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學突破有望刪除人類大腦痛苦回憶內容

2020-11-24 驅動之家

美國科學家近日聲稱,他們在大腦記憶研究中取得突破,發現了一種叫做PKM的蛋白質與令人煩惱事件回憶之間的聯繫,進而可以通過抑制PKM活性清除記憶創傷。不過,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真的刪除了一個人的痛苦回憶,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如果有一天這種技術成真了,你願意抹去自己曾經的回憶嗎?即使它是痛苦的。

騰訊科技援引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稱,人們都希望能夠將腦海中某段痛苦回憶刪除,但這似乎很難實現。目前,美國科學家聲稱現已獲得突破性進展,發現一種潛在刪除大腦記憶中創傷的方法。

他們已發現一種叫做PKM的蛋白質與令人煩惱事件回憶之間的聯繫,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神經系統科學》雜誌上。對於遭受創傷後緊張症的戰爭老兵和暴力犯罪受害者而言,這項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大衛-格萊茲曼(David Glanzman)教授是此項研究負責人,他說:「我認為未來有一天我們能改變大腦記憶,降低大腦的回憶創傷。雖然這項研究並不能在近期內實現,但是我們能夠深入人體大腦,識別出慘痛記憶區域,並試著將這段記憶撫平淡化。」

格萊茲曼說:「我們可以在培養皿中實現,培養皿中的神經元和人體大腦中的神經元沒有本質區別。」

格萊茲曼是一位神經系統科學家,他和研究小組報導稱,我們現已消除或者至少大體上消弱海蝸牛和有蓋培養皿中神經元的長期記憶內容。

他們發現海蝸牛負責感應的長期記憶可以通過抵禦PKM活性被清除,PKM是一種與記憶相關的蛋白質。這項研究可幫助治療戒毒,在戒毒過程中記憶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還適用於治療阿茨海默症和其它長期記憶混亂病症。

研究人員研究海蝸牛體內的PKM,是因為該蛋白質是一種簡單的認記結構體和神經系統。因此,他們能夠理解PKM活動性的精確詳細狀況如何維持長期記憶,之前科學家對這一過程並未充分理解。

他們關注一種叫做敏化作用的簡單記憶,如果海蝸牛遭受掠食者攻擊,攻擊將提高它們對環境的敏感性。格萊茲曼教授稱,這種認知基本形式對於生存是必備的,且普遍存在於海蝸牛。

