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告訴你

2021-01-07 人民網

原標題: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種迴路可以幫助我們遺忘恐懼和焦慮。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種基於兩個大腦區域之間的工作連接是驅散恐懼的必要條件。圖片來源:Thinkstock

  大腦能夠極其敏銳地探測到環境中的威脅。嘈雜的聲音、有毒的氣味、正在靠近的捕食者:這些因素都會對我們的感覺神經元發出電刺激,激活我們大腦中的恐懼迴路,有時候我們會反擊,有時候則逃跑。大腦也擅長鑑別哪些乍看之下的威脅或者驚嚇其實是無害的,或者是可以被解決的。但是,如果該系統失靈,一些不愉快的聯想就會縈繞不去,這種機能失常被認為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以及其他焦慮症的根源。新的研究發現了一種神經迴路,它使大腦具有「刪除」不良記憶的能力,這項發現也許可以為PTSD等焦慮症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恐懼像大多數情感一樣具有複雜的神經機制。以往的研究結果表明,兩個特定的大腦區域參與形成和調控恐懼反應。杏仁核是我們太陽穴深處的兩個弧形的腦組織,它參與情緒反應,當我們感到害怕時這個區域會變得活躍。如果某個威脅被發現是無害的,前額後方的前額葉皮質就會介入並且驅散恐懼。是杏仁核以及前額皮質的共同努力使大腦具有了清除痛苦記憶的能力。然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安德魯 霍姆斯(Andrew Holmes)領導的新研究證實了這兩片大腦區域之間的一種工作連接是驅散恐懼的必要條件。

  如果我們用腳步聲驚嚇老鼠,重複多次後它們就會察覺到這種聲音其實並沒有什麼威脅,然後它們便不再害怕了。利用光遺傳學激發技術,即利用光控制特定的神經元和動物行為,研究者發現阻斷杏仁核—前額皮質的聯繫可以使老鼠無法察覺到腳步聲是沒有威脅的。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講,記憶並沒有被「刪除」。然而,研究者們發現該論斷的反面結論也是正確的——刺激該迴路導致更多與恐懼相關的記憶被消除。

  在此研究之前,研究者們一直無法確定杏仁核—前額皮質通信通路是否可以獨立控制恐懼消退作用。因為這兩個大腦區域分別都與很多其他腦區相互作用,所以很難單獨分析它們對行為的影響。然而光遺傳學使得這項研究觸手可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團隊使用這項技術單獨地對杏仁核—前額皮質之間的聯繫進行了實時精確的評估,從而可以更加精確地分析神經活動和行為之間的關聯。

  霍姆斯將杏仁核以及前額皮質看做複雜的通信網絡中的兩個樞紐站。然而,像PTSD這種受恐懼消退功能失靈的症狀,僅僅是兩個區域之間的一種聯繫出了錯,並不是這兩個通信樞紐站本身的功能受損。他解釋道:「如果想要調控恐懼消退功能,我認為更好的辦法是分離並且修復那條特定的通信線路,而不是試圖重建這兩個通信樞紐站。因為這兩個通信中心的本職工作就是承載很多很多的通信線路以實現所有的腦功能,然而除了特定線路受損外,其他的都可以正常工作。」

  由於老鼠和人類具有相似的恐懼迴路,這項新發現可以用於開發全新的治療方式來醫治焦慮症,比如用於研發調節恐懼迴路的藥物。霍姆斯相信健康的恐懼消退作用依賴於「神經的可塑性」——既神經元之間產生新連接的能力,大腦自身合成的能夠調控神經遞質的大麻鹼可以對該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使用能夠改變體內大麻鹼系統的藥物,來調控恐懼迴路也許可以緩解焦慮。

  神經刺激技術,包括經顱磁刺激技術以及光遺傳學,都有可能作為焦慮症的輔助療法。暴露療法就是其中一種,患者們重複接受讓他們異常有壓力的刺激,直到刺激再也不引起焦慮。將外部刺激恐懼迴路與重複回憶痛苦的記憶,或者重複進行恐懼刺激相結合,也許可以緩解PTSD以及其他焦慮症。

