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語文能力?課外書是「法寶」!

2020-11-28 騰訊大浙網

如果一個人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他就是一個很容易寂寞的人,是一個眼界不寬的人。

不少父母甚至部分老師都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總覺得學生看課外書是看「閒書」。他們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聽寫、背誦、寫作文……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這種想法,其實還是應試教育衍生出的錯誤觀念。

許多文字上有造詣的作家、學者總結自己成長經歷時,總少不了青少年時期博覽群書,即便是班級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常常是對課外書刊情有獨鍾。

有專家研究證明: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的4-5倍的時候,才會形成語文能力。在這個方面,特級教師竇桂梅堪為典範:她所帶的一個班自小學一年級開始,至六年級畢業,學生積累了100多個寓言,200多條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詩辭,1000多條成語,因而她的學生文筆流暢,出口成章。

朱永新說過:一個多讀書的人,其視野必然開闊,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也就是說,多讀書,不僅能使人變得視野開闊,知識豐富,而且還能使人具有遠大的理想,執著的追求。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也說過,他學習語文,三分得益於課內,七分得益於課外。的確如此,我們從各種課外書中可以獲取豐富的知識,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跨越時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們還可以通過閱讀和各種名人對話。多讀課外書還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以這樣說,凡是作文寫得好的同學,都是喜歡課外閱讀的,因為我們可以從課外書中學到一些好詞佳句,可以學到一些寫作的方法,可以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

總之,一個人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才會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會完成終身學習的任務,他還會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不斷成長的人。如果一個人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他就是一個很容易寂寞的人,是一個眼界不寬的人。

別錯過閱讀關鍵期

1935年,奧地利著名的生態學家、諾貝爾獲得者洛倫茲經過發現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像小鴨、小鵝這類動物,總是喜歡在破殼的前兩天追逐它第一次見到的活動的物體。比如:第一次見到的是母鵝,就追母鵝;第一次見到的是人,就追人,以為人就是自己的媽媽。並且這個習慣會長期保持。如果在這一兩天內,將它與母鵝或人分開,那麼過後,母鵝或人與小鵝再怎麼接觸,它也不會追逐母鵝或人了,這是由大腦的結構決定的。洛倫茲把這種現象叫「印刻現象」,把小鵝成長的這個時期,叫關鍵期。

再比如小羊剛出生後的幾天不在媽媽身邊,以後它就不再合群而總是亂跑。如果小鳥出生後的頭幾周不在鳥群生活,它將永遠不能唱出動聽的歌聲。

曾經各地發現過「狼孩」「豬孩」,他們被發現後,由專業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施以專業的救治、矯正。但是,再好的教育條件,也沒能使她們恢復「人性」,原因就是錯過了學習的關鍵期。

腦科學家研究發現,自然界的所有動物,包括人,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都有一個發育計劃時間表:在哪一個階段哪些技能先發育,哪些技能後發育。如果家長抓住了這個大腦發育時間表,在孩子哪些大腦技能正在發育的高峰期,對孩子適時實施教育,則效果就要好得多。反之,錯過了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再對孩子實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許多。

與此相反還有一個例子:二戰時,一名叫橫井莊一的日本士兵,在東南亞大森林裡迷了路。他只好獨自一人,像野人一樣生活了28年,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可是獲救後,他只用了82天,就完全恢復了原來的能力,原因就在於,在他的成年之前,他沒有錯過受教育的那些「關鍵期」。

做為一個稱職的父母,在教養自己的孩子時,就應該認識關鍵期,不錯過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期。把握住了關鍵期,教孩子就會事半功倍,錯失了關鍵期去教孩子,就會事半功倍。

孩子都有哪些關鍵期

1、感官關鍵期(0-6歲)

孩子從出生起,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嗅覺的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因此要充分讓孩子聆聽、觸摸、觀察、嘗嗅、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增長智慧。

2、形象視學發展的關鍵期(4歲以前)

這個時期兒童的形象視覺發展最迅速。這時候的孩子,一般喜歡「上公園」、「出去玩」,這是因為那裡有豐富的室外自然風光、鮮明的畫面。這時,除了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接觸豐富多彩的世界之外,在室內的時候,還要給他多看圖畫書、動畫片,開闊孩子的視野。

3、音樂才能發展的關鍵期(3-5歲)

如果要培養孩子的音樂智能,一定不要錯過3~5歲的音樂智能關鍵期,可以讓孩子多聽聽古今中外名曲,多參加音樂活動。

4、語言關鍵期(3~6歲)

這個時候是孩子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父母要經常跟孩子說話、講故事、提問,鼓勵孩子多說,促進孩子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5、學習外語的關鍵期(3-12歲)

