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更聰明,至少讓他學兩年音樂,培養的關鍵期在七歲以前

2020-12-04 我做爸媽的保健醫

「我家孩子從小就喜歡音樂,總要學音樂,但也不是念音樂專業,學那有啥用,還浪費錢和時間,到時候升學都有影響,心都收不回來。」

總是有媽媽這樣意味深長地這樣說。

遇到這種情況,有時候我不想給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畢竟每個人都有權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我會給她講一個自己喜歡的故事。

在重慶的一個偏遠山村,有一個青年大學畢業了,被分配到了邊遠的山村,那裡環境非常艱苦,孩子的母親異常憂慮。「孩子,到了那裡,你是要吃苦的啊!」這位孩子母親語重心長又心疼地說。「媽,您放心,我年輕,而且我還有一把小提琴。」雖然這樣說不能緩解母親的擔憂和牽掛,但至少給母親一絲寬慰。

這個孩子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讓世人都值得感激和敬仰,解決十幾億人溫飽的科學家——袁隆平。

玩音樂是孩子天生的趣事

袁隆平自小酷愛音樂,尤其喜歡小提琴,他認為「小提琴的聲音最能觸及靈魂深處。」

因為有音樂的陪伴,袁老在困難中不會畏懼,即使環境再艱苦,有小提琴陪伴的日子,所有的苦累,思念,孤獨都會隨著悠揚的琴聲飄散而去,跳動的音符讓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和活力。音樂與科研在袁老的生命裡已經融為一體。

袁老的母親一直支持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喜歡,支持他學音樂,她懂音樂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我們不得不說,袁老是幸運的。

01

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來說,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最終都是要以學習為重,學音樂只是暫時的事。比如很多家長會讓女孩子學古箏,因為上小學以前,孩子考完十級,學習音樂也就算告一段落了,這樣就能避免學音樂會浪費很多時間,影響到升學考試。

其實,只要時間安排合理,音樂不僅不會對其他學科造成阻礙,還會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研究發現,音樂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還能提高記憶力,另外對數學能力也起到促進作用。 有相關研究發現課外學習的時間超過2年的孩子數學成績高於沒有學習音樂的。

古今中外很多的大學問家,都非常擅長音樂。 愛因斯坦就說「我的很多科學成就都來源於音樂的啟迪」「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孩子學好音樂,重點在七歲以前。

音樂天分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在胎裡,胎兒的聽覺器官發育的最早,甚至有著驚人的學習音樂的傾向。只要是節奏,聲音,對胎兒來說都是音樂。媽媽的心跳聲,以及媽媽的說話聲,還有外面很多的聲音都是他學習的對象。

有一對夫婦做過這樣的實驗,在懷孕的時候給胎兒經常聽音樂,出生以後只要一放音樂,立馬就安靜了。

七歲前是孩子的大腦神經元建立的關鍵階段,如果一直培養下去,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就會越發濃烈。如果這種培養中斷了,相關的大腦神經元將會不用則退。再長大雖然也能學習音樂,但不會如此的自然天成了。

所以,孩子從小就開始培養他學習音樂,對孩子的一生都有無法估量的影響。

當然有的孩子是自發主動的,有一定的天賦。

音樂神童餘峻承在兩歲的時候在街上聽到一首《瑪麗的小綿羊》,回到家就彈了出來。還沒學說話就開始學識譜,很多的美妙音樂從指尖流淌,長大以後都是自己努力練琴,媽媽從來不需要督促。

天賦固然讓人欣喜,但科學的培育方法更為重要。教育學家指出,孩子的天分和資質大體是相同的,區別在於如何培養,特別是早期教育,只要方法得當,都能培養成優秀的人才。

02

爸爸媽媽要多觀察,去發現孩子的潛力和興趣所在,選擇適合孩子的音樂培養方式。

很多孩子在上了小學就會表現出愛好傾向。有的孩子就喜歡畫畫,有的孩子很小則表現出音樂天分,聽到音樂就不走,還跟著哼唱,甚至會自學。

我們熟悉的《賣報歌》的作者聶耳在小學的時候,利於業餘時間,自學笛子,三弦,二胡,月琴等樂器,這都得益於他對自發的愛好和興趣的堅持。

有些孩子還是需要父母幫助他去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鼓勵孩子,不要板著臉只說彈得或者唱的對不對,更重要的是欣賞和讚美,你的每一個讚美的眼神和每一句鼓勵的話,都是孩子努力的動力和信心的培養。

