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中生,課外閱讀量需要達到課本內容的5倍以上,才能形成語文能力
大家好,我是清華大學的霍倩倩,在校業餘時間兼職家教,並用過來人的經驗,陸續幫助了許許多多名高中生,走出迷茫!
其實,很多同學的原因,無外乎上課聽不懂、下課學不會,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陷入無論多努力,就是學不會的惡性循環怪圈!關注學姐 公眾號(高中生學習資料庫),在公眾號內輸入7555,可獲得《高考其實很簡單》等學習資料,每日都會有學習技巧、經驗方法、勵志故事等!希望能夠幫助,那些渴望提高的同學。
不少家長甚至部分老師都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總覺得學生看課外書是看"閒書"。他們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聽寫、背誦、寫作文……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這種想法,其實還是應試教育衍生出的怪胎。
許多文字上有造詣的作家、學者總結自己成長經歷時,總少不了青少年時期博覽群書,即便是班級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常常是對課外書刊情有獨鍾。
有專家研究證明: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的4-5倍的時候,才會形成語文能力。在這個方面,特級教師竇桂梅堪為典範:她所帶的一個班自小學一年級開始,至六年級畢業,學生積累了100多個寓言,200多條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詩辭,1000多條成語,因而她的學生文筆流暢,出口成章。
最近有讀者給學姐留言:我今年剛上高三,上課認真聽講,放學認真完成作業,每天學到凌晨1點,周末出去補課,我不看電視,不玩手機,不打籃球,我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學習上,我以為只要認真,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可是成績卻始終停滯不前,而那些每天吊兒郎當的同學,隨意看看書本,隨便做幾道題,就能名列前茅,師姐,真的是因為我沒有天份嗎。我真的已經足夠努力了!我說:你看過《高考其實很簡單》嗎?
我說:我發現很多同學學習都非常認真,但有幾個致命的問題,我稱之為「思維怪圈」:
1.「驢拉磨」。只知道低頭苦學,老師讓幹啥就幹啥,每天忙著寫作業,不管會不會以及自己缺什麼,老師講的統統努力去學,完全沒有自主性。
2. 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死摳難題,覺得難題能夠彰顯自己的水平,結果簡單題不會的一大堆,導致難題得分少,簡單題丟分多,成績差的唯有淚千行。
3. 缺少應試技巧,吃力不討好。要麼不會高分應試套路,明明可以輕鬆拿到的分卻得不到;要麼使用最笨的方法解題,解題速度極慢,答完卷的可能性好比中彩票的概率。為什麼他們出現這些問題?是學習方向出了問題!
天分加努力並不等於成功,方法才是關鍵。隨便看看書?隨便做做題?不存在的。化學書裡只有50%的題會出現在高考中你知道嗎?他們用了你一半的時間卻比你多學了數倍的「有用」知識。數學三年只需要做600道題就能120+你信嗎?他們做通一道題,相當於你沒有頭腦的做了100道題。沒有方法,事倍功半,找到漏洞,事半功倍。想要獲取這些學習方法,關注公眾號(高中生學習資料庫)具體方法:最熱門通訊軟體--右上角加號---添加朋友---公眾號--輸入公 眾號【高中生學習資料庫】,關注並發送「7555」可以領取《高考其實很簡單》《九大科學習技巧總結》《學霸腦圖》等海量學習資料,能幫你高考提高50分以上,考一所更好的大學。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說過:一個多讀書的人,其視野必然開闊,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也就是說,多讀書,不僅能使人變得視野開闊,知識豐富,而且還能使人具有遠大的理想,執著的追求。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也說過,他學習語文,三分得益於課內,七分得益於課外。的確如此,我們從各種課外書中可以獲取豐富的知識,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跨越時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們還可以通過閱讀和各種名人對話。不僅如此,多讀課外書還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以這樣說,凡是作文寫得好的同學,都是喜歡課外閱讀的,因為我們可以從課外書中學到一些好詞佳句,可以學到一些寫作的方法,可以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當然,讀課外書的好處還有好多,我想喜歡課外閱讀的同學都能深切地體會到。