  霍姆斯指出,如果你家的網速不那麼給力:「與其努力修復電線桿上所有的電線來提升網速——這種行為會擾亂其他很多的通信線路——還不如直接修復壞掉的那條線。」(撰文:布雷特 斯特卡(Bret Stetka) 翻譯:王映月 審稿:梁鍩)

相關焦點

  • 疫後經濟學|如何刪除人腦中的不快記憶
    科幻電影《記憶裂痕》(Paycheck),講述了未來人們可以像刪除電腦資料一般有選擇地刪除大腦中的記憶。金•凱瑞和凱特•溫絲萊特主演的奧斯卡獲獎電影《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男主角發現前女友藉助先進儀器刪除了大腦中兩人曾經的不愉快記憶後,自己也決定去找洗腦公司洗去這段記憶。
  • 你的大腦如何儲存記憶?
    記憶使我們每個人都很獨特,也使我們的生活具有連貫性。弄清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對於我們理解自己必不可少。那麼,什麼是記憶呢?所謂記憶,就是人們對信息的選擇、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記憶離不開大腦。神經細胞傳遞和接受信息的功能,為記憶奠定了生理基礎。科學研究表明,人腦中大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而每個神經細胞上有3萬個突觸,因而這些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聯繫數不勝數。如此一 來,大腦就成了一個龐大的信息存儲庫,將我們過去的知識、經驗存儲在其中。那麼,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呢?
  • 催眠,能不能刪除我們大腦中痛苦的記憶?
    但是很多人,包括部分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子),希望將過去的那段痛苦的記憶遺忘掉,於是就要尋找催眠的幹預。那麼,催眠,是否能夠刪除我們過去痛苦的記憶? 催眠從技術上是可以做到隱藏記憶,就好比你在電腦上刪除了文件,那些計算機高手還是可以幫你恢復的,表面上的刪除,屬於隱藏技術,不是徹底的刪除。對於普通人來講,也能起到刪除的效果。
  • 大腦如何告訴你「我是誰」
    實驗證明:大腦前額葉是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然而,關於前額葉的功能,儘管人們已進行了近一個世紀的研究,但對其功能仍然不十分清楚。雖然科學家對於前額葉與靈長類高度發育的智力、心理過程和認知功能關係密切,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這塊皮層的具體功能,與其他皮層之間的關係等等細節問題,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15年內大腦晶片就能讓人有超能力?還能刪除記憶?
    Chips inserted in brains will give us MIND-BLOWING abilities within years) 網易科技訊 11月10日消息,據一位科技創業者稱,人類在不久的將來能夠購買新的記憶並刪除不想要的記憶
  • 華東師大科學家破譯「大腦記憶密碼」(圖)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該研究所林龍年副教授與美國波士頓大學錢卓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大腦記憶的編碼單元,並使人類能夠通過儀器監控直接看到大腦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形成記憶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報》。  小鼠主演「恐怖片」  為了獲取大腦記憶的「密碼」,科學家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恐怖片」,讓幾隻試驗用的小鼠充當主角。
  • 大腦如何跨時間組織記憶?
    為此,本文所述的結果突出了海馬體(大腦的記憶中心)在形成和鞏固我們的記憶以及擴展我們的認同感方面的關鍵和可變的作用。 引導大腦的神經元「管弦樂隊」:我們大腦中的空間圖 對於滑鼠,在其環境中導航時如何更新和生成空間圖?
  • 最新科學突破有望刪除人類大腦痛苦回憶內容
    美國科學家近日聲稱,他們在大腦記憶研究中取得突破,發現了一種叫做PKM的蛋白質與令人煩惱事件回憶之間的聯繫,進而可以通過抑制PKM活性清除記憶創傷。不過,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真的刪除了一個人的痛苦回憶,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如果有一天這種技術成真了,你願意抹去自己曾經的回憶嗎?即使它是痛苦的。