這個時候是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如果錯過了這段時期,再開始學外語,就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即使這樣,也不一定能學好。

6、秩序關鍵期(2-6歲)

2歲到6歲是教孩子知曉、做到有規矩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應逐漸引導孩子脫離以自我為中心,多與別的孩子交朋友。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訓練他們養成自律的能力,以便以後適應社會規範。

7、想像力關鍵期(2-8歲)

這個時期,家長要讓幼兒多聽孩子喜歡的童話和科學幻想故事,多看圖畫,多看動畫片、科幻片,識字後多讀書。在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後,可以讓孩子看畫編故事,或續故事,或與家長輪流講故事,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

8、文化敏感期(小學1-4年級)

蒙臺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3歲;而到了6-9歲,即在我國小學中低年級階段,則出現想探究事物的強烈需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而對學校的課程,感覺「吃不飽」。父母可以在他興趣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包括對於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的資源,滿足他們如饑似渴的文化需求。如果這個時候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慾望,很可能孩子這方面的渴求會轉向其他方面,比如搗亂、多動等。許多聰明孩子在課堂上有注意力分散、做小動作等等毛病,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9、黃金閱讀期(8-14歲)

5歲左右,是兒童開始由看圖發展到識字,是孩子的閱讀啟蒙敏感期;5-7歲,應該進入大量識字的階段;8-10歲,應該進入自由流暢閱讀的階段。在經歷了幼兒期識字、由圖向文字的轉變、初步建立閱讀興趣的基礎,在小學中年級(3~4年級),孩子應該進入他一生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黃金閱讀期。

這是每一個人在其一生中,由於生理、心理、教育的發展,存在著一個最佳閱讀時期,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這個時期對於大多數中國孩子來說,主要在8~14歲,具體依據每個人的教育環境、個性喜好等條件的不同而不同。

根據一個人的成長規律和中國教育升學考試制度,一個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觀、價值觀、知識基礎、閱讀興趣的大量閱讀,在10~14歲(即小學四年級至初中二年級)不到五年的時間。由於教育條件和個體條件的不同,這個時間有的人長一些,有的人短一些。因為四年級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字量,可以進行文字書籍的閱讀;而到了初二下學期,各學校又為了中考普遍增加了師生的學習時間、習題數量,沒有時間閱讀,到了大學階段,又面臨著繁重的課業、英語考級、教研、就業、實習打工壓力,也沒有時間集中閱讀。

因此,在10-14歲四年多的時間裡,如果學生掌握了高效的閱讀方法,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名人傳記、科普讀物等書籍,就為他今後的人生觀的確立、專業的選擇、人生目標的確定、學習的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錯過了這一黃金閱讀期,那麼,今後中學、大學、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就會暴露出難以彌補的先天不足,那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突擊補課,將很難奏效。

替學齡前兒童選書注意事項

因為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不一樣,所以專家認為:

學齡前的兒童,讀的書可以以圖為主,字大一點,書簿一點。因為孩子小,不會選書,所以家長要幫著孩子參謀選書。許多家長給孩子買了書,發現孩子不愛看,就以為孩子不喜歡看課外書,諸不知有時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長自己身上。有可能是家長選的書不適合孩子看,二是選的書難度高於孩子的閱讀水平。選書時請注意:

一、最好是圖文並茂的,圖多對開發孩子右腦有好處。可以豐富孩子頭腦中的表像,對孩子今後創造力的發展有好處。

二、書儘量選簿一點的,最好是一本書裡只有一兩個故事的,這樣孩子很快能讀完一本,內心就能產生一種成就感和愉悅感。下次就還會想讀。如果家長為了省錢,給孩子買那種少圖的、故事多的,很厚的書,孩子就會喪失讀書的興趣。

