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0-4個月的感官敏感期,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最有音樂細胞了

2020-12-06 寶寶知道

今天為媽媽們普及一下什麼是感官敏感期?

敏感年齡段:0~4個月,可延伸到6歲

------------

嬰兒從出生起,會運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來認識和熟悉環境,外界的信息要通過感官輸入大腦,促進神經元伸出突起與別的神經元聯繫,產生突觸,完成神經迴路網絡,作出條件反射。

哈佛大學休伯爾等為了說明為什麼一隻眼患先天性白內障,手術後仍失明。他們做了一個實驗,把一隻新生貓和一隻成年貓的一隻眼皮縫上,拆線後成年貓的視力恢復正常,新生貓的縫合眼拆線後仍然失明,因為那隻眼的視覺神經元不能與其他神經元建立聯繫,或者只能幫助正常眼傳遞信息,沒有雙眼的視覺,就是沒有立體視覺。這個實驗說明,人在早期某個特定的階段,腦內的神經元要適應環境需要與其他神經元發生聯繫,錯過了時機,大腦的發育就會受到永久性的影響。因此醫生為患先天性白內障嬰兒手術的最佳時機是在出生後兩個月之內。新生兒愛看人的臉,或看黑白對比明確的條紋、同心圓、棋盤等圖案,他們的眼球也能跟隨紅球轉動,滿月後喜歡看一圖一物的大彩圖,並對某幅圖表示高興。所以要讓寶寶看到多種顏色、室內外各種事物、會動的東西,豐富視覺的體驗。

讓寶寶聽胎教時的音樂,辨別各種生活中發出的聲音以及玩具的聲音,大人在照顧寶寶時要多同寶寶說話,要讓寶寶接觸外界大自然和社會上人和物發出的多種聲音,以豐富寶寶的聽覺體驗。

讓寶寶聞到多種氣味,嘗到多種味道,以豐富嗅覺和味覺體驗。在護理和擁抱時讓寶寶感到不同的皮膚觸覺。特別是在0~4個月內每天做撫觸,可以滿足寶寶觸覺的需要。同寶寶做遊戲,讓寶寶體會不同的體位和不同的高度以發展平衡覺。用不同材質的玩具刺激寶寶精細的觸覺分辨。感官的學習有必要延伸到6歲,隨著寶寶的成長,精細的感官分辨和感官記憶就會成為感知覺,寶寶會認識顏色、形狀、方位和不同的物體,發現彼此的關係等。通過多個器官的探索認識客觀事物,是認知能力的基礎。多跟寶寶做遊戲,親子互動,多帶寶寶們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物/事物,這些都能不斷促進寶寶感官敏感期的發育!

------------------

【最後一些總結的話】

0-6歲階段的孩子,會經歷多達十幾個敏感期,這是因為0~6歲寶寶的成長神經突觸以迸發是生長,6歲開始到高潮期,14歲後開始減少。神經突觸越多的寶寶就越聰明!後續科學育兒創新社會將會為媽媽們普及一下其他十幾個敏感期,都需要注意哪些。

