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出現閱讀理解的問題,一般在四五年級階段,家長反饋的情況最多。孩子不愛看書,語文學習困難,學習習慣不佳,閱讀理解看不懂。基本上有這類問題的學生,數學也不太好。閱讀在小學整體學科中起到了串聯的作用,不光語文需要閱讀理解,數學也需要,讀不懂題目,就解不了方程式。英語同理,閱讀的方式技巧不對,英語更看不懂。很多家長也非常重視閱讀,給孩子買書、送到閱讀培優班、參加讀書分享會,想通過閱讀來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殊不知,成績沒提高,孩子更不願意學語文了。
但凡語文學習困難的孩子,在日常的學習中,都缺乏學習主動力。被家長推著走,負責的家長會揪著孩子聽寫、背誦、閱讀、寫作,沒有耐心的家長乾脆放棄學習輔導,只看學習結果,成績不好就打罵,送到補習班去。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小學生,表達能力也差,這是連鎖反應。到了四五年級,想考閱讀大量圖書來提高閱讀能力,幾乎很難。那麼語文究竟該怎麼學?到了四五年級閱讀能力差就沒救了嗎?小島老師想分享一些學習經驗,希望對廣大家長有一些啟發和借鑑。
1、 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定要在小學階段建立
小學階段強調閱讀的重要性,不是讓我們的學生去看夠多少本書。而是建立起正確的閱讀意識,也就是明白「我為什麼要閱讀」?閱讀不是讓語文考高分,也不是當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好學生,而是通過閱讀這個學習行為,我獲取了知識,了解了世界。在一二年級階段,由於識字量的限制,學生們在閱讀上,需要培養的是興趣。也就是我想看書,我會自己去選擇一本書,我喜歡看哪一類的書。明確這個興趣的培養,我們就不會擔心孩子因為看不夠書而影響到語文學習的成績。
到了三四年級,我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開始有了閱讀理解的概念。而理解不是在做題,而是去看得懂文章所表達的意思。這是基礎閱讀,通過識字量的積累,我能不用藉助拼音去看書了,遇到不認識的字,我可以通過查字典來學習。在三四年級階段,我們要建立的是閱讀習慣。也就是通過興趣的引導,要把閱讀這一個行為培養成為學習習慣,讓閱讀和吃飯睡覺一樣,成為小學生的日常。
2、 提高閱讀量沒有用,關鍵還是要看做題
在語文考試中,閱讀理解是小學生最難解的題型,這主要還是因為看得懂沒理解。語文老師常會推薦,要多看書,每天閱讀時長、每周閱讀數量達到一定額度,才是提高語文成績的關鍵。於是就會有看了100本書,還是不會做題的現象。也會有原作者都被拉出來講解,我寫的某句話不是正確答案表述的那樣有此深意。我們老師和家長把閱讀等同於做題的能力,這是錯誤的語文學習概念。
想要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靠閱讀量是沒有用的,關鍵還是要做題。比如這本《小學語文閱讀能力訓練100篇》,通過每天的閱讀練習,提高的是閱讀理解的技巧。語文學習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閱讀更不是一步登天,而是需要厚積薄發。一天一篇閱讀理解,一個月就是30篇,一個學期就能做100多篇。每周對練習的7篇閱讀理解,來一個總結和歸納,回顧文學常識,想想看,一個月的語文學習收穫會有多大?
3、 閱讀的目的是理解,讀書筆記不能少
到了小學高年級,我們要逐漸練習對閱讀的理解能力,就需要多寫讀書筆記。把語文思維建立起來,也就是這篇文章除了讀懂了講的什麼事,還需要理解作者的表達方式,寓意,重點段落的中心思想,這些都是閱讀理解常考的知識點。用讀書筆記的方式,自考閱讀理解,提高的除了閱讀能力還有文學鑑賞力。讀書筆記每周一次,可以拿給老師看。作為讀書分享,還可以在閱讀課上談談自己的想法,鍛鍊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學習就是積累的過程,閱讀理解能力差,不是靠讀了多少本書,也不是寫了幾本閱讀理解的練習冊就能達到提高成績的目標。而是保持閱讀習慣,是一個讓終身受益的學習行為。語文學習沒有捷徑,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多練多寫多刷題,才能提高成績。關於閱讀理解,大家都遇到過什麼樣的學習困難?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