相關焦點

  • 最好的閱讀素材就是語文書,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就靠這3本語文書
    對於閱讀的問題,習慣和能力是「怎麼讀」。如何選書、找內容是「讀什麼」。家長們往往在讀什麼上就做錯了,所以怎麼讀也就偏離了閱讀的軌道。在選擇讀什麼內容的時候,家長往往是苦惱的,我給孩子選的書,他都不看,沒辦法,還是要老師去要求學生看書。家長要明確一點,你在閱讀過程中的作用,是督促和引導孩子看書,養成習慣,培養興趣。
  • 初中語文,讓課外閱讀提升語文能力,決不只是假期多讀書那樣簡單
    馬上就要放寒假了,語文老師和家長讓孩子多讀書,對於不同年級,老師會安排課外書,期末考試後,寒假就要開始了,除了參加必要的課外指導以外,還參加社會實踐,去親戚旅行,享受適當的娛樂活動。現在的讀書狀況不是很理想,無論是大人和還是學生讀書的都不是很多,這不是多讀書就能解決的問題。
  • 大語文時代:寒假應該讀什麼書?語文老師推薦高品質書單,收藏!
    大語文時代:寒假應該讀什麼書?語文老師推薦高品質書單,收藏!「不會閱讀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這是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說到的一句話。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大語文時代,而學習的局勢就是「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語文是學好所有科目的基礎,而閱讀就是學好語文的前提。
  • 高中生,課外閱讀量需要達到課本內容的5倍以上,才能形成語文能力
    原標題:高中生,課外閱讀量需要達到課本內容的5倍以上,才能形成語文能力 大家好,我是清華大學的霍倩倩,在校業餘時間兼職家教,並用過來人的經驗,陸續幫助了許許多多名高中生,走出迷茫!
  • 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現在再看文言文的時候,就算不看譯文,孩子也能夠憑著印象,自己說出該篇文言文的主要內容。講得更簡單一點,孩子通過不斷的學習,有了一定的詞語積累,那麼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也可以憑藉語感,知道文章講了什麼。那為什麼還要講:沒有閱讀基礎的孩子,別想在語文上拿高分?
  • 簡筆畫女孩:課外閱讀書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除了上課用的語文、數學等課本,學校還會發一些課外閱讀書。我會看課外閱讀書上的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印象中,《七色花》的故事就是我在課外閱讀書上看到的。如今的小學生沒有學校發的課外閱讀書,不過也有給小學生推薦的一些課外閱讀書,家長可以給孩子買,比如給一年級小學生推薦的課外閱讀書有《神奇校車》《爺爺一定有辦法》《我爸爸》《我媽媽》《神奇飛書》《頑皮爸爸長不大》等。這些書,我也看了一遍,有的書甚至看了兩遍、三遍,或者更多遍。看的遍數多的書,也是孩子喜歡看的書,《頑皮爸爸長不大》是其中孩子喜歡的一本。
  • 請對孩子打開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門,放手讓孩子閱讀課外書
    孩子在學校學到的主要是課本知識,如果只是掌握課本上那點知識,那麼知識結構難免單一,閱讀有益的課外書有助於開拓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為人處事等,而且可以增長見識,同時讀書還可以幫助我們戰勝坎坷和磨難,給我們打拼的勇氣和希望,戰勝困難的力量,讀書能夠祛除內心的浮躁,讓一顆心沉浸在文字臨近的世界裡
  • 造成孩子語文閱讀能力不好的原因分析?
    造成孩子語文閱讀能力不好的原因分析?1孩子的語文考試經常因為課外閱讀理解題失分過多,通常失分過半,致使語文成績很難達到90分以上。為此很著急,於是每學年都會購買《小學語文閱讀訓練80篇》,利用周末時間,讓孩子做題。這種方法好不好呢?經考試檢驗證明: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並不是最好的方法。2「造成孩子語文閱讀能力不好的原因有哪些?」大致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教師水平有限。
  • 如何學好語文?閱讀理解力差怎麼辦?如何提高寫作能力?
    可見,語文將閱讀能力的考查放到了更加重要地位。今天我們就探討一下如何積極有效地學好語文這門基礎性學科。目前,觀察很多同學語文學習的現狀,發現學習普遍效率不高,存在厚此薄彼的失衡現象。例如,有些同學知道閱讀能力是語文中的重中之重,於是過度重視語文閱讀,但是卻忽略了對寫作的訓練;忽視自主學習,過度重視機械性灌輸。
  • 「八步走」培養孩子「看圖寫話」能力,先從語文句子訓練開始
    怎樣培養孩子的「看圖寫話」能力?句子是「看圖寫話」的基礎,先從訓練語文句子開始。訓練句子是開啟作文的起點。在句中訓練中,最主要的是學會動詞、形容詞和副詞的運用。許多孩子頭疼「看圖寫畫」,不知道如何從手,也不清楚如何組織語言。可以參考這「八個步驟」,培養孩子找到「看圖寫話」的「感覺」。「第一步」,這是最簡直的動詞運動,學會動詞與動詞後面的補語搭配。
  • 如何培養閱讀習慣?做好這3點讓孩子更愛讀書,更聰明
