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書蟲媽媽
每天傍晚六點,隔壁家小女孩練琴聲準時響起,從開始簡單的音符到整首曲,小女孩彈得越來越好了。女兒每晚聽著小姐姐的練琴聲,很羨慕地說:「媽媽,我也要學習音器,音樂太美妙動聽了!」
我笑著對女兒說:「媽媽小時候,特別想學古箏,但條件不允許,一直沒有機會學習。不如媽媽給你報古箏興趣班,我們一起學習,好嗎?」女兒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們一起學習,比賽看看誰學得快,學得好!」看到女兒這麼有興趣,我當天就給她報了古箏興趣班,陪她一起學習。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一切知識的老師!著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說過: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學習音錯覺,讓他們在音樂的天地裡翱翔。孩子能夠對音樂產生興趣,這不僅有助於開發他的想像力,還有可能激發他的音樂細胞。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呢?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呢?我分享幾個效果不錯的小方法,這是我平時對兩個孩子培養的小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參考作用。
01.動靜結合的方式
在寶寶還小的時候,都是天真可愛、活潑好動,自控能力比較差。因此,爸爸媽媽要運用動靜交替,情景交融等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孩子在動、靜、聽、看、辨、唱的音樂世界中,仔細感受和體驗。
02.選擇不同的音樂素材
在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選擇一些孩子感興趣的素材。這樣才能被孩子樂音接收和接納。例如:我家兒子對架子鼓有興趣,我就給他選擇這個作為啟蒙;而女兒喜歡古箏,我就給她選擇學習古箏。孩子對有興趣的東西,學習起來也更加認真,開心了。
03.父母要準備教學語
啥是教學語?爸媽要在培養孩子音樂興趣的時候,加上一些點綴性的音樂語言。這不僅可以突出音樂活動的特點,還可以激發起孩子的興趣,從而間接地傳授知識。那麼,教學語有哪些呢?比如以下幾個:
節奏語:父母可以用拍擊身體動作來表示。在日常生活,可以讓孩子感受音樂速度、力度等,從而培養孩子的節奏感。
手勢語:父母可以用手勢代替語言。手勢語不僅可以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還可以通過手勢更直接地向孩子傳遞信息,以及表達出內心的情感。
體態語:父母通過用動作來向孩子傳遞感情,並引起孩子的注意。體態主要表現在眼睛、臉部、四肢,它可以以一種無聲的語言向孩子表露和傳遞內心的情感。而且,爸爸媽媽充滿笑容的臉還可以讓孩子覺得有親切感,從而更加有精神。
04.讓孩子來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調動起孩子主動求知的積極性,並給予他們一些空間,讓孩子自己來表。只有孩子自己願意表現,他才能夠更快地融入到音樂中。
我平時是這樣做的,在飯後或者假期,在客廳搭建一個小舞臺,讓孩子在舞臺上盡情地表現自己。不管是唱歌、舞蹈、還是演奏樂曲,讓他們在自編、自創中探索,產生一種動力和自信感,從而有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在孩子擁有一定的音樂興趣後,我經常給孩子放各種類型的音樂,讓孩子們欣賞。
小書蟲媽媽寄語: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習音樂,並不是說一定要將孩子培養成音樂家。而是通過音樂的藝術形象激發孩子們對美感的定義,讓他們喜愛音樂,融入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