剛開始學習音樂,以多聽多感受為主,培養樂感和興趣,有條件的可以多聽音樂會,多看別的小朋友彈琴,孩子就會自發模仿。

四歲左右就可以為孩子選擇學習一種樂器了。

不同的音樂對大腦開發是不同的,拿鋼琴來說,有關研究表明,鋼琴有利於開發孩子的大腦,7歲前開始練琴和7歲以後開始練琴的孩子是不同的。

7歲之前開始練鋼琴的孩子,大腦有關區域有一個自我優化的過程,這有利於孩子提高未來的學習效率。

而與沒有學過琴的孩子對比,學過琴的孩子的腦部與學習相關的海馬體更為發達 ,而且聽音辨別能力以及雙手協調能力都提高了。鋼琴需要調動人的眼睛,雙手,和腳的協調能力。

彈琴的時候需要看譜,需要左右手配合,還需要腳踏板進行協調。

學習是一種能力,從小就學音樂的孩子會更有優勢。

剛開始系統學習樂器的時候,最好不要選擇管樂,弦樂,儘量選擇有固定音高的樂器。最好能結合孩子的性格進行選擇。

家裡父母還跟著學習,可以多示範,和孩子一起養成練習的習慣。

03

七歲前主要培養孩子的興趣,樂感。

不一定非要彈琴才叫音樂,他的方式有很多。寓教於樂,更有利於培養興趣,開發大腦。

與繪畫結合,讓孩子玩音樂更有樂趣

媽媽在家可以配合繪本、繪畫的方式進行。可以和孩子一起打拍唱。還可以和孩子邊唱邊跳,這樣能極大激發孩子的熱情。

有一位媽媽在培養孩子唱古詩的過程中非常有智慧。她會把孩子當周唱的古詩寫下來,然後旁邊給孩子留出空白,讓孩子去配一幅畫。一年下來,孩子畫了五十多幅畫,會唱五十多首詩歌,孩子越來越有學習的熱情和心。這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家庭條件不好,一樣能學音樂

朋友的女兒四歲開始在少年宮學鋼琴,除了接送,費用很低。家裡不是很寬鬆,也就沒買鋼琴。但孩子得練琴呢,怎麼辦?她就在網上花了十幾塊錢買了個紙健盤,孩子每天在家自彈自唱,給媽媽像模像樣的演奏。

這不僅讓我想起大學的時候學電腦,那時我沒有電腦,但打字不熟練,就給同學借了一個廢棄的鍵盤,每當熄燈以後,我就在黑夜裡練習。就這樣,很快就可以盲打了。

而且每次都會非常珍惜計算機課,想要檢驗一下自己練習的結果,結果就越來越有興趣。

音樂的形式多種多樣

有節奏,讓人感覺愉悅,有聲音的都可以稱為音樂。

蟬鳴,鳥兒嘰嘰喳喳的叫聲,小雨滴滴答答打在窗戶上,這些都是大自然美妙的音樂。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和孩子去感受,風吹樹葉的颯颯聲,小河譁啦啦地流動聲……自然界的音樂優美又動聽。

另外音樂和語言是相輔相成的

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一首優美的故事,好聽的散文都是音樂。媽媽可和孩子一起唱故事,有節奏地朗誦散文,詩歌。

04

最後說一下讓孩子學音樂的初衷

不要讓孩子把學音樂當成負擔,而要變成一種陶冶身心的樂趣。

很多家長一聽說,學音樂能有助於孩子以後學習,可以讓孩子變的更聰明,就立馬把學音樂當任務一樣,開始規劃。

在這之前,我們一定要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音樂?

