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以及父母教育觀念的轉變,許多父母都想讓孩子培養一種興趣愛好,而在許多興趣愛好之中 ,樂器類受到了許多家長和孩子的追捧。
我的朋友敏敏最近打算培養孩子音樂方面的天賦,她說:「在我們那個年代,大家都特別迷戀周杰倫,也都非常喜歡音樂,但是因為經濟等一些原因,讓我沒有學習到關於音樂的知識,但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在錯過這個機會,」
是啊,我相信這也是許多家長的心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技之長,從這些特長上面也可以獲得自信心,但是許多五音不全的父母也有些擔心。
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沒有音樂方面的天賦,也不知道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音樂學習,又該如何進行啟蒙呢?家長們也不比焦急和不知所措,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下家長讓孩子進行音樂學習時候的一些誤區.
一,音樂啟蒙的五大誤區
誤區1,父母五音不全,就不讓孩子進行音樂方面的學習。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五音不全,根本無法勝任孩子音樂方面的指導,所有一不做二不休,乾脆不讓孩子學習音樂,其實如果父母懂得音樂,自然是最好的。
如果父母不懂樂律,也可以試著,輕輕哼唱一些旋律感較強的童謠,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又或是最經典的兩隻老虎等等,這些都可以培養孩子對樂律的敏感度。
如果有的父母實在是張不開嘴,那麼也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放音樂,父母可以利用手機或是電視,讓孩子多聽聽音樂,這也是培養孩子音樂天賦的非常好的方式,
可以利用身邊的零碎時間,例如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或是吃飯的時間放一些音樂,家長也可以和孩子討論所放的音樂 ,營造音樂環境。
誤區2,不專業學音樂,就別學音樂。
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有著的思想,太過於利益化的看待孩子學習音樂,有些父母讓孩子學習音樂單純的只為了讓孩子參加藝考,考取好的大學,其實音樂教育的本質是教育,也可以說音樂只是一種形式。
學習音樂也很有可能成為孩子以後遇到困難,或是星期不好的時候,一種舒緩方式,幫助孩子平復心情,學習音樂還可以鍛鍊孩子的感知力 ,因為音樂可以刺激到孩子的許多感官,例如學習鋼琴的孩子觸覺就十分靈敏,聽音樂的孩子,聽覺也會十分的靈敏,有的孩子會隨著音樂舞動,這也非常好的鍛鍊了孩子的運動覺。
誤區3,學樂器才是學音樂
有些家長固執的認為,孩子只有學習吉他,鋼琴,架子鼓,這才算是學音樂,但是如果孩子跳舞,或是玩一些音樂方面的遊戲 那麼孩子就不能算是在學習音樂。
事實而已,孩子音樂的學習,就像是孩子學習要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樣,是一個緩慢卻系統的學習 家長不可一概而論,讓孩子 一蹴而就,要先培養孩子對於音樂的興趣。
如果直接讓孩子學習小提琴等樂器,孩子很可能出現牴觸心理,音樂的學習也是緩慢的, 要先讓孩子對音樂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人的老師,只有當孩子有了興趣,孩子才能更好的堅持下去。
誤區四,學習音樂一定要趁早
很多父母讓孩子從小就上各式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也是大肆宣傳著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也讓很多家長更加焦慮,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把孩子送進了輔導機構學習。
有的家長甚至把三歲的孩子送進四歲孩子的音樂課堂,這樣真的好嗎,孩子的認知水平沒有到達四歲孩子的水平,理解課堂上的內容是十分吃力的,學樂器並不是越早越好,要考慮到孩子的認知能力,男生甚至要更晚一些學樂器效果才更好。
家長要讓孩子在一年級或者更晚一些的時候開始學習樂器,這時候的孩子對五線譜中點線的概念才會更清楚,更有利於孩子學習,如果孩子在很小時候接觸到自己不懂的知識,很可能會打擊孩子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拔苗助長。
但是音樂的啟蒙教育可以很早變進行,讓孩子很小的時候聽聽音樂,唱唱歌都是很不錯的,但是如果系統化的學習還是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再進行。
誤區5 ,孩子沒有學習音樂的天賦,就不鼓勵孩子學習
很多家長讓孩子學習音樂之前都會擔憂孩子沒有音樂天賦,如果沒有天賦還去學習那不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嗎?但我們怎樣才能判斷出孩子是否有天賦呢 。
天賦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無法具體的去測量,如果孩子之前沒有接觸過音樂,光看孩子每星期到音樂老師前報到一小時。在這種情況下來論定孩子是否有天分,是不是對於孩子來說特別不公平呢?
