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用正確的閱讀方法,來改變大腦結構?

2020-09-24 火涅國度

研究表明:人類跟黑猩猩98.5%的基因是相同的,有1.5%的基因不同。 隨之有這樣一道題目:從演化的觀點來解釋,為什麼我們跟黑猩猩的基因只有1.5%是不同的,可是我們和黑猩猩的現狀卻有如此大的差異?

事實上,人類與大猩猩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人類擁有語言能力。

我們知道,人的大腦皮層有一個語言中樞,是人類語言能力的生理基礎,它的作用就是調控人類的語言行為。這個中樞一旦因腦外受損或因腦血管供血障礙,別人的語言行為便出現障礙,常見的有「失語症」。

科學家經調查發現,中國和日本患失語症的人要比歐美少得多,這是為什麼?經過多次實驗,發現了一個基本的,卻是最簡單的事實:中國和日本都使用漢字,歐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們記認字音和字義,使用的是大腦左半球,而且僅僅是左半球,但中國人、日本人使用漢字,對大腦的利用精細得多,左半球記認字音字義,右半球記認字形(連宇義),而且左右兩半球均衡協作。

大腦

而鍛鍊語言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那我們該如何用閱讀來改變大腦呢?

今天這本《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方法》告訴我們,只要運用恰當的讀書方法來磨練我們的語言能力,就能夠實現改造大腦的目標,從而讓我們可以更加理性地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艱難挫折。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茂木健一郎,日本著名的腦科學家。他主要通過「主觀感覺」這個關鍵詞,研究大腦與心的關係。他的其他著作包括 《創意腦》、《大腦活用學習法》、《大腦活用工作術》等等。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

閱讀為什麼能夠改造大腦?

曾經有資料顯示,愛因斯坦在世時大約讀了三萬本書籍,他的大腦在他死後被捐獻出來,並做了詳細的分析,發現他在掌握空間的頂葉顳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15%,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

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一生都能根據學習經驗發生顯著變化,比如對學習和記憶起關鍵作用的海馬區,一生都能夠產生新的神經,大腦這種適應環境要求的能力是有可塑性的。神經元和神經連接之間不斷產生和消亡,使大腦的結構在一生中都能發生變化。主要通過突觸形成、突觸消失、突觸增強和突觸減弱的方式,讓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接不斷得到修飾。大腦結構的改變就是通過強化、減弱和消除原有神經連接,產生新的神經聯接實現的。另外,大腦結構改變的程度取決於學習的程度:學習時間越長,結構改變越顯著。

人一生中的學習,主要靠閱讀。而閱讀也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方式,因為眼睛一分鐘看字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鐘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

讀書後收集到的知識,可以在大腦的顳葉中,不斷累積成信息數據。因為顳葉是大腦中掌管人的記憶、聽覺和視覺的地方。如果顳葉受損,就可能引發癲癇、言語障礙、記憶障礙、聽覺障礙等多種疾病。

我們之所以能夠表達自如,也是因為大腦中儲存了大量的信息。

拜倫曾經說過:語言是看得見的東西,一滴墨水像露珠滴在思想之上它使無數人展開了思維的翅膀。

無論科學技術如何發展,我們想要與他人發生聯繫,不管是發電子郵件、打電話等等,都要使用語言能力。語言能力,包括我們的說話能力,文字運用能力,理解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不是天生擁有的,而是後天鍛鍊出來的。想要快速提高這些能力,最快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因為讀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同時讓我們的精神有了更多的抵抗力。

語言能力

在我們的小時候,會被父母帶去醫院打各種各樣的預防針。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可以抵禦疾病病原體的侵襲。

讀書也是我們精神上的一劑「預防針」。比如在魯迅小說裡就描繪了許多人物,比如一個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他總是會讓我們大多數人懷念年少時天真無邪的友誼,而成年後,卻再也找不到那種熟悉的感覺了;而祥林嫂本來家庭生活幸福美好,不幸地是,接二連三地失去了孩子和丈夫,最後自己也精神癲狂了………人生在世,我們總會遭遇工作挫折,愛情失意,親朋好友離世等等這些不順心的事兒。讀書能夠讓我們的內心,面對順境時,懂得更加珍惜;面對人生逆境時,能夠更加坦然。