    現在教育改革後,大家都說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而閱讀習慣必須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真的有這麼誇張嗎?想起幾天前跟好朋友陳潔電話聊天,她是一所重點高中的語文老師。當時她提起,老公的一個同事想拜託她幫忙給孩子補習語文,說孩子下學期就要高三了,現在語文成績總是拖後腿,家長著急的不得了,希望她能幫忙惡補一下。「老實說,語文成績的提高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從小多讀書多練習,增加知識儲量、培養語感。
  • 二年級語文月考,小學生71分,老師:積累太少,作文才5分
    不過呢,還有少部分二年級同學,在語文學習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字、詞、句、段、篇方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足,導致整體語文水平低,考試成績呢,總是游離在六、七十分。這類同學,如何提高語文成績呢?需要改進的第一點:就是多積累。
  • 孩子初中成績下滑,為什麼和小學語文水平有關!
    有教育專家做過這方面的調查,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竟是:孩子小學語文不好。有家長聽到這個解釋後覺得很牽強,反駁說,難道初中數理化差也是語文的錯?瞎說! 有這種疑問很正常,因為我以前也有。但後來我了解,初中的成績確實和小學語文有關!
  • 父母如何讓小學生寫好作文?
    小學生會寫字了老師一般都會要求寫日記,有些孩子什麼都寫不出來,有些孩子不願意寫。「中國蒙臺梭利教育第一人」孫瑞雪老師創辦的學校裡面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都是在家長的幫助寫作文的。作為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寫作文,有沒有具體的方法?下面介紹三種方法培養孩子寫好日記,寫好作文的能力。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英語篇)
    它主要是運用國際通行標準,來測試學生英語語言能力,考察學生的聽力、閱讀和口語水平。尤其可貴的是,教材根據中國學生的特殊性,在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書寫練習,避免出現原版教材「重口語,輕書寫」的弊端,力求培養孩子聽、說、讀、寫能力全面發展。教材每個級別學習內容銜接緊密,知識點螺旋遞增,詞彙、句型難易程度循序漸進,讓孩子的英語學習穩固的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 小學閱讀能力影響孩子以後的學習能力!家長們一定要重視!
    對於孩子,無論他學習成績如何,只要有讀書的好習慣,就擁有無窮潛力。孩子對閱讀的「精神飢餓感」形成於14歲之前,因而,培養閱讀能力,14歲以前最為關鍵。「精神飢餓感」更易在中小學階段形成孩子14歲以前所養成的習慣、所閱讀的內容、從書本當中獲取的基本價值觀,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斷對小時候的認知進行完善、升級、修正。
  • 孩子理解能力差,主要原因是這3點,父母明白越早孩子走彎路越少
    事後我仔細考慮過朋友吐槽的問題,結合身邊的例子,我發現其實不少家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和父母學歷高低不掛鈎,也和孩子聰明與否沒多大關係。主要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出了問題,做數學題他們反應可能很快,對數字也比較敏感,這說明孩子的智商沒問題,但在語文上就不是這麼回事了,理解能力不取決於智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的理解能力比別的孩子差呢?
  • 四年級小學生喜歡看童話,語文老師卻說,提高閱讀量要看這幾類書
    統編新語文教材的教學目標中,語文閱讀能力提高了一些,要求學生們保持閱讀的習慣。其實現在語文學習強調閱讀,也是希望以閱讀這個方式去培養小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學習習慣。家長們都很關心閱讀相關的學習,也會找我溝通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不少中小學也開展了閱讀課、圖書角,在語文老師的帶領下,每周都會有閱讀故事、文學著作的課堂訓練。
  • 如何提高孩子英語口語水平?阿卡索CEFR課程助力孩子英語綜合能力培養
    據《2020年中國在線青少兒英語教育行業研究報告》調查顯示,中國孩子學英語的年齡大多始於3-6歲,甚至還有1-2歲就開始進行英語啟蒙的,與上一代相比,英語學習呈現低齡化趨勢。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不少家長都儘早將孩子的英語學習提上了日程。
  • 適合小學生的課外讀物,青棗讀書推薦《小王子》
    孩子該讀什麼課外書?這可能是家長的一大選擇題。今天,青棗讀書給各位家長推薦教育部指定的小學課外讀物《小王子》。小王子住在一顆只比他大一丁點兒的小行星上。陪伴他的是一朵他非常喜愛的小玫瑰花。之所以作為教育部推薦書籍,這部作品也必定有孩子們能理解得到的「愛」與珍惜,我們大可讓孩子體悟到人物間的友情與溫暖,如今生活中的忙碌讓我們的孩子們缺乏感情的澆灌,有時略顯冷淡,也正是如此,我們選擇推薦這樣的書籍並在講解時賦予了它更多的愛和溫度,願在我們的孩子心中,永遠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小星球,在這星球上,有專屬於自己的「愛」與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