總之,一個人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才會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會完成終身學習的任務,他還會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不斷成長的人。如果一個人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他就是一個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煩躁的人,是一個眼界不寬的人。
因為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不一樣,所以專家認為:
學齡前的兒童,讀的書可以以圖為主,字大一點,書簿一點。因為孩子小,不會選書,所以家長要幫著孩子參謀著選書。許多家長給孩子買了書,發現孩子不愛看,就以為孩子不喜歡看課外書,諸不知有時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長自己身上。有可能是家長選的書不適合孩子看,二是選的書難度高於孩子的閱讀水平。
一、最好是圖文並茂的,圖多對開發孩子右腦有好處。可以豐富孩子頭腦中的表像,對孩子今後創造力的發展有好處。
二、書儘量選簿一點的,最好是一本書裡只有一兩個故事的,這樣孩子很快能讀完一本,內心就能產生一種成就感和愉悅感。下次就還會想讀。如果家長為了省錢,給孩子買那種少圖的、故事多的,很厚的書,孩子就會喪失讀書的興趣。
1935年,奧地利著名的生態學家、諾貝爾獲得者洛倫茲經過發現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像小鴨、小鵝這類動物,總是喜歡在破殼的前兩天追逐它第一次見到的活動的物體。比如:第一次見到的是母鵝,就追母鵝;第一次見到的是人,就追人,以為人就是自己的媽媽。並且這個習慣會長期保持。如果在這一兩天內,將它與母鵝或人分開,那麼過後,母鵝或人與小鵝再怎麼接觸,它也不會追逐母鵝或人了,這是由大腦的結構決定的。洛倫茲把這種現象叫"印刻現象",把小鵝的這個時期,叫關鍵期。
再比如小羊剛出生後的幾天不在媽媽身邊,以後它就不再合群而總是亂跑。如果小鳥出生後的頭幾周不在鳥群生活,它將永遠不能唱出動聽的"歌聲"。
有一個印度男孩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就被狼叼去哺養,8歲時才被人從狼窩中救出來。由於多年來與狼生活在一起,錯過了學習語言、行走、運動等關鍵期,她不會走,不會用手拿東西,只會爬。她的習性是白天潛伏,夜間活動,午夜嚎叫,只會用嘴叼吃生肉。人們努力教育她去掉狼性,恢復人性,但收效甚微。一個簡單的站立她學了2年時間,走路學了6年時間。17歲臨死時才學會了十幾個單詞,智力僅相當於4歲的孩子。
我國"豬孩"王顯鳳從小被繼父遺棄在豬圈中吃豬奶長大。她學會了在豬槽中搶食、啃草根樹皮、扒土、蹭癢。一直到8歲才被人發現,,救出來後,發現她不會說話、穿衣、吃飯,跟豬的習性一樣,專業人員運用各種方法對她教育、訓練了3年,她仍然只有68的低智商。
"狼孩"、"豬孩"都是從8歲被人發現、解救,再由專業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施以專業的救治、矯正。但是,再好的教育條件,也沒能使她們恢復"人性",她們落下了"弱智"的終身殘疾,原因就是錯過了學習的"關鍵期"。
經過腦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自然界的所有動物,包括人,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都有一個發育計劃時間表:在哪一個階段哪些技能先發育,哪些技能後發育。如果家長抓住了這個大腦發育時間表,在孩子哪些大腦技能正在發育的高峰期,對孩子適時實施教育,則效果就要好的多。反之,錯過了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再對孩子實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許多。
與此相反還有一個例子:二戰時,一名叫橫井莊一的日本士兵,在東南亞大森林裡迷了路。他只好獨自一人,像野人一樣生活了28年,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可是獲救後,他只用了82天,就完全恢復了原來的能力,原因就在於,在他的成年之前,他沒有錯過受教育的那些"關鍵期"。
做為一個稱職的父母,在教養自己的孩子時,就應該認識關鍵期,不錯過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期。把握住了"關鍵期",教孩子就會事半功倍,錯失了"關鍵期"去教孩子,就會事半功倍。
1、感官關鍵期(0-6歲):孩子從出生起,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嗅覺的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因此要充分讓孩子聆聽、觸摸、觀察、嘗嗅、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增長智慧。