對於讀書方法,茂木健一郎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被稱為茂式讀書法。

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瀏覽目錄,掌握整本書的框架。

2.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標題,將它作為閱讀重點。

3.翻看全書,掌握書的大致內容

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說到: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這被稱為二八定律。當然這個定律也適用於讀書。

二八定律

英國尼基·斯坦頓在《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中提到過:我們閱讀的目的,無非就是消遣和收集信息。

消遣就是讀書的時候,不帶有任何客觀因素在裡面,就只是為了享受好看的故事或自己有興趣的文章所帶來的樂趣。

信息就是不管我們是否喜歡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就是為了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各種信息,比如工作上的,生活上的等等。

所以當我們拿到一本書以後,就要明確我們的目的。而書的目錄就相當於是地圖,看完目錄以後,我們就能夠知道,這本書大概有多少章節,有多少內容,作者是以怎樣的結構來安排文章的。

當我們以信息為目的時,閱讀目錄的時候就可以勾選出自己需要的章節,進行重點閱讀。接下來就是閱讀整本書,可以對於不重要的內容,直接進行略讀。對於自己需要的地方,進行細讀。比如現在市面上很多暢銷書籍,作者在書中為自己的金句進行黑體,這樣也是方便讀者,有了更好的閱讀體驗。這樣讀完一本書以後,既提高了速度,也提高了質量。

目的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

1.雜讀:雖說術業有專攻,但作者強烈建議,我們不分領域地閱讀。就像一個人長期只吃單一食物的話,那麼他很可能就會貧血,從而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而如果是混雜食物的話,那結果就恰恰相反。英國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應該大範圍地涉獵。

2.多讀:並不是說,我們手上拿的每一本書都是我們自己喜歡的。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大多數人都有三分鐘熱度現象。也許是一開始對書有了過高的期望,最後在讀的過程中,卻發現沒有想像中的好,就有種讀不下去的感覺了。最好的做法就是每本書只讀十頁,然後就換下一本書繼續讀。只要每天都堅持練習,就像鍛鍊肌肉一樣,最後會使閱讀能力和閱讀速度都能得到不斷地提高。一本書只代表一個作者的觀點,而閱讀不同的書籍,就可以看到其他人不同的觀點。我們可以通過總結他人的共同之處與不同之處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

3.經典:為什麼有些書籍像名人傳、中國四大名著、獲得諾貝爾獎的書等等,不僅在他們那個時代擁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直到今天,也對我們有很深遠的意義。因為成功的路雖然是無法複製的,就像世間找不出兩片相同的樹葉,而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感受成功者和天才們所擁有的閃光點。

4.區分好壞:當然書籍和文章都有好壞之分。我們作為一個小白時,看不出其中的區別。當我們的閱讀量有了質的飛躍時,就能看出其中的變化了。

思考

經過近兩千年的流浪,猶太人非但沒有消失,反而產生很多世界級偉人,比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孟德爾頌、薩繆爾森、海涅、畢卡索……1901到2001年一百年間,一共產生6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猶太人有128位,佔總獲獎人數的近20%。猶太人為什麼能如此強大?因為猶太人是個看書的民族,他們把閱讀作為宗教。猶太人平均每人每年的閱讀量是65本書,我們才5.14本書,一個讀5本書的民族和一個讀65本書的民族,他們的精神力量怎麼會沒有區別呢?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是因為我們能夠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來,這種價值也無法用其他東西來衡量。

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方法》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想要工作和生活得更好,只有選擇讀書。因為有些問題的答案,沒有誰能有金標準,但是卻能在書裡中找出來。羅曼·羅蘭曾經說過:「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是在書中讀自己,只是在書中發現自己,檢查自己。