否則覺得花錢報班了,必須學出個樣來,弄的孩子每天壓力很大,不是哭就是鬧。

除非孩子就定好走音樂這條路了,否則儘量讓孩子在開心中,在享受中去練習,去學習。

答案是為了讓孩子更幸福,能發自內心的快樂,擁有更多獲得幸福的能力,多一種溝通交流的方式。

音樂可以開發孩子的大腦,啟迪心靈的智慧,讓孩子的的心靈有所安放,情緒有所宣洩和表達。

好音樂對人的身心都大有好處,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曾心情憂鬱即「幽憂之疾」,沒辦法治好,後來通過和好朋友孫道滋學古琴,最終不治而愈。「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

音樂不僅僅是好聽,好音樂能讓人的心靈獲得健康。

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深有感觸,聽完一段悠揚的曲子,所有的煩惱都無影無蹤,感覺每天都活的很快樂。

學音樂絕不是為了培養孩子個個都成為音樂家,或者為了從親戚朋友口中獲得誇讚。

否則,這樣的結果雖然有利於孩子練習音樂,但非常容易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創傷,很難彌補的,

有一個小女孩從小就被家長逼著學音樂,她自己不明白為什麼要練枯燥的音符。長大以後,她很少提自己學過音樂,她說,那段時間給我帶來的是陰影。

貝多芬說「領悟音樂的人,能從一切世俗的煩惱中超脫出來。」

費特說「凡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你就用音樂去啟迪心靈」

學習音樂,讓孩子從小就打下幸福的泉眼,長大才能享受甘冽之泉,一生與音樂為伴,這個社會也會變得越來越美。」

孩子的音樂興趣是天生的,我們只需要給他們創造條件,他們自己就會用興趣之水澆灌,讓自己的音樂天分苗芽茁壯成長。

作者簡介:85後全職媽媽,經濟學專業,從事過養生保健師,高級灸療師資質。喜歡中醫,育兒,熱愛學習,分享,歡迎關注,一起交流成長。

相關焦點

  • 殷紅博:七歲前是培養頂級人才的關鍵期
    但如果三十年還出不了一個大師級人物,那必將跟不上世界高科技發展的潮流,中國要從製造大國發展成為創造大國,大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培養未來行業大師,7歲前是關鍵期作為國際大腦發展關鍵期多維度理論創始人、國際著名兒童關鍵期教育權威專家的殷紅博教授指出:7歲前是培養未來行業大師的第一步和關鍵期。
  • 聰明的孩子學音樂,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在音樂的表演過程中,無論是老師,或是孩子們在演奏,在大多數人看來,貌似都很簡單:「還不就是動手按兩下琴鍵,按對了就好麼?」這種說法可就大錯特錯了,看似很容易的演奏,實際上,並沒有想像當中那麼簡單。由此我們得知,演奏音樂是通過手、眼、腦、耳朵共同結合完成的,而且處理速度基本是瞬間反應。所以,音樂可謂是一項「高腦力運動」,訓練音樂的同時,孩子的智力和協調性也會提高。如需了解更多詳情,請點擊觀看視頻
  • 殷紅博:關鍵期教育可以「七歲看老」
    大師從什麼年齡開始培養最重要?有培養大師的關鍵期嗎?這是人們都關心的問題。著名人才學與天才兒童教育專家殷紅博教授研發了世界第一套2~6歲幼兒關鍵期全素質教育全媒體電子化教材(2014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近千家幼兒園引進該教材,開展關鍵期全素質教育。
  • 聰明的孩子學音樂,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而且,即使所受音樂訓練在很多年前就已經結束,結果也是如此。1音樂開發右腦潛能培養孩子大腦發展更平衡人的大腦左半球負責完成語言、閱讀、書寫、計算等工作,被稱為「語言腦」;大腦的右半球負責完成音樂、情感等工作,被稱為「音樂腦」。由於人類生活離不開語言,因而「語言腦」的利用率特別高;而一般人「音樂腦」的利用率就比較低,從而容易造成左右腦的功能失調。
  • 黃磊女兒9歲翻譯英文原著:抓住3個關鍵期,孩子發展事半功倍
