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堅持原創的童書媽媽第465篇分享
童書媽媽出版三川玲是今日頭條籤約作者
口述 :魏坤琳,撰文/童書媽媽
童書媽媽寫在前面:「學習每種知識都有敏感期,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錯過的話怎麼學都學不好……」這個讓心懷焦慮的父母更加焦慮的說法,其實是個廣為流傳的謬誤。是的,謬!誤!今天北大心理系教授、博導,最強大腦科學評審魏坤琳告訴你關於敏感期的科學真相。這是童書媽媽《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系列訪談第二部分,關注童書媽媽,看DR魏為你破除科學迷信。
敏感期的概念,最早是奧地利的洛倫茲發現的。他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無須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容易形成的反應,叫做「印刻」(imprinting)。印刻發生的時期,就是「敏感期」。
比如,剛生下來的小雞,所產生的「母親印刻」,也就是「認媽」,是出生後10——16小時,而小狗的「認媽敏感期」是在3—7周。就是說,如果這些小動物沒有在這個敏感期內認到正確的媽媽,那麼,就會胡亂認其他動物為媽了。
這個理論被帶入到兒童心理,尤其是學習領域之後,有過度闡釋、過分依賴的問題。
最常見的就是有人認為2-3歲是兒童學習口語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等等。很多家長為此憂心忡忡,生怕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之後,就損失了學習的機會。
的確,有很多的領域,比如藝術、體育、語言等等,過了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會學得更艱難一些,所花費的時間更長一些,但是,這並不是說「敏感期」的不可錯過,而是這些領域的學習變得困難了些,需要更長時間的練習。對很多人而言,成年之後相對專注的時間少了,自然學起來就很難了。
很多家長經常為自己的孩子驕傲,「我家孩子是天才,兩歲就能夠記住多少個單詞,會背誦多少首古詩」。其實,這些能力展現的早晚,並不能說明是不是什麼天才。
敏感期有這個東西,有,但是沒有那麼誇張,誇張到現在宣傳的「錯過了就不行了」的地步。比如家長最關心的語言敏感期的問題,學習第二語言最好的敏感期如果過了,並不意味著就不能夠學好,但是可能就更費力一點。但是,請注意,這只是量上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不行。
而且,很多人以為「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於是,就很著急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進行各種「大腦開發」的課程,這也是一種誤解。
現代的腦科學已經證明,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腦細胞是不斷更新的,只要你想學習,懂得學習的方法,都可以擁有聰明的大腦。
在剛出生時,嬰兒大腦是成年人腦重的25%,到3歲時增長到成年人的85%,所以從0—3歲被稱為大腦結構發育「黃金期」。
那麼,怎樣根據大腦發育的規律,來幫助孩子學習和成長呢?
1、很多實驗表明,如果早期發育過程接受的環境刺激比較少,那麼大腦發育就比較受限。(所以要多刺激)
2、早期大腦發育的特點是可塑性極強,各種能力同時發展,但是每種能力有自己發展的敏感期。
3、確切地說,0-3歲大腦內的神經元先建立大量的聯結,然後開始修減。
4、修減哪些,留下哪些,這些是後天養育可以塑造的。
這就是早期幹預神經智力的最粗淺的原理。
同樣大腦可塑性和敏感期的原理,我反對在3歲之前給小孩看過多的電視。整個兒童期都是小孩學習和人交流的關鍵期,而沉浸在電視為代表的媒介中的時候,小孩不需要學習和人交流。無論是對他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還是注意力的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
同時,我非常擔心的是很多人濫用了敏感期的原理。比如,前一段北京一位兒科醫生單奶奶的「被動操」引起了大家的爭議,她拿著很小的寶寶反覆拉伸他的手腳,翻轉身體,說是幾個月大小的寶寶有大腦某某能力發育的關鍵期,需要拉伸身體提供給大腦刺激,幫助其發育。這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搞法。
-END-
魏坤琳 愛貝睿兒童實驗室主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控制博士、北京大學心理系博士生導師。2015年與陽志平老師等科學家好友共同創辦兒童教育機構「愛貝睿」
愛貝睿(微信公眾號ID:IBrainBaby)兒童大腦專家。以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為基礎的兒童教育產品提供商。面向0-8歲的兒童及其家庭,獨家推出以家庭為單位,結合大腦科技的兒童教育2.0課程與產品體系,科學養育,與寶寶一起成長!
讀 多 一 些
Dr魏:所有打著「右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
內在動機是最好的敏感期
如何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內在動機
沒有什麼比熱愛更能讓人堅持
新生代家庭教育資源真誠分享
孩子最寶貴的是時間
所以真誠的選擇很重要
~據說轉發本文可提高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