--------------------

如果這篇文章能夠給你帶來新的認知,也希望你點個讚~謝謝~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科學育兒創新社)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 寶寶知道 帳號,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蒙特梭利在20世紀初提出了兒童「9大敏感期」的概念。了解孩子的敏感期,有助於抓住兒童健康成長的生命發展規律。如果家長能夠了解並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就能激發孩子內在生命力;如果家長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將嚴重影響孩子的心靈和人格的發展。每一個敏感期來臨,都是一次教育孩子的絕好機會!一開始就做對,勝過後期最努力的彌補!
  • 蒙特梭利發現的6個兒童「主要敏感期」,家長至少要抓住4個以上
    通過對不同孩子的研究,提出在孩子在8歲前需要經歷30多個敏感期,而這其中最主要的,有口腔、語言、思維等6個敏感期。 處於敏感期的孩子會有超乎常人的學習興趣,這也是6歲前家長培養孩子習慣、行為、智力等能力的重要時期,以下這6個敏感期,家長至少要抓住4個以上,孩子更聰明,教育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 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你家寶寶也行
    朋友隨後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我只是抓住了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並沒有讓孩子的學習負擔過重,反而是處於一個輕鬆的狀態下學習這些知識的。」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呢,一起了解一下在這個時期孩子究竟會有什麼樣的狀態。
  • 不是孩子不乖,是敏感期在「作祟」,0-6歲的敏感期,父母要知道
    也正因如此,「敏感期」理論在父母們之間越來越受重視,甚至有些育兒書籍會將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行為舉止歸納為各種敏感期。動媽看過的一本關於兒童敏感期的書籍就歸納了0-6歲孩子的47個敏感期。直到動媽去翻閱了蒙特梭利女士的原著《童年的秘密》,才發現,真正被她劃重點的敏感期,歸納起來其實只有九個。
  • 狼孩故事警示:如何培養優秀孩子?注重孩子0-6歲的智力激發
    卡瑪拉用了25個月才開始說第一個詞「ma」,4年後一共只學會了6個字,7年後增加到45個字;進院後16個多月卡瑪拉才會用膝蓋走路,2年8個月才會用兩腳站起來,5年多才會用兩腳走路,但快跑時又會用四肢爬行。狼孩卡瑪拉直到16歲死亡之時,還沒真正學會說話,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 如何區分關鍵期和敏感期?
    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這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對一種特定的知識或技能感興趣,然後經過這個時期就會消失,不會再出現在同一個時期對相同的興趣點有同樣強烈的興趣感。敏感期來臨時,要有相應的活動來搭配或培養他們,使得這種能力真正的發展起來。例如繪畫,如果繪畫敏感期到來時,孩子喜歡用鉛筆塗塗抹抹,但大多數大人會從潔淨的角度出發,不讓他們亂塗抹,阻止他們。但如果過了這個時期,讓他畫也沒什麼興趣了。
  • 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差,進入集體父母很操心,抓住語言敏感期是關鍵
    一:牢牢抓住孩子語言發育的敏感期有相關專家表示,0-6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黃金時期,一旦錯過,那麼影響是比較大的。如果新手父母仔細觀察自家寶寶,就會發現寶寶到了某一個階段,就開始喜歡模仿大人說話,或者到了某一個階段,孩子不停地想表達,其實這都是處於孩子語言敏感期的表現。一般,2歲半之後孩子就進入了語言發育的敏感期,父母可以在這個階段加大對孩子語言方面的培養。
  • 1歲萌娃語言能力超棒,「語言敏感期」抓住機會,每天這樣早教
    了解0~3歲寶寶語言發育規律,抓住「語言敏感期」,讓寶寶語言能力「快速」增強。很多父母說自己家孩子快2歲了還是只能說幾個字,語言表達能力欠佳,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更有甚者認為孩子語言遲緩,父母著急不知如何下手?孩子語言發育有一定規律,把握髮育規律,抓住敏感期進行科學早教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孩子一生,有3次「變聰明」機會,是有科學依據的,錯過影響學習
    孩子6歲前,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是有科學依據的,父母別錯過一、口的敏感期(0-1歲)孩子大約在1個月左右,就開始無意地將手塞進嘴巴裡,到了3個月的時候更明顯,經常吃小手。父母要抓住口的敏感期,做到這幾點,寶寶更聰明。1、堅持母乳餵養。2、滿足孩子吸吮物品的需求,不要阻止,孩子吸吮自己手指的時候,不要隨時將孩子的手拿出來。
  • 抓住天文敏感期,陪孩子一起仰望星空吧!
    ……你的孩子是否問過這樣的問題?如果有,那說明孩子已經來到了天文敏感期。那麼,天文敏感期是在什麼時候呢?天文敏感期一般是在5-6周歲到來。孩子幼小的時候,他不會虛幻和縹緲的事物感興趣。到了5-6歲的時候,他開始能感受到一些真實而又縹緲的東西,這就是天文學要研究的東西。處在這個時期的兒童,想像力非常豐富。他們會常常仰望星空,似乎通過自己的凝視就可以獲得答案。事實證明,想要培養孩子的天文興趣,滿足他的求知慾,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支持哦!