之前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僅僅在兩歲的時候,就能唱出《穆桂英掛帥》、《花木蘭》等戲曲,網友們都表示深深的折服,難道這就是音樂天賦過人的孩子嗎?
但是隨著媒體的深入報導才知道,原來小女孩的姥姥是個戲迷,而這個小女孩也經常跟著姥姥一起去公園裡聽戲,就是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小女孩,也造就了她如今的成就,所以說音樂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與其糾結於孩子是否具有音樂天賦,不如先營造出音樂的氛圍,讓孩子心中埋下一顆音樂的種子,並且在學習音樂中,天賦固然重要。
但是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曾說,人們只誇讚我的音樂天賦,卻沒有看到我每天練琴8個小時的汗水。家長不要去糾結孩子到底有沒有天賦,最重要的則是讓孩子在學習音樂中感覺到快樂。
二,家長要如何做好音樂的啟蒙教育呢?
在大家看完上文後,我們可以對孩子的音樂學習有了一定的正確認知,但是有這些認知還不夠,要怎樣做好孩子音樂的啟蒙教育呢才是更為重要的,其實孩子的每個發展階段都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做好啟蒙教育。
1、三歲前,從背景音樂入門
第一個階段是嬰幼兒的音樂體驗。從小寶寶出生的那一刻甚至更早的時候,他其實就已經捕捉並逐漸適應了周圍環境中的聲音,潛意識地去創造和探索聲音的韻律和聲調模式。
家長可以定個時間為孩子準時播放音樂,或是給孩子唱歌,孩子在音樂的薰陶下長大,可以採用特定的一些歌作為孩子的背景音樂,例如孩子吃飯的,睡覺前的,換尿布時候,把音樂當做背景一樣出現在生活中,這樣可以
吸引孩子的注意,家長還要與孩子進行簡單的音律互動,例如讓孩子跟隨著音樂輕輕晃動,或是用手輕輕拍打孩子這都是很好的培養方式。
2、3~4歲,讓自由演奏起來
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可以隨著音樂自己做出反應,例如晃動手腳,或是跟著節拍踏步,跟隨音樂的時候孩子也會十分興奮。
家長這時候要鼓勵孩子跟隨節奏方盛歌唱,也不要去特意限制孩子喜歡音樂的種類,有些家長不良歌曲會誘導孩子,只允許孩子唱兒歌,家長可以給他接觸更多元的音樂形式,就算孩子唱跑調也沒關係的,這只是孩子音樂的啟蒙教育,沒必要上綱上線。
孩子在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樂器,三歲的孩子喜歡用力敲打製造響聲,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敲一下架子鼓,讓孩子進行簡單敲擊,體驗感覺,潛移默化的改變孩子,讓孩子在敲打中獲取快樂。
3、4~5歲,理解音樂,回應音樂
第四個階段是4歲幼兒的音樂體驗。經過我們的細心呵護培養,這個時候孩子會對各種各樣的音樂感興趣了。家長要增加孩子的音樂體驗,就需要納入更多的綜合元素。
什麼是綜合元素呢,首先,我們需要為孩子設計出簡單有趣的音樂活動,我們可以嘗試著把孩子的日常編排成簡單的音樂劇或者故事。比如,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地往前走,或者假裝自己是一粒種子在音樂中慢慢長成大樹等等。
然後,我們還需要幫助孩子理解音樂,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肢體動作回應不同的節拍,也可以鼓勵孩子說出對於一首歌或是一段旋律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讓孩子回答道,架子鼓的聲音好像大海撞擊岸邊的聲音一樣。我們也可以準備好紙和筆,讓可以讓孩子把聽到的旋律畫下來,孩子可能畫出各種不同的線條,有可能畫出簡單的形狀。讓孩子把自己畫的內容分享出來,講講他這樣的畫的用意,也會讓他們覺得非常滿足。這個年紀的孩子,我們就可以鼓勵孩子用樂器來演奏簡單的旋律。
在家長的細心呵護下,孩子可能不會成為一代音樂大師,但是孩子最少有了一技之長,孩子在音樂中也可以陶冶情操,滋潤孩子的心靈,排出孩子的鬱悶,若有音律藏心中,歲月從不敗美人。音樂也可以啟發孩子的心智,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助推器,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