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五大感官中先發達的是聽覺。寶寶在媽媽肚子裡開始,就能聽到爸爸媽媽的說話聲、播放的音樂等外界的各種聲音。寶寶不僅對媽媽的聲音會做出反應,播放一些興奮的歌曲時,他們還會踢踢小腳或扭動身體,這便是源於聽覺發達的表現。
音樂對寶寶的大腦開發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它對感性的右腦和理性的左腦同時產生影響。例如舒緩的古典樂能夠刺激右腦,而附有歌詞的歌曲可以刺激到左腦,因此,在0-6歲早期音樂啟蒙教育期間,給寶寶聽的音樂應該儘量的符合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原則。
性格
眾所周知,音樂對人的情感有渲染作用,對寶寶的性格發展同樣產生影響。給性格比較蠻橫或散漫的孩子聽安靜的古典音樂,會讓他們變得沉靜,並對提高注意力有所幫助。其中的秘訣就在於,聽古典音樂可以引導大腦出現讓人可以集中注意的阿爾法腦波,這種腦波是人的身體處於放鬆狀態才能產生的大腦意識狀態。同時,音樂本身也是一種全世界共通的社交工具,擁有一定音樂表現力的寶寶,勇於表達、自信心更高、性格更開朗的寶寶,社交能力當然也更優秀。
語言
生活中,很多幼兒英語教師常常給孩子們聽英文兒歌,這正是因為語言以音樂的形式能讓孩子更快速的接受和吸收。音律也是語言的一種表現,對於經常接觸音樂的寶寶,他們的大腦結構中會自然而然產生學習語言的(神經)機制聯結。並且,節奏感知作為一種很重要的認知技能,它幫助寶寶斷句、理解語義以及分辨不同的語音。
數字/邏輯
大腦掌控音樂的區域和掌管數字邏輯的區域是相同的。多樣化的音樂的刺激能活躍相應大腦的區域,寶寶日後更容易掌握數學。另外,音樂本身是一種音符、調性、節奏、曲式等元素的複雜排列組合,具有高度的邏輯性。寶寶在接觸音樂的同時,大腦自動運用思維來理解這些結構。如古典時期的音樂旋律悅耳動聽、容易記憶,節奏模式也很豐富,長期欣賞和滲透古典音樂作品的寶寶可以提高思維邏輯與智力。
想像力
音樂本身是抽象的,然而正是這種模糊性給寶寶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我們通常可以發現,經常接觸音樂的寶寶在4-5歲之後,常常自己給熟悉的旋律配詞歌唱,或者乾脆隨心自由的哼唱一小段自創音樂。我們常說每一次音樂表演都是全新的「二度創作」,孩子對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更是如此,是音樂讓孩子的想像和創新變成一種能力、一種習慣。
對於0-6歲嬰幼兒音樂教育,大多數父母們經常犯的兩大誤區:
1、給孩子聽聽兒歌就是音樂教育。
很多家長通過網站或者手機直接搜索下載兒歌,針對不同階段、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孩子應該選擇怎樣的音樂,大多數父母還沒有一種要去探索孩子特點和音樂需要的意識。而更多的父母由於工作太忙,隨便下幾首兒歌給孩子聽便覺得這就是音樂教育了,然而,被動地聽音樂並不能讓孩子更聰明。
2、過度關注某一技能的資格證書和獎盃。
一般孩子4-5歲時,父母會開始考慮是否要讓孩子學習某一樂器,但往往很多父母只是隨波逐流。如今以考級為學習目標、老師的績效和學生考級通過率掛鈎的音樂培訓機構不在少數,學習目標導致學習內容千篇一律、音樂教育變成工廠流水線一樣,對孩子的創新思維、個性化培養來說無疑是一種致命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