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有3次「變聰明」機會,是有科學依據的,錯過影響學習

2020-12-03 花落花又落

恰如其分的讚賞是增強孩子自信心的最佳途徑。要相信任何人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要相信孩子會有進步。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和教育,就像使孩子成長的崎嶇山麓的扶梯,有了它的支持,孩子才能登上成功的頂峰。

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像一張白紙,這張白紙交出什麼樣的畫作,與父母的教育脫不開關係。

尤其是0-6歲這段時間,兒童的大腦、運動、語言、情商和社會性都在這個時間段形成。這個階段父母抓住機會,選對方法,有助於孩子發展更加完善!

在這些發展中,3歲前大腦發育達到50%,到了6歲孩子智力發育達到70%-80%。想要自家的孩子更聰明,就要抓住這重要的六年。讓大腦發育的好方法就是刺激孩子大腦發育,產生新的突觸突觸越多孩子越聰明。

孩子6歲前,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是有科學依據的,父母別錯過

一、口的敏感期(0-1歲)

孩子大約在1個月左右,就開始無意地將手塞進嘴巴裡,到了3個月的時候更明顯,經常吃小手。

很多媽媽最初都認為,孩子吃小手應該是餓了吧!但是明明剛吃完奶不久,可是孩子還是把手放嘴裡,到半歲以後,不僅僅是手,抓到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塞,真讓很多家長犯愁。

這是孩子口的敏感期,孩子不是因為「好吃」才把手塞進嘴裡,口的敏感期有這3個意義

1、鍛鍊運動肌肉群和肌肉控制,相互協調的能力。2、通過啃手的方式,給自己安慰,讓自己得到放鬆,是孩子對情感的初步處理3、認知這個世界,促進神經的發育。孩子每次用嘴嘗一嘗新東西,就會在腦子裡建立新的神經連接,建立的越多孩子越聰明。

父母要抓住口的敏感期,做到這幾點,寶寶更聰明。

1、堅持母乳餵養。2、滿足孩子吸吮物品的需求,不要阻止,孩子吸吮自己手指的時候,不要隨時將孩子的手拿出來。這個基礎做得好有利於孩子語言的發展3、孩子用嘴去啃東西的時候,給孩子探索的自由。多準備一些不同質地材質的乾淨物品,讓孩子去咬,去啃。

二、空間敏感期(7個月-2歲)

孩子7個月到2歲這段時間,會發現孩子突然出現很多「毛病」,扔東西就高興、喜歡滿地爬、喜歡翻東西、喜歡把擺好的積木一把推倒還衝你笑!躲進狹小的空間,鑽進床底下。明明站得顫顫悠悠,還要爬樓梯、爬欄杆,讓家長很是不省心。到了2歲從高處往下蹦,不在平地走,真是愁壞了不少媽媽們。

這並不是什麼毛病,是孩子空間敏感期與手的敏感期與腿的敏感期同時出現。

孩子用手翻東西、推倒積木、扔東西,是手的敏感期伴隨著空間的敏感期。

孩子意識到了空間,世界從二維世界升級到三維世界,這樣的發現太讓孩子驚奇!

伴隨著孩子腿的敏感期到來,能夠探索的地方更多,爬去,走去或者跑去更遠的地方,讓孩子運用身體把握了空間。探索的範圍越大,得到外部的刺激越多,大腦發育也好。

父母要意識到這是孩子特定時期的表現,不要覺得麻煩,要做到這幾點!

