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的語文考試經常因為課外閱讀理解題失分過多,通常失分過半,致使語文成績很難達到90分以上。
為此很著急,於是每學年都會購買《小學語文閱讀訓練80篇》,利用周末時間,讓孩子做題。
這種方法好不好呢?
經考試檢驗證明: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2
「造成孩子語文閱讀能力不好的原因有哪些?」
大致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教師水平有限。
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對文章閱讀的深度和廣度都要超越一般的老師。
優秀的語文老師可以給孩子營造讓人享受的課堂氛圍,但是一般的語文老師就無法深入的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同時傳遞給孩子的閱讀感受就不夠深入。
第二,孩子有閱讀障礙。
就像有的人不會唱歌,有的人不會跳舞一樣,有的人感受、理解文字的能力弱、語感差,閱讀就有一定的困難。
比如文章中常用的「一語雙關」的用法,有的孩子就是讀不出語言背後所要表達的內容。
第三,閱讀習慣不好。
閱讀習慣是在長期學習中慢慢培養出來的,比如有的孩子一看文章就必須要手裡拿著鉛筆隨時在文章中作旁批,標註自己的感受,這就是具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
但是有的孩子在讀書的時候會一目十行,只求讀得快,讀得有趣,從來不品讀文字的含義。這就是囫圇吞棗似的閱讀,屬於不好的閱讀習慣。
第四,缺乏明確目標。
有的孩子把學習當成負擔,做什麼事情都不深入,流於表面。
他們做事情,以做完為標準,而不是以做好為目標。
3
「閱讀的簡單方法推介」
閱讀不僅有規律可循,而且有方法可用,而不是全部都憑感覺來完成。
第一,把文章進行分類。
拿到一篇文章,先要判斷文章的類型:是說明文?是不連續文本?還是什麼其他類型的文章?
閱讀時,要根據不同文章的類型,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比如閱讀說明文,重點是了解作者採用了什麼樣的說明方法,講出了說明對象的什麼特點。
第二,對常考題型的歸類。
父母協助孩子做好常見考題的形式歸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只有了解了考試的形式,才可以在形式中通過對比、觀察,總結髮現同一種題型的規律,有了規律再進行訓練,就可以事半功倍。
第三,建立答題模型。
工業化生產在產量上之所以超越手工作坊,是因為它採用了相同的模型構建。
閱讀理解題的解答也是可以建立模型的。
專業教師可以幫助孩子搭建解題的模型,通過反覆的練習,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比如孩子正在學習的五年級閱讀寫作特訓班第二課【閱讀】重點詞語會理解,
講義中提煉的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的知識要點如下:
一、解題思路分兩步:
1.(①拆字組詞法 ②形容詞法 ③同反義法)
2.(聯繫上下文,結合語境)
二、答題模板:
「詞」的意思是……(字面義),這裡指……(文中義)。
4
「家長輔導孩子語文閱讀理解難見成效!」
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分享一個家庭輔導案例。
【案例】一位孩子的媽媽,她是劇作家,對語言非常敏感。每天除了創作,就是評價別人的創作。而她上五年級的兒子的語文閱讀水平卻糟糕透了,每次考試都至少丟一半的分。她每天在家裡給孩子講閱讀,但是成績始終不理想。
教師點評:這位家長站在了一個劇作家的高度,從文章中提煉的感受是凌駕於兒子之上的,不是孩子的水平所能理解的。儘管她分析得頭頭是道,但是她並沒有告訴孩子是從哪裡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藉助什麼樣的方法進行分析?分析的途徑是什麼?分析的模型是什麼?甚至分析的框架是什麼?
家庭輔導結果還原:原來,她不是在給兒子輔導閱讀,而是自己在完成閱讀。即使輔導了很多篇,但是對於兒子來說卻是一無所獲。
讀完這則案例,我感同身受。
【家庭輔導場景還原】平日裡,每逢周末,孩子做完《小學語文閱讀訓練80篇》的每一篇閱讀理解,我都會詳讀對應的文章和試題,先自己體會,然後對照參考答案,給孩子講解做錯的題目。
周而復始,我們父子倆在課外閱讀方面下得功夫也不算少,但收效甚微。
5
「為什麼家長輔導孩子語文閱讀理解難見成效?」
孩子四年級下半學期至今,我們依次給孩子針對性地選報了三家機構的閱讀寫作特訓班。
我分別抽聽了三位主講老師的一節直播課,並詳細閱讀了三位老師的講義後,算是真正找到了「家長輔導孩子語文閱讀理解難見成效」的原因。
一言以蔽之:家長很難,甚至是不大可能像專業教師那樣,可以幫助孩子「搭建解題模型」。
說白了,家長充其量只能依託自己有限的學識與精力,結合參考答案,給孩子講授閱讀題目答案。
機構的專業講師結合課程的課標要求,依託優秀的教研團隊,打磨出針對不同類型閱讀理解題型的「解題模型」,孩子通過反覆練習,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解題思維」。
6
家庭教育方法的優化,永遠行走在探究的路上。
發現問題,及時修正!
家庭教育一路向優質、高效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