相關焦點

  •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手把手教你變聰明
    讀過很多書,卻不知道如何活用於人生?怎麼通過閱讀來改變現狀?閱書無數的日本知名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認為,用恰當的方法讀書,能夠磨練語言能力,鍛鍊大腦獨立思考能力,從而更睿智地生活。而這正是《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的核心所在。
  • 讀書跟大腦有什麼關聯?腦科學家來告訴你
    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就認為,大量讀書可以令大腦如腐葉土般發酵,在腦內形成優質的土壤。讀過成千甚至上萬本書的人,他們的腦中會積蓄相應的養分,最終結出新鮮美味的果實。作為研究大腦和心的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是個十足的愛書之人,他把自己多年的讀書經驗總結出來,寫了這本《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法》。
  • 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幾乎人人都知道閱讀對學業很重要、對成長很重要,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喜歡閱讀的人仍然是少數,喜歡閱讀的孩子就更是鳳毛麟角。為什麼?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腦需要長達十餘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
  •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
    1 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作為一名教育家,洪蘭也曾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 拿學習這件事來說,主動的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 有的時候,你認為孩子具有某個缺點,這個時候不要輕易去改變孩子,尤其不能讓孩子有情緒障礙。
  • 臺灣腦科學和心理學家洪蘭: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
    關於孩子的大腦開發,關於愛的科學與藝術,洪蘭教授告訴大家:逼迫式學習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人生是馬拉松,跑到終點才是贏家;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她說,孩子是上天給你的福賜。
  • 專家告訴你,閱讀和不閱讀的孩子腦功能區別有多大!
    腦神經科學的專家告訴我們:兒童的大腦不會主動發展為「會閱讀的腦」,未加幹預和訓練的大腦,閱讀區域激活和整合能力幾乎為零.只有在漫長的、經過十年以上的訓練,才能發展成為閱讀腦。並且,這種發展需要多個腦區參與。
  • 從腦科學看孩子閱讀:改變大腦結構和思維,「對話式閱讀」是關鍵
    當我近乎於放棄的時候,我以為有些孩子就是不適合閱讀,但後來發現閱讀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有一個好的閱讀方法,那麼孩子們都可以更高效的愛上閱讀。可惜的是很多家長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才算是好的閱讀方法,等到知道的時候,孩子卻已經長大,養成了對閱讀的惰性厭倦。等到長大以後就改不掉了。因此對孩子閱讀方式的注意,應該從孩子早的時候就開始培養。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6,PNAS腦電研究:視覺字符串大腦左半球皮層特異化預測學齡前兒童基本字符-聲音關聯認知能力來源:思影科技本項研究通過記錄左半球視覺區域內2分鐘電生理反應的方法,在5歲學齡前兒童群體中發現了穩定且獨特的對文本信息敏感的腦電信號。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成為了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為此,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啟動了大型腦研究計劃,而中國也並不打算落後,即將啟動自己的「腦計劃」。 為了讓公眾更加關心和理解腦科學研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的一群腦神經科學家合力撰寫了一本科普圖書《大腦的奧秘》,幫助讀者去探尋腦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
  • 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告訴你
    原標題: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種迴路可以幫助我們遺忘恐懼和焦慮。 新的研究發現了一種神經迴路,它使大腦具有「刪除」不良記憶的能力,這項發現也許可以為PTSD等焦慮症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恐懼像大多數情感一樣具有複雜的神經機制。以往的研究結果表明,兩個特定的大腦區域參與形成和調控恐懼反應。杏仁核是我們太陽穴深處的兩個弧形的腦組織,它參與情緒反應,當我們感到害怕時這個區域會變得活躍。