1、更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扔,還能讓孩子懂得因果關係。

2、家裡把硬物儘量包裹好,給孩子提供一個夠大、夠安全的爬行空間。

3、與孩子一起玩空間探索類的遊戲,比如躲貓貓、比如鑽山洞、比如在室內搭帳篷、與孩子一起搭積木。

4、當孩子2歲以後,多帶孩子去戶外,讓孩子用腳去踩草地,踩石頭,踩沙子,建立不同的神經連接。

三、閱讀敏感期(4.5-5.5歲)

日本茂木健一郎腦科學家研究表明:閱讀可以改變大腦結構。

讀書越多的人也越聰明,閱讀可以鍛鍊左右腦的協同協作,同時能夠改變大腦靜息狀態,讀書的時候,會有代入感,深處其中的感覺。

對大腦的生物性有持久影響,有閱讀習慣的人記憶力也更好!想要自己家的孩子變聰明,就要抓住孩子的閱讀敏感期,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孩子到了4歲半到5歲半之間,會表現出對於書籍的興趣,比如會把書、雜誌、宣傳畫翻來翻去,喜歡看色彩豐富的畫面,還經常假模假式地指著書上的字,瞎說一通。

如果父母發現就要抓住這個敏感期,一旦閱讀習慣形成,孩子會更主動地探索學習。建議父母做到這幾點。

1、每天定一個親子閱讀時間。2、準備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3、給孩子自己選擇喜歡書籍的權利4、要有耐心5、父親陪孩子讀書更有效,調查表明70%的孩子喜歡爸爸給他們講故事。

用繪本去引導行為。

如果孩子已經到了2歲的叛逆期,此時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前期的習慣沒培養起來!此時父母怎麼說都抗拒!就要善於使用繪本去引導孩子自己思考!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省去了無用的說教!

其實在孩子出生後就可以給孩子講繪本,1歲後讓孩子看繪本更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有效避免叛逆期出現一些不良行為。針對犯錯這件事,可以挑選引導寶寶知錯就改的繪本,家長會發現繪本的力量會比說教管用多了!

孩子人生中的每一堂課其實都是父母教的,父母應該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一定要對自己嚴格要求,給孩子起到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

2-6歲是培養孩子優秀人格、優秀品德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重要時期,對於這個時期,無論家長有多忙,都不可缺席對孩子的陪伴和教導。教育是一門大學問,用繪本做引導,父母雙方雙管齊下,往往會達到省時省力的效果。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繪本通過貼近孩子生活的小故事,讓孩子更容易理解、接受故事中的道理,孩子還能從中獲得一些小常識,分別從「培養自制力」、「勇敢嘗試」、「樹立自信心」等方面,讓孩子學會積極樂觀地看待問題。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孩子優秀的品質,好的性格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作為父母,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陪伴孩子成長,帶孩子遨遊於浩瀚的書的海洋,從閱讀中吸收自己獨有的性格。

