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馮·拿騷變奏曲,莫扎特10歲時的創作
識別音樂天才,並不需要有太多專業知識。
具有音樂天賦的孩子,行為表現往往非常典型,看完下面這兩段視頻,你就能對音樂心理學中音樂天賦這個概念有一個生動形象的認知。
視頻片段一:幼年莫扎特蒙眼彈鋼琴
第一段視頻出自影片《莫扎特傳》,表現的是莫扎特開掛般的音樂天賦。
莫扎特的音樂天賦有多牛,朋友們可以戳這個連結了解
這裡我們概括總結一下童年莫扎特所展現出的音樂天才的相應特徵:
1、能夠記住並且重複旋律。
2、能夠對音樂的節奏,以及節奏的微弱變化做出響應。
3、能夠辨別旋律、節奏與音高的細微差別。
4、能夠在複雜的聲音環境中區分特定的音樂模式、樂器音色等。
5、學得快且不費力。
我們通常將這些總結為音樂天賦中「音樂感知及識別力(Musical Awareness and Discrimination)」這個維度。
視頻片段二:少年古爾德欣賞音樂
再來看第二段視頻,這段視頻的出處就比較冷門了,它出自加拿大傳記影片《古爾德的32個短片》,講述的是鋼琴家格倫·古爾德(Glenn Gould, 1932-1982)傳奇的一生。
這個片段中展現的,是這位天才鋼琴家少年時在收音機中欣賞音樂的場景。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收音機中傳出的伴隨著靜電噪音的音樂,帶給這個孩子多麼深刻的情緒影響。
這個片段揭示了兩個道理,第一個道理是,音樂的感受與音樂播放的設備關係不大,對音樂敏感的人不需要砸錢上發燒設備,一樣能很好的感受音樂;第二個道理就與我們今天的主題有關了,具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往往表現出以下特徵:
6、能夠感知到音樂演奏中音色、音量變化等帶來的情緒感受。
7、能夠並喜歡用音樂,如歌唱或是樂器演奏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
8、對音樂有熱情並願意為之投入。
我們將這些總結為音樂天賦中對音樂的「創造性解釋(Creative Interpretation)」維度。
以上,就是在各項關於音樂天賦識別研究中,學者們基本一致認同的音樂天才的表現。
說起來,在音樂心理學的研究中,識別音樂天賦,還真不是一個冷門的領域。除去剛才提到的8點之外,有關音樂天賦表現的討論,還會圍繞對於音樂的專注投入、對於音樂學習的內驅力、是否能有建設性的評價自己或他人的音樂作品等方面展開。總之,在技術層面,判斷音樂天賦並不是什麼難事,也有不少專業量表和工具可供使用。
這裡我想展開討論的,是我們討論音樂天賦時經常會忽視的一些問題。
首先,是我們應該如何定義音樂天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將音樂天賦這個概念與在音樂方面的績效結果等同,如「XXX鋼琴彈得特別好,所以是一個極有音樂天賦的孩子」等類似的描述。
不可否認,音樂成績優異的人群中,不乏具備音樂天賦的人,但這兩者絕不是等價的。
影響音樂成績的各種因素中,音樂天賦只能說是一個方面。孩子的性格、智力特徵、社會影響等,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甚至許多情況下,天賦以外的影響因素要大於天賦本身,相信不少學音樂的朋友們一定對這句話深有感觸。
不少樂器學的好的人,可能僅僅是喜歡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甚至乾脆是在家人的逼迫下學習音樂,又恰好足夠聰明,因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嚴謹的天資(aptitude)研究中,我們是要去除這些幹擾因素的。
舉個例子,《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
《海上鋼琴師》劇照
1900是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音樂教育的,也沒人教過他怎樣彈奏鋼琴。鋼琴彈得好,僅僅是因為這碰巧是他演奏的第一件樂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