  • 科學解釋:冥想是如何改變大腦結構的
    科學研究發現,通過持續的全神貫注於某一事物,並將每次游離的注意力拉回到聚焦的特定點上,大腦將發生重大改變。 1 冥想時大腦會發生什麼 科學家們利用現代科技手段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進一步深入理解了冥想狀態下的神經機制。
  • 用進廢退,腦科學解釋為什麼大腦越用越聰明?
    我們是如何學習的?為何有些人學東西比別人更容易?為什麼大腦越用越聰明?哥倫比亞大學蘿拉·博伊德醫生的研究或許能找到答案。腦研究是理解人類生理,以及思考我們是如何被定義的一項先決性研究 。我們對大腦的了解日新月異,大多數對大腦的了解是不真實或不全面的。比如,我們以前以為青春期後的大腦不再變化,每次只用到了大腦的某一部分,不用它就不運轉,這也是錯誤的。事實證明,即使你在休息,什麼都不想,你的大腦也在高度活動。科技的高度發展,例如核磁共振,讓腦科學家可以開展更多重要研究。
  • 高科技改變大腦結構 人越來越笨?
    如果你認為被「分散注意力」只是小菜一碟,那麼「記憶力衰退」呢?沒錯,研究顯示在網絡環境中成長的一代人,比起他們的父輩更容易健忘,原因是在閱讀時停下來查看郵件或收發短訊,會使尚未變成長期記憶的短期記憶從腦中被抹去,使大腦無法進行深入或有創造性地思考。
  • 大腦是可重塑的!這樣閱讀能提升智力,讓你變得更聰明
    我真覺得你一定要閱讀,因為閱讀能夠讓你變聰明。語言的出現,處理符號就成為了人類的重要能力,為了處理信息,人類進化出閱讀的行為。聽音樂、玩益智遊戲、閱讀、思考能使神經元體積變大和增加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有腦神經科學家通過實驗研究發現,經過音樂訓練後,大腦中央前回的長度發生了變化,並且變化程度和訓練年限、強度有關。
  • 從大腦進化史來談語言學習:如何讓你的大腦進化成英語腦?
    回到正題,我們如何使自己的大腦變成英語腦呢?你可以嘗試下面幾個小策略。你不用花幾萬年的時間去進化出另一個大腦,你只需要每天花十幾分鐘時間充分鍛鍊自己"發育不良"的大腦,讓它處於一個調試良好的狀態。1、 每天冥想十分鐘冥想是近些年來心理學領域的熱門研究主題,它對於自控力、專注力和情緒控制能力的提升幾乎可以說立竿見影,僅僅經過3個小時的冥想訓練,前額皮層的相關能力就可以得到大幅提升,而冥想訓練累計到11個小時,大腦就會發生改變。
  • 你其實並不懂思考,愛因斯坦: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方法
    隨著打卡反思項目的深入,我突然間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人,實際上並不懂如何正確的思考!這說來真可笑,難道思考還會錯誤?是的,而且大部分人都在用著一個錯誤的思考方法,這裡的核心就在於,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是有2個系統的,但是很多人都無法區分這兩個系統。
  • 冥想能改變大腦的結構嗎?科學提高記憶力,掌握後
    眾所周知,記憶與大腦的海馬區域有關,海馬區域主要負責學習和記憶,加強海馬區的功能密度,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科I,有什麼可以改進的?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冥想可以改變大腦結構!實驗在過去的五年裡,許多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冥想,他們發現正式的冥想練習可以引起生理變化,而冥想的益處已經從神經科學獲得了新的證據。
  • 科學解釋:冥想是如何改變大腦結構的?
    科學研究發現,通過持續的全神貫注於某一事物,並將每次游離的注意力拉回到聚焦的特定點上,大腦將發生重大改變。冥想時大腦對信息的處理顯然不如平時活躍。一個從未嘗試過冥想的人,初次20分鐘冥想大腦中的β波(β波是人的四種基本腦波之一,高級冥想者會產生另外三種腦波)會持續減弱,而β波強度間接指示大腦的信息處理量。
  • 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法,在家也能輕鬆完成
    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專家是如何看待孩子腦部發育的。人類的大腦給我們的感覺是非常神秘的,但是當我看過洪蘭教授的TED演講,對人類的大腦有了簡單的了解。洪蘭教授,她是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博士,同時她也是腦科學專家,而且她還是神經科研究所的所長,所以,對腦部研究以及教育領域她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 大腦如何告訴你「我是誰」
    實驗證明:大腦前額葉是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你若轉個身,右邊成了人民大會堂,而歷史博物館則「轉」到了左邊。然而,當我們以大會堂為坐標來描述天安門廣場時,「變數」就沒這麼多了。 人類的高級指揮部——「大腦」每天都在繁忙而高效地進行著,諸如:東南西北、左右上下等等很多不同的空間坐標系信息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