相關焦點

  • 哈佛研究發現:孩子一生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但並不是「高中」
    哈佛大學曾對幼兒身心發展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的孩子,一生中都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若是家長能夠抓住這幾次機會好好培養孩子
  • 哈佛大學研究:孩子一生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但並非在「初中」
    孩子聰不聰明、是不是學習那塊料,早早就註定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智商的測定包含了記憶力、注意力、邏輯推理、言語理解、圖形理解、空間理解等等。 而這些測定的因素,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而提高的。比如記憶力的載體是海馬體,只要海馬體的神經元細胞長得更多,記憶力越好,而神經元生長連結是可以通過外界刺激、訓練增強的!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孩子在成長中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家長要抓住
    在育兒方面,哈佛大學曾經就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過研究,結果發現多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共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如果家長能夠抓住孩子這3個變聰明的機會著重培養,那麼孩子在長大成人後,絕對也差不了。然而提到孩子變聰明的時間段,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會認為是孩子上高中的時期,然而這個時期對於孩子來講,早已經晚了,這個時期的孩子大腦基本上已經發育完善,如果這個時候再對孩子進行格只能夠能力的培養,只會變得更加困難、吃力,那麼孩子變聰明的3次機會,都處於哪個時間段呢?
  • 哈佛大學研究:孩子一生有3次大腦發育高峰期,提升智商別錯過
    寶寶生下來後,他們一生有3個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分別是6個月-3歲,3歲-6歲,7歲-10歲。就是說,在孩子10歲前,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大腦受到更多外界的"刺激",寶寶頭腦高速運轉,思維能力更強,也就會變變得更加聰明。6個月-3歲:寶寶第一個大腦發育高峰期新生兒的大腦重量大約300克左右,是成人腦重量的四分之一。
  • 哈佛心理學教授:孩子一生中有2次提升智力的機會,並不是初中
    在教育孩子上,多數家長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都想要用獨家秘訣培育出聰明的孩子,期望孩子能夠「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有的家長卻不抱多大的心思,知道孩子智力高低和遺傳有關,於是採取「放養式」帶娃。無論你是哪種派別的父母,在開發孩子智力上,都不要有過大的期望值以及灰心。
  • 哈佛研究發現:孩子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錯過了很可惜
    無論是在哪個時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又優秀,從而在有了寶寶的那一刻,各種胎教、早教、興趣班,只要是有利於孩子智力發展的事情,父母都會給孩子安排上,生怕自家寶貝會輸在起跑線上。但實際上,孩子的大腦發育也是有時期的,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用硬灌的方式讓孩子學習,那麼基本上是達不到父母想要的效果,反而還會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感。
  • 李玫瑾教授:孩子一生中大腦發育有3次高峰期,家長務必抓住一次
    李玫瑾:孩子大腦發育有三次高峰期,家長務必要抓住一次大家對於李玫瑾教授應該是十分熟悉的,她在育兒方面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李玫瑾教授在談到寶寶的大腦發育「高峰期」的話題中,肯定了後天培養對於寶寶智力提升的重要性。而且重點提到:大腦發育一生中只有三次高峰期,一旦錯過就無法彌補,所以父母務必要幫寶寶抓住一次。
  • 哈佛研究:娃大腦發育「高峰期」一生僅有3次,父母別傻傻不知道
    說到這很定有父母會搖頭嘆息:「孩子聰明靠遺傳,基因不好沒辦法」,其實不然,遺傳雖然是影響孩子智商高低的因素之一,卻並非是主要因素,通過後天的培養來提升寶寶的智力才是最重要的,很多天才都是因為後天缺乏培養最終泯然眾人,怎樣才能讓寶寶大腦發育得更好,更聰明呢?
  • 讓孩子變聰明的18個方法,很多孩子從中受益,家長趕緊收藏起來
    在本專欄的上一篇文章中,我跟大家分享了哈佛大學的研究成果,哈佛大學行為學家理察教授經過深入的研究發現,孩子一生中變聰明的時機很短暫:最重要的是3歲前,其次是3-6歲,最後是6-10歲。今天這篇文章,我會從更細化的角度去分享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
  •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一生有3次發腦發育高峰期,父母要抓住
    寶寶大腦發育的第一個高峰期:6個月~3歲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一樣:寶寶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這也被稱之為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如果父母們想要好好利用這3個階段,那麼就要對孩子的大腦進行有規律的訓練,作為父母的我們務必要幫寶寶抓住一次!