    3-5歲:音樂能力發展期藝術未必能成為職業,但能陶冶孩子情操,提升修養,使他成為全面發展的人。4歲開始學習彈奏鋼琴,13歲就拿到了芝加哥音樂學院所提供的獎學金的美國華裔少年安德魯郭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媽媽在提到在培養兒子的經驗時,表明音樂上的成功秘籍,一是靠練,二是靠聽。如果沒有聆聽,沒有對音樂的構造奧秘理解清楚,那麼練也是不求甚解的練。囫圇吞棗的音樂學習非但不能真正提升孩子素養,領會音樂奧妙,還會給孩子帶來壓力負擔。
  • 研究再次證明:孩子學音樂,對文化課只會有益無害
    根據荷蘭教育文化科學部制定的結構化音樂教學法及美術教育專家中心的指導意見,這些學校除了常規主課外,還補充性地開設了音樂和視覺藝術課程。 課上,學生們既學習理論知識,也進行實踐操作。跟蹤研究持續了兩年半,之後研究人員評估學生們的學業表現及規劃、自控和記憶等多項認知能力。
  • 想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家長要抓住4-11歲的兩個關鍵期
    培養邏輯思維要抓住4-11歲的兩個關鍵期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過一套認知理論,他通過研究認為:每個孩子的認知發展都要經過4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7)、前運算階段(2-7)、具體運算階段(7-11)、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
  • 孩子想要有「超強大腦」,家長要抓住3-6歲,這是全腦發育關鍵期
    你相信嬰兒一出生他的大腦就在高速運作嗎?的確如此,通過左腦和右腦的配合和發展,能不斷發揮著整個大腦的效能,而在3-6歲,是孩子頭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魯迅小時候便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他的記憶力比尋常孩子更好,別人需要誦讀二三十遍的文章,他只需要念個兩三遍就能夠熟練背誦了。
  • 教你3個技巧,在家就能開發寶寶左右腦,孩子更聰明
    父母都想自己家孩子能比別人家孩子聰明,那麼想讓孩子聰明,自然是要找方法提升孩子的智商了,有的家長會自己在家開發寶寶左右腦,更多的父母不惜花大價錢讓孩子上各種補課班,各種早教班。這項研究不光證明了人的大腦分為左右腦,同時也證明孩子的大腦發育具備「關鍵期」,所謂的關鍵期,就是能夠通過訓練進行飛速發展的時期,據研究表明,孩子在6歲左右的時候,大腦發育已經達到了80%,這時候大腦發育的速度會開始減緩也,所以想要開發孩子的大腦,必須要把握6歲之前這段時間,進行訓練。
  • 1-6歲是右腦開發關鍵期,常做這4件事,孩子越來越聰明
    科學研究表明:1-6歲的孩子大腦的活躍程度是成人的2倍,也就是說這個時期是開發孩子右腦的關鍵期,這個階段不需要費太大勁,只需要簡單的方法就能開發。1-6歲是右腦開發關鍵期,常做這4件事,孩子越來越聰明一、訓練孩子左側肢體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該如何開發孩子的左右腦,那我建議父母們試試讓孩子使用左側肢體,孩子的左側肢體是由右腦控制的,經常使用右側肢體的孩子,右腦會格外發達
  • 哈佛教授表明:想養出快樂孩子,3歲前要抓住兩個「性格關鍵期」
    對於這點,哈佛大學的教授就通過一項研究表明:想養出快樂的孩子,3歲前就要抓住這兩個"性格關鍵期",這樣才能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更加樂觀和開朗。只不過這個階段父母千萬不要總是被他的哭泣所利用,比方說孩子哭的時候父母立刻反應過來去照顧孩子,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覺得哭泣是一種厲害的武器,因此常常濫用來獲得父母的幫助。
  • 音樂能讓孩子變聰明嗎?是的「莫扎特效果」得到證實
    >我認為,其實音樂能讓孩子更聰明,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聽了鄰居的話,我呆住了,其實我一直不太贊成孩子學這個,覺得孩子學這個有浪費孩子學習時間的孩子學習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適當的音樂不僅對健康的孩子學習也有好處現有的比較權威的"莫扎特的音樂的效果已經確認了這一觀點現在和這個效果一起來看看確認莫扎特音樂的效果,音樂讓孩子的大腦變得更聰明