  • 孩子6歲前,父母抓住「大腦最佳開發期」,娃會變得更聰明
    直到諮詢了一位育兒專家,趙女士才明白,原來寶寶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的行為,是因為他已經到了第二個大腦開發的黃金時期。每一位孩子的成長都有規律可循,一個人的大腦在3歲之前會快速成長,3-6歲之間穩步增長。等孩子長到6歲以後,腦重基本就維持穩定了。因此,兒童時期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父母要抓住機會,對這個時期的孩子進行知識教育和心智教育。
  • 孩子多運動有助於大腦發育?專家:不要錯過孩子的「運動敏感期」
    這是孩子13歲之前對孩子的各種體質發展很重要的敏感時期,家長們應該抓緊這個機會培養孩子們對於運動的敏感,而等到孩子13歲以後,大腦已經開始定型,接受很多訓練也很難達到13歲以前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所以專家提醒父母們,不要錯過孩子的「運動敏感期」,而是要讓孩子做更多的運動。
  •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0-5歲是大腦發育黃金期,家長務必幫寶寶抓住
    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0-5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期,而且是有且僅有一次的高峰期。只要家長抓住,寶寶的感覺、運動技能、社交、情緒、語言、記憶、智力等功能都會在這段時間內得到高度發展。這樣的孩子,往往做事情更容易放棄和失敗。對未來的成長並無好處。而且不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因為過度的壓力激素就變成毒素,會造成腦細胞的損傷。這種損傷包括,大腦細胞的之間聯結的斷裂、腦細胞的死亡,還有神經通路的斷裂。
  • 如何培養寶寶學習音樂的興趣?父母學會4個方法,讓孩子愛上音樂
    著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說過: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學習音錯覺,讓他們在音樂的天地裡翱翔。孩子能夠對音樂產生興趣,這不僅有助於開發他的想像力,還有可能激發他的音樂細胞。
  • 孩子亂扔玩具,提醒也沒用?4個妙招培養整理習慣,父母告別催促
    有個朋友很愛乾淨,每次去她家裡東西都收拾得井井有條。但是,最近跟她聊天中,說到她家兒子貝貝不再像一兩歲的時候老老實實、安安靜靜的,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現在貝貝三歲了活動量大了,在家裡上爬下鑽,找到什麼就玩什麼,玩完之後也不收拾。地上、床上、桌子上,到處都是玩具。
  • 如何培養孩子的語文能力?課外書是「法寶」!
    他們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聽寫、背誦、寫作文……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這種想法,其實還是應試教育衍生出的錯誤觀念。許多文字上有造詣的作家、學者總結自己成長經歷時,總少不了青少年時期博覽群書,即便是班級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常常是對課外書刊情有獨鍾。有專家研究證明: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的4-5倍的時候,才會形成語文能力。
  • 培養孩子「音樂的耳朵」,黃金期只有5年!孩子學音樂必看
    還有些學習聲樂的同學到高中二年級,準備報考音樂學院之前才知道視唱練耳是必考科目,於是臨時抱佛腳,因為錯過了聽覺訓練的黃金時期,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在「玖月智能音樂課堂」中,3-5歲的幼兒課程裡,就加入了視唱練耳環節訓練,讓孩子們在學習雙排鍵演奏的同時,也開始培養「音樂的耳朵」。
  • 抓住孩子學說話關鍵期,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開啟孩子社交之門
    當孩子能夠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並與父母和他人很好地溝通時,孩子自然會表現出一種非常自信的狀態。這種孩子從小培養起來的自信,會伴隨著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那麼,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呢?一、 抓住孩子學說話的關鍵時期從出生開始,孩子就有了一種與母親溝通的模式。
  • 為啥寶寶說話有早有晚?抓住3表現做好4引導,你娃也能早開金口
    後臺收到了一位寶媽的提問:我家孩子快3歲了,一個完整的句子都說不出來;可朋友家的孩子2歲多說話都特別流利,都說男孩說話晚是真的嗎?為什麼寶寶說話還有早有晚?
  • 若想提高孩子的心智水平,請重視成長中的12個「敏感期」!
    曾經有位媽媽跟我說,她的孩子突然有段時間喜歡翻垃圾桶,把垃圾桶裡面的頭髮、碎紙屑、紙盒撿出來玩,經常弄髒地板,為此她特別生氣。經過幾次嚴厲斥責不成功後,她就用木板打孩子的手掌,教育孩子改掉這種壞習慣。打了幾次以後,孩子果然不再翻垃圾桶了,這位媽媽很高興地說:「有時候就得適當體罰,否則孩子真的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