家和三個孩子的父親。這位爸爸過去幾年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出版了一系列嬰兒版本的物理學「教材」,把外界看來高深的數學和物理理論知識和實驗,教給孩子們。常人說的神童就是正確的教育的結果,大家心態要保持好,航航應該是兩歲半了,晴兒爸來答一下這個問題。
  • 請不要幹涉孩子的「細節敏感期」
    但是同事們說自己家的孩子兩三歲時也是這樣,會亂撿東西玩。其中一位指出,這是因為到了孩子的「細節敏感期」。這時瑤瑤的媽媽才反應過來,原來自己的女兒不是有了什麼壞習慣。 細節敏感期這個名字大家看到之後就會有一些聯想。簡而言之,細節敏感期就是幼兒在一歲半到四歲時,對身邊的細小事物非常敏感,喜歡各種小玩意,把注意力也都集中在小細節上。這個時期,孩子們有自己欣賞的目光。
  • 孩子突然話多、罵人還結巴?是基因突變嗎?這個原因別忽視
    其實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正常生理表現,作為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期,正確引導孩子。什麼是語言敏感期?語言敏感期,出現在0-6歲。其實這是孩子進入語言敏感期的一個明顯表現,家長們一定要正確引導孩子,增加孩子的語言能力。
  • 生命密碼——每一個孩子都是來療愈父母的
    初為人母,前幾年自我感覺,還是做的很不對的,在這裡我要向孩子說聲對不起。之前因為家庭關係的緊張,所以把壞情緒都給到了孩子。對女兒的挑剔,對兒子的漠不關心。說起來,心生愧疚。之前看見一句話,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不讓自己受的原生家庭影響來影響到孩子,而我卻華麗麗的中招了。制約6的我,對自己對家人都是高標準,嚴要求。而這個習慣卻被以前無知的我強加到孩子身上。
  • 第一個孩子會遺傳父母誰的智商?
    同一對父母生的孩子不應該區分出生順序的先後,第一個和第二個孩子遺傳父母的智商概率都是一樣的,跟先後順序沒有關係。如果要討論孩子會遺傳父母誰的智商,只可能跟性染色體相關,也就是與性別有一定關係。每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能生出高智商的孩子,在選擇生育後代之前,一定會做很多提前準備,比如調整作息、攝入豐富的營養、補充葉酸等等。可是影響智商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 DR魏:請不要再被敏感期忽悠了
    這是堅持原創的童書媽媽第465篇分享童書媽媽出版三川玲是今日頭條籤約作者口述 :魏坤琳,撰文/童書媽媽童書媽媽寫在前面:「學習每種知識都有敏感期,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錯過的話怎麼學都學不好……」這個讓心懷焦慮的父母更加焦慮的說法
  • 孩子6歲前,父母抓住「大腦最佳開發期」,娃會變得更聰明
    六年的時間,對不少父母而言,感覺只是彈指一揮間。孩子轉眼間就從襁褓中的嬰兒,長成了健壯的幼兒,父母們不由得感嘆,孩子的成長速度真是太快了。正是因為孩子在眨眼間長大,所以父母們更是要抓住他們大腦開發的最佳時期。
  • 1歲萌娃語言能力超棒,「語言敏感期」抓住機會,每天這樣早教
    了解0~3歲寶寶語言發育規律,抓住「語言敏感期」,讓寶寶語言能力「快速」增強。很多父母說自己家孩子快2歲了還是只能說幾個字,語言表達能力欠佳,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更有甚者認為孩子語言遲緩,父母著急不知如何下手?孩子語言發育有一定規律,把握髮育規律,抓住敏感期進行科學早教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讓孩子多動手指能提高智商,心靈手巧是真的
    因為手指上分布著非常多的神經,這就意味著手指每一個動作都會經過大腦的處理,也就是說手指上所散發出的每一個動作都和大腦直接相連,所以手指越靈活,大腦越聰明。看到這裡,很多人就不用擔心先天孩子的智商問題,因為靠後天的培養是可以彌補的,父母平時可以多刺激孩子的手指以此來提升大腦的智力。那麼手指上的哪些信號是和大腦的智力有關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