  • 孩子喜歡音樂,家長不僅要做到這幾點,重要的是從幾歲學最合適
    最近媳婦告訴我:「咱兒子五歲了,平時除了吃飯睡覺能安靜點,總喜歡跑跑跳跳,電視裡有節奏感強的音樂就喜歡跟著自編動作,想讓他學學音樂,不知道合適嗎?」我平時工作忙,陪兒子的時間也少,當我聽到媳婦說起兒子對音樂感興趣,我決定支持兒子學音樂。
  • 抓住孩子學說話關鍵期,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開啟孩子社交之門
    當孩子能夠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並與父母和他人很好地溝通時,孩子自然會表現出一種非常自信的狀態。這種孩子從小培養起來的自信,會伴隨著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那麼,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呢?一、 抓住孩子學說話的關鍵時期從出生開始,孩子就有了一種與母親溝通的模式。
  • 如何培養孩子的語文能力?課外書是「法寶」!
    可是獲救後,他只用了82天,就完全恢復了原來的能力,原因就在於,在他的成年之前,他沒有錯過受教育的那些「關鍵期」。做為一個稱職的父母,在教養自己的孩子時,就應該認識關鍵期,不錯過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期。把握住了關鍵期,教孩子就會事半功倍,錯失了關鍵期去教孩子,就會事半功倍。
  • 培養孩子「音樂的耳朵」,黃金期只有5年!孩子學音樂必看
    還有些學習聲樂的同學到高中二年級,準備報考音樂學院之前才知道視唱練耳是必考科目,於是臨時抱佛腳,因為錯過了聽覺訓練的黃金時期,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在「玖月智能音樂課堂」中,3-5歲的幼兒課程裡,就加入了視唱練耳環節訓練,讓孩子們在學習雙排鍵演奏的同時,也開始培養「音樂的耳朵」。
  • 3-6歲是大腦開發的「關鍵期」,掌握這3個重點,孩子未來更聰明
    我們就單從智力開發來看,很多家長對此都很在乎,畢竟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而3-6歲是孩子大腦開發的關鍵期,家長們如果能抓住這次機會,孩子未來會變得更聰明。為什麼3-6歲是大腦開發的「關鍵期」?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人從出生到成年,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共有3次機會,而3-6歲是最關鍵的黃金期,這時候的大腦已經發育了90%,如果你錯過了,以後想要彌補都成為了困難。3-6歲的時候是孩子大腦逐漸從右腦過度到左腦的過程,正常來說,6歲之後的孩子會進入左腦優勢,如果家長利用好幾次機會,讓孩子的左右腦均衡使用,那麼孩子的智商會更高,到了上學之後學習能力會變得更強。
  • 「音樂啟蒙」多重要?專家: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現在「音樂啟蒙」早就已經被很多家長了解了,尤其是在家長想進行胎教的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音樂。很多家長也會發現,基本上每個孩子對音樂都表現得很有興趣,不管是什麼類型的音樂,只要旋律響起來,孩子就會立刻手舞足蹈。而根據相關調查表明,那些學音樂的孩子比同齡人會更加聰明。
  • 孩子6歲前,父母抓住「大腦最佳開發期」,娃會變得更聰明
    孩子轉眼間就從襁褓中的嬰兒,長成了健壯的幼兒,父母們不由得感嘆,孩子的成長速度真是太快了。正是因為孩子在眨眼間長大,所以父母們更是要抓住他們大腦開發的最佳時期。01兒童時期是大腦發育黃金期趙女士發現自己兩歲的寶寶尤其好動,只要一把他放下來,他就會往其他地方爬去。
  • 開發「右腦」能讓孩子更聰明!這4種方法,3歲之前要教給孩子
    一個孩子聰不聰明,跟大腦開發程度有最直接的關係,正常情況下人的大腦僅僅開發了10%,剩下的都需要家長後天培養的,當然,也有很多的「智力」,一生都沒有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