  • 錯過0-6歲成長關鍵期,真會影響孩子一生發展嗎?
    最新的大腦研究已經發現大腦會因外在環境的需求而改變內在神經的機制,也就是說大腦終其一生不斷的在做調適與類化(assimilation and accommodation),大腦具有可塑性,這使得終身學習成為可能。我們的大腦有一個「用進廢退」原則,科學家發現當孩子有新的經驗,他們腦中的神經元會製造新的連結,這些連結會形成路徑。
  • 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有什麼科學依據嗎?俗話有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也有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還有說「三歲定八十」的。這裡的數字也只是一個概述,說的是孩子的性格在三歲就基本定型了,決定了人這輩子的為人處世的風格。3至6歲的幼兒已經對自我形成一定的認知,如自己是否聰明或遲鈍、長得好看還是不如別人帥氣或漂亮。如果經常受到家人或親友表揚和讚賞就會產生自信和自我滿意度。
  • 人的一生有三次保存幹細胞的機會,你想抓住嗎?
    人類在經歷了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次醫療技術革命後,終於在本世紀迎來了第三次革命——幹細胞治療。1999年以來,幹細胞領域研究成果先後11次入選《科學》雜誌全球十大科技突破,成為當今生命科學的前沿和熱點,細胞研究亦頻繁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青睞。正值第三次醫療技術革命蓬勃發展之際,您是否擁有參與這次革命的入場券——一份優質的「種子細胞」儲備。
  • 3-6歲是大腦開發的「關鍵期」,掌握這3個重點,孩子未來更聰明
    每次說到孩子智力問題,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聰明的腦瓜呢?有的家長認為自己聰明,生下來也會很聰明,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孩子的智商除了父母遺傳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進行後天的開發。我們就單從智力開發來看,很多家長對此都很在乎,畢竟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而3-6歲是孩子大腦開發的關鍵期,家長們如果能抓住這次機會,孩子未來會變得更聰明。為什麼3-6歲是大腦開發的「關鍵期」?
  • 李玫瑾: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務必幫寶寶抓住一次
    小柳有幸通過朋友與李玫瑾教授對育兒方面的見解進行了交流,並談到了科學育兒中的腦發育「高峰期」這一話題。李玫瑾教授肯定了後天培養才是提升寶寶智力的重要因素,天才少年畢竟佔極少數,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一旦錯過會很遺憾父母別大意,務必幫寶寶抓住一次!
  • 「母親對孩子智商的影響是父親的三倍」,這句話有科學依據嗎?
    而且這個現象是沒有定量的,也就是說,1000個智商高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比1000個智商低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孩子智商高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但到底大多少呢?似乎沒有定量。現實生活中,「聰明的父母生出不聰明的孩子」「不聰明的父母生出聰明的孩子」「孩子比父母聰明或是比父母不聰明」這些現象比比皆是。
  • 腦發育好的孩子,嬰兒期會有這些「有趣」表現,佔得越多越聰明
    為人父母,最大願望就是能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這不僅是他們一生的希望,更是父母為之驕傲的資本。可是,小寶寶每天只知道吃、睡、玩,想要了解孩子是否聰明貌似有些難度,咱又不能像大仙一樣掐指一算,這樣太不靠譜了。其實,聰明的孩子從日常表現就能看出一二,尤其嬰兒期有些寶寶總會無意間展現出自己的特長,這些有趣表現佔得越多寶寶就越聰明。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若有這3個特徵,說明腦袋瓜很機靈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夠擁有一個聰明的腦袋瓜,聰明孩子學東西比較快,以後才能夠贏在起跑線。為了讓孩子擁有聰明的腦袋瓜,孩子還在娘胎裡的時候,父母就開始努力。很多女性在懷孕期間,會吃一些有利於胎兒大腦發育的食物,等到孩子出生之後,父母又開始各種食療、訓練,希望能夠助力寶寶智力發育。
  • 哈佛研究:一生有3次,提高智力的「黃金時間」,不是在「初中」
    哈佛的兒童學教育學家理察就表示,人的一生當中,有三次提高智力的「黃金時期」,但是這個時間不是在「初中」。這個育兒學家,在對寶貝的身心以及大腦,做過一次非常詳細的研究調查。他表示,寶貝們在一生當中,有三個時間段,提高智力的效果顯著,家長們一定要幫寶貝們抓住機會,讓寶貝變得更加聰明。說到讓寶貝變得聰明,不少家長都認為是寶貝的初中階段,因為寶貝在這個階段,才會真正地進入學習的階段。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
    在這當中有一些家長為了輕鬆一些,就會控制孩子愛玩的心把孩子管得老老實實的,但是家長這樣做法其實是不正確的,如果強行讓孩子乖一點,不光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還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智商。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如果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比較聰明」。這一觀點說完家長們都很不理解,李玫瑾教授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