  • 科學學習,你了解大腦是「如何記憶」的嗎?
    大腦是非常神秘的人體器官,對大腦的研究一直是備受關注的,那麼大腦到底是怎樣工作的,我們了解這些科學,對於我們有效的學習,科學的學習,準確記憶,記憶輸出都至關重要。第一,大腦是如何存儲記憶的呢?大腦中,記憶系統的核心部位有三個:內嗅皮層、海馬體和新皮層。我們把大腦的記憶系統假想成一個具有自我思想的電腦。
  • 科學家揭示大腦讀取記憶之過程
    記憶的形成好比把一個人的面孔和名字等信息聯繫在一起,然後儲存起來;而記憶的讀取好比你再次遇到這個人時,能想起來他叫什麼。如果你突然想不起來他是誰,這可能是一種暫時性回憶障礙。人們的各種精神現象離不開生理基礎的支持,記憶也有其神經生理機制。在大腦中,相互關聯記憶信息是如何被讀取的,仍是現代神經生物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題。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年10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 為何睡覺的時候,大腦會產生亂七八糟的夢?科學家:或與記憶有關
    相信在我們睡眠過程中都會遇到過這種經歷,就是在沒有意識的狀態下,大腦卻能夠浮現出有意識狀態下的場景,有時候還會被這種場景被驚醒,這就是夢境,每個人都經歷過做夢,有的人經常美夢,有的人卻經常做噩夢,夢境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目前存在兩個說法。
  • 滬科學家描繪大腦"記憶"路線圖
    東方網10月28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大腦的構造精微,每日事務重重。「工作記憶」是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它是一種重要短時程記憶,將信息短暫儲存,以備後用。它如何在大腦中完成「路線圖」?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主持的一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科學》雜誌,該成果「定位」工作記憶在大腦前額葉中的區域。
  • 為你揭秘大腦存儲記憶的位置,目前科學可以編輯記憶麼?
    當你準備出門時,腦海中會想起上次放鑰匙的位置,這個其實是大腦收集、聯繫並創造這些片段的能力,便構成了每段回憶的基礎生理反應。你會聯想起你上次去的地方形象或想法,記憶神奇地出現在你的眼中。事實是記憶遠比物理學上更為真實,這意味著,它們必須生活在你的大腦某個位置,但是它在哪裡呢?
  • 科學家剖開大腦深入研究記憶過程:操控人的記憶可行
    正是有了用光激活的「鑷子」,科學家才得以對記憶痕跡迴路進行精細的剖析。2012年,日本生物學家利根川進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首次揭示了記憶痕跡的真實存在。在去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利根川進的實驗室又揭示了記憶痕跡如何在大腦海馬產生,然後上傳、存儲到大腦皮層的詳細過程。對記憶保存細節的解析,為扭轉記憶失敗或記憶過於活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大腦如何處理轉瞬即逝的信息?滬科學家揭示「工作記憶」新發現
    大腦如何處理轉瞬即逝的信息?(B)存在爭論的兩種工作記憶信息存儲機制。(C)頭部固定的小鼠行為訓練裝置。(D)一個基於嗅覺刺激的工作記憶行為範式。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大腦如何處理轉瞬即逝的信息?
  • 如何學習:揭秘大腦學習原理,探尋記憶存儲真相
    ,探尋記憶存儲真相10種顛覆常識的學習方法告訴你何時學、在哪學、怎麼學,才能輕鬆又高效!本書作者本尼迪克特o凱裡是享有殊榮的《紐約時報》科學專題記者,在《如何學習》一書中,他匯集了從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數十年科研成果中篩選出的精品,讓你看到大腦汲取知識的真正途徑,讓你了解這臺奇妙學習機器的運作原理,以及學習科學領域最前沿的科學學習方法,從大腦的學習機制講起,一路探尋記憶的真相、環境的影響、靈感和頓悟的產生以及潛意識的奧秘,提煉出10種顛覆常識的學習方法,告訴你何時學、在哪學
  • Cell·女朋友走丟了,大腦GPS這樣操作?科學家揭示記憶如何支撐大腦...
    女朋友發個定位給你,說走丟了,你該如何找到她?土豪叫個滴答專車不用腦子直達,正確的打開方式是啟動大腦內部GPS系統小毛驢找到目的地。首先大腦會搜索出與目的地B的海馬位置細胞,並啟動它,隨後另外一種能夠產生坐標體系的網格細胞開始工作,進行精確定位與路徑搜尋,並找到最短路逕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