他們成功地清除了長期記憶內容,包括海蝸牛自身以及培養皿中的神經元的長期記憶。研究首次顯示可消除兩個神經元之間的長期記憶。

相關焦點

  • 痛苦的記憶能永久刪除嗎?
    「存儲」痛苦記憶的蛋白質位於大腦的恐懼神經中心,但該蛋白質容易發生變化極不穩定,因此可以通過使用藥物的方法進行永久「刪除」。目前,科學家將藥物在小白鼠身上做了實驗並收到了良好療效,科學家們相信此藥物用在人類身上同樣效果顯著。  將新聞進行到底    人們常說最痛的莫過於心痛,而傷得最深的又往往是心傷。也許大部分人都會有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心中有著不願觸碰的禁區。
  • 讓大腦忘卻痛苦
    美國電影《暖暖內含光》中,有一家「忘情診所」,來到這裡的人可通過儀器消除痛苦記憶。現實中,真有這樣的診所為飽受痛苦記憶折磨的人們開出一味「孟婆湯」嗎?如今,希望來了。據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抑制海蝸牛體內和記憶相關的PKM蛋白,可抹除其長期記憶。
  • 催眠,能不能刪除我們大腦中痛苦的記憶?
    但是很多人,包括部分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子),希望將過去的那段痛苦的記憶遺忘掉,於是就要尋找催眠的幹預。那麼,催眠,是否能夠刪除我們過去痛苦的記憶? 催眠從技術上是可以做到隱藏記憶,就好比你在電腦上刪除了文件,那些計算機高手還是可以幫你恢復的,表面上的刪除,屬於隱藏技術,不是徹底的刪除。對於普通人來講,也能起到刪除的效果。
  • 如何遺忘痛苦記憶? 研究稱氙氣未來或幫人刪除
    許多人都希望,這些不幸的回憶可以選擇性的被徹底遺忘,只留下美好的記憶,那該有多好。  研究人員表示,氙氣能夠減少大腦中痛苦事件的記憶,在未來可以用來應用到創傷後緊張性精神障礙症治療中。  在實驗過程中,小白鼠經過訓練後會對一些特殊環境線索產生恐懼反應,但它們觸及到氙氣體後它們會置於相似的具體環境並用線索觸發。
  • 大腦掃描器可閱讀人類夢境 看到動態夢境內容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通常多數人僅能回憶起睡夢中的片斷內容,但目前科學家最新研製的新型裝置或將完全複製人們的夢境。
  • 北大成功實現精準刪除特定記憶,馬斯克腦機接口有望今年人體測試
    【新智元導讀】近日,外媒曝出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的新進展:其腦機接口設備有望今年就在人體身上進行測試,這意味著人類離上傳、下載記憶更進一步。北大團隊一項「精準刪除特定記憶」的研究登上Science子刊,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實驗大鼠的腦中實現特定記憶的精準刪除。
  • 「最強大腦」共識,這些領域可能有突破
    新華社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莫比烏斯論壇昨天繼續進行,數十位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等科學大獎得主通過線上「科學馬拉松」,預測未來科技突破並介紹自己最關注的研究領域。宇宙暗物質、室溫超導材料、分子運動成像、大腦的結構與運作機制……記者發現,多位科學家預測或期待的科技突破領域有所重合,體現出全球「最強大腦」的某些共識。探測星系粒子有實用價值尋找暗物質,是近年來物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如果能捕獲到這種宇宙中的「幽靈」並提供確鑿證據,很有可能為科學家贏得諾貝爾獎,也將大幅推進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
  • 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告訴你
    原標題: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種迴路可以幫助我們遺忘恐懼和焦慮。 新的研究發現了一種神經迴路,它使大腦具有「刪除」不良記憶的能力,這項發現也許可以為PTSD等焦慮症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恐懼像大多數情感一樣具有複雜的神經機制。以往的研究結果表明,兩個特定的大腦區域參與形成和調控恐懼反應。杏仁核是我們太陽穴深處的兩個弧形的腦組織,它參與情緒反應,當我們感到害怕時這個區域會變得活躍。
  • 美國著名《科學》雜誌評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圖
    這項發現也成為《科學》雜誌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據悉,希格斯玻色子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彼特-希格斯提出的,他預言這種粒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其它的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海洋中遊動」,它們受這種神秘粒子的作用而產生慣性,最終具有質量。  科學家表示,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將證實標準模型中「最後缺少部分」,標準模型這一科學理論能夠解釋亞原子範疇。
  • 破解人類大腦的奧秘,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普及腦科學
    破解人類大腦的奧秘,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普及腦科學 新民網9月12日消息,今日(9月12日),一部展示腦科學領域令人驚嘆的發展進步和潛力誘人的機遇的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向全球發布,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
  • 「2021科學突破獎」最新發布!
    「開關」,獲得了今年價值300萬美元的「生命科學突破獎」——全球獎金額度最高的科學獎。9月10日,同時公布的還有「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學的其他3個大獎、物理學的2個和數學的1個,以及一些較小的獎項。加州史丹福大學生物學家Lauren O』Connell表示:「Dulac所做的驚人工作真的改變了這個領域。」Dulac小組首次提供證據證明雄鼠和雌鼠的大腦具有相同的與養育有關的神經迴路,而這只是在兩性之間觸發的不同。
  • 用第三人稱視角回憶能夠激活更多的大腦功能區域
    一篇新論文指出,回憶過去時,比起直接通過第一人稱視角呈現過去的影像和觀點,採用第三人稱觀察者能夠激活大腦中更多的部位。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論文的合著者佩吉·聖·雅克(Peggy St Jacques)解釋說:「當我們轉換記憶視點時,我們的的大腦需要先提取記憶,然後調用其它大腦區域對記憶進行處理。所以,需要的更多功能區域協同工作。」
  • 過目不忘的超憶症,記憶力堪比搜尋引擎,卻讓人飽受痛苦折磨
    其實啊,這是大腦的一種調節功能,在科學上解釋為瞬間性是一就像我們使用電腦時間長了,要定期清理內容一樣,我們的大腦也需要把一些不太重要的或者是臨時的信息刪除掉來儲存更多的信息,從而記住更多有用的事情,比如我問大家上周的今天午飯吃了些什麼,很多人肯定是想不起來的,但是這絲毫不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
  • 2、誰在修剪大腦「花園」?浙大科學家找到大腦神經突觸「刪除鍵」。
    掌控著我們舉手投足、喜怒哀樂的大腦,其也存在一種類似的清理機制,讓大腦得以健康運轉。4月12日,生命科學領域知名期刊《eLife》刊登了浙大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的合作研究( dx.doi.org/10.7554/eLife.15043):他們發現星形膠質細胞釋放的ATP可以幫助識別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
  • Science:人類「大腦計劃」研究獲重大突破!SCAPE技術有望在3D模式...
    研究者Edmund Talley博士表示,這項研究中我們展示了如何利用「大腦計劃」(BRAIN Initiative)技術的強大力量來幫助研究人類大腦如何解析信息來產生機體的感覺、思維和行動。SCAPE顯微鏡能幫助科學家們研究一次性需要實時觀察的大體積組織樣本,由於細胞和組織能保持完好無損的狀態並在三維空間內高速觀察,因此後期研究人員還需要探索許多此前無法進行研究的新問題。
  • 國際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國際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一篇神經科學研究論文稱,一項屍檢研究顯示,新冠病毒(SARS-CoV-2)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
  • 疫後經濟學|如何刪除人腦中的不快記憶
    新冠疫情在人類社會的大面積蔓延,無論在廣度與深度都會加重人們的心理壓力,導致出現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但當下的先進技術已經可以做到精準刪除群體的任何特定記憶。魚的記憶只有七秒,再痛苦的事老鼠最多記半年;而人的記憶卻拿得起放不下,總是耿耿於懷……現在好了。中國科學家已經可以把人腦中不好的記憶定點刪除,並可以在群體中應用,刪掉負面記憶,只剩歲月靜好。
  • 專訪「科學突破獎」得主李文渝教授:帕金森病的破冰者
    她更不會想到,她會走過「科學突破獎」 (Breakthrough Prize)的紅毯,接過「生命科學突破獎」的獎盃。這是有著「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重磅獎項,獎金額約為諾貝爾獎的3倍,為全球科學獎項之最。
  • 睡眠中的綿羊或有望幫助研究人類大腦疾病!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eNeuro上題為「Characterising Sleep Spindles in Sheep」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睡眠的綿羊或許就能提供研究人類大腦疾病的新型策略。
  • 植入大腦的微晶片可保存人們的大腦記憶內容
    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神經系統科學家特德-伯傑(Ted Berger)教授指出,我們並不是將某人的記憶返回至大腦,而是通過一個晶片植入器複製大腦記憶。  研究人員聚焦研究海馬體,它是大腦深層組織,能夠鞏固整合短期至長期的記憶內容,他們希望電子晶片植入器能夠複製大腦神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