2、形象視學發展的關鍵期(4歲以前):這個時期兒童的形象視覺發展最迅速。這時候的孩子,一般喜歡"上公園"、"出去玩",這是因為那裡有豐富的室外自然風光、鮮明的畫面。這時,除了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接觸豐富多彩的世界之外,在室內的時候,還要給他多看圖畫書、動畫片,開闊孩子的視野。
3、音樂才能發展的關鍵期(3-5歲):如果要培養孩子的音樂智能,一定不要錯過3~5歲的音樂智能關鍵期,可以讓孩子多聽聽古今中外名曲,多參加音樂活動。
4、語言關鍵期(3~6歲):這個時候是孩子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父母要經常跟孩子說話、講故事、提問,鼓勵孩子多說,促進孩子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5、學習外語的關鍵期(3-12歲):是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如果錯過了這段時期,再開始學外語,就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即使這樣,也不一定能學好。
6、秩序關鍵期(2-6歲):2歲到6歲是教孩子知曉、做到有規矩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應逐漸引導孩子脫離以自我為中心,多與別的孩子交朋友。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訓練他們養成自律的能力,以便以後適應社會規範。
7、想像力關鍵期(2-8歲):這個時期,家長要讓幼兒多聽孩子喜歡的童話和科學幻想故事,多看圖畫,多看動畫片、科幻片,識字後多讀書。在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後,可以讓孩子看畫編故事,或續故事,或與家長輪流講故事,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
8、文化敏感期(小學1-4年級):蒙臺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3歲;而到了6-9歲,即在我國小學中低年級階段,則出現想探究事物的強烈需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而對學校的課程,感覺"吃不飽"。父母可以在他興趣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包括對於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的資源,滿足他們如饑似渴的文化需求。如果這個時候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慾望,很可能孩子這方面的渴求會轉向其他方面,比如搗亂、多動等。許多聰明孩子在課堂上有注意力分散、做小動作等等毛病,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9、黃金閱讀期(8-14歲):5歲左右,是兒童開始由看圖發展到識字,是孩子的閱讀啟蒙敏感期;5-7歲,應該進入大量識字的階段;8-10歲,應該進入自由流暢閱讀的階段。在經歷了幼兒期識字、由圖向文字的轉變、初步建立閱讀興趣的基礎,在小學中年級(3~4年級),孩子應該進入他一生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黃金閱讀期。
這是每一個人在其一生中,由於生理、心理、教育的發展,存在著一個最佳閱讀時期,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這個時期對於大多數中國孩子來說,主要在8~14歲,具體依據每個人的教育環境、個性喜好等條件的不同而不同。
根據一個人的成長規律和中國教育升學考試制度,一個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觀、價值觀、知識基礎、閱讀興趣的大量閱讀,在10~14歲(即小學四年級至初中二年級)不到五年的時間。由於教育條件和個體條件的不同,這個時間有的人長一些,有的人短一些。因為四年級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字量,可以進行文字書籍的閱讀;而到了初二下學期,各學校又為了中考普遍增加了師生的學習時間、習題數量,沒有時間閱讀,到了大學階段,又面臨著繁重的課業、英語考級、教研、就業、實習打工壓力,也沒有時間集中閱讀。
因此,在10-14歲四年多的時間裡,如果學生掌握了高效的閱讀方法,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名人傳記、科普讀物等書籍,就為他今後的人生觀的確立、專業的選擇、人生目標的確定、學習的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錯過了這一黃金閱讀期,那麼,今後中學、大學、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就會暴露出難以彌補的"先天不足",那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突擊補課,將很難奏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