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嗎?俗話有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也有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還有說「三歲定八十」的。這裡的數字也只是一個概述,說的是孩子的性格在三歲就基本定型了,決定了人這輩子的為人處世的風格。3至6歲的幼兒已經對自我形成一定的認知,如自己是否聰明或遲鈍、長得好看還是不如別人帥氣或漂亮。如果經常受到家人或親友表揚和讚賞就會產生自信和自我滿意度。反之,長時間遭到成人的忽視,甚至是拋棄,就會產生自卑和孤獨感。這些個性特徵初步形成,其中的一部分將伴隨或影響他們的一生。同時,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綜合能力也已經基本確定,還養成一套只屬於他們的行為習慣。
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從一出生的時候,他的腦重量在370克到480克左右,到了三歲左右的時候,腦重能夠達到1280左右。這樣相當於成人腦重量的75%,所以,零到三歲期間是大腦發展的一個黃金階段,他會像海綿一樣可以吸收所有的可供孩子學習的東西,各種感官都會打開了去學習和體驗,這個世界裡所有的一切。同時三歲孩子的性格和行為模式、態度等等,形成了一個關鍵階段。也就是說,他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當中,他在什麼樣的溝通模式和代養人的帶領下,他會形成他獨特的人格的狀態。那麼孩子在零到三,三到六歲早期的親子互動的過程中,這些比如說性格呀,態度行為呀,已經基本上奠定了很大很大的一部分基礎。有了這些基礎以後,再加上她上了幼兒園呀,上了小學呀,上了初中,高中以後呢,通過全社會的學習,通過一些學校的學習,在才能夠形成自己一個獨立的人格。所以三歲非常非常重要,而且現在呢,很多人都開始對三歲前的孩子的大腦進行開發。你比如說語言能力的培養,比如說思維能力的培養等等。
天底下,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特別是人心的東西變化更大。「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是一句老話,講的是人的本性在三歲時的時候就會體現出來,到七歲時,基本定型下來。但人在七歲以後的歲月,有外界因素的影響也有所影響和改變的,雖然如此但本質還是在的。從當下社會來看,更加不靠譜。小孩成長的過程中,有幾個重要階段,如果沒有看好,那就會變壞,變了您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13歲這個時候,真的完全會變了一個人,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的文章,叫做《給13歲叛逆期女兒的一封信》,大家可以從通過文章看到,這個小女孩自小在父母的教育下,應該說是十分優秀的,但是遭遇了叛逆期就有了天壤之別了,如果不是有一個耐心和優秀的父親,這個女兒可能就完全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因此老祖宗說的三歲看大,六歲看老,的確很「科學」,一方面是先天因素的了解,一方面是環境與教育的重視。祝願每一位寶寶能夠得到很好的親子教育和高質量的陪伴,成就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心理學研究表現人際關係中最被看重的品質就是真誠一個真誠的人最容易得到別人的好感友誼和認可一個真誠的人立足於社會。在孩子三歲以前,不是培養一個聰明孩子,而是培養一個社會能力發展良好的快樂孩子。三歲左右的孩子進入性別敏感期,這一時期孩子會和同性父母競爭異性父母的關注。比如男孩黏媽媽,女孩黏爸爸。這也標誌著孩子從和媽媽的二元關係裡進入到了爸爸、媽媽、我的三元關係裡,這也是每個人最初的人際交往模型。這一時期同性父母需要引導孩子模仿自己,從競爭轉為模仿,讓孩子學會如何同媽媽之外的第三者建立良好的關係(也就是日後孩子會發展出來的同伴關係、社會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