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也能幫助科學家尋求相應的治療方法,科學家能制訂安全的治療方法,通過清除多餘的神經突觸來修復大腦系統。此項研究在國際神經元雜誌上發表,此項研究的範圍為2歲至20歲兒童和青少年的腦組織。其中大概一半有自閉症,其餘則沒有。來自哥倫比亞醫學中心的研究者仔細觀察了涉及社會行為和交往的大腦顳葉區域。
-
科學網—拿什麼拯救我的大腦突觸
Beth Stevens 圖片來源:Ken Richardson 2010年,神經生物學家Beth Stevens已經完成了從實驗員到明星科學家的轉變。時年40歲的她已經成為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項目負責人。她有一個整潔、嶄新的實驗室,並帶領著一群熱愛科研的博士後研究員。
-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我」是如何成為「我」的?
(圖片來源:網絡) 在子宮裡,嬰兒的大腦發育由早期前體細胞,向外遷移發展為神經元。在這之後,會長出大量的樹突和軸突,與此同時,對神經元突觸的修剪也在進行著,並且是有選擇性的修剪:多達50%的突觸會凋亡(因為沒有建立起有效連接),那些經常被使用到的神經連接則被塑造得強大和高效。
-
突觸修剪失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最近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波士頓兒童醫院神經學家Beth Stevens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事實上在阿爾茨海默病初期突觸可能就會減少,而不是之前專家認為那樣,是蛋白質病理學中的繼發效應,Beth Stevens的團隊認為突觸損失這一過程可能先於斑塊的形成。
-
突觸修剪失控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她發現了一些負責啟動免疫反應來清除身體中致病因素的蛋白質,在標記需消除的虛弱或不需要的突觸中也發揮著作用。這個過程會讓像「吃豆人」一樣的小神經膠質細胞吞噬靶向突觸,從而為更加精確的大腦線路連接做好準備。在我們的一生中,大腦中的神經連接會被不斷修剪,這是大腦正常發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過程。Stevens和她的團隊推測。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我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介導樹突棘修剪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大腦發育進程中存在的「樹突棘之間競爭」的分子機制,即相鄰樹突棘之間對3C複合物的競爭,決定了它們在樹突棘修剪過程中的不同命運——勝者更加成熟與強壯、敗者則被修剪,從而揭示了發育過程中神經環路精確化的新機制和重要規律。 於翔研究員介紹說,我們的大腦由大約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它們通過突觸相互聯接,形成龐大的神經網絡,從而調控我們的感覺、運動、記憶與情感。
-
AI埋藏在大腦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電信號中?
環路、網絡、神經活動接下來我們將更複雜一點的結構:環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神經網絡的整體的互相連接叫網絡,而在網絡之間有很多各種特殊功能的路徑,這些路徑就叫環路。也就是說,神經環路的意思就是神經元上有特殊功能的網絡,也是軸突與樹突形成的,在這個網絡裡抑制性神經元有關鍵的作用。很多時候通過促進和抑制的共同作用,我們才能完成一些行為活動。
-
大腦信息傳遞之謎
浙江大學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ATP在大腦突觸的刪除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而為突觸刪除異常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啟發。    突觸是大腦中的一種關鍵結構,實現了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人在幼年時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急劇增長,隨後又減少並長期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完成這一過程有賴於大腦中的突觸刪除機制。
-
Beth Stevens對大腦內神經連接的研究之路
Stevens和她史丹福大學的導師Ben Barres曾提出,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在胚胎和後期發育時期修剪了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作為補體經典通路信號的應答。她們假設,如果補體系統出現故障,小膠質細胞修剪的突觸連接過多或過少,則可能引起神經發育異常及神經退行性疾病。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睡眠會使大腦「萎縮」?這其實是好事
撰文 Christopher Wanjek翻譯 房苑審校 丁家琦圖片來源:Ian Cuming你相信嗎,睡眠可能會削弱腦中已有的神經連接?這一結論來自於最近的一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觀察了睡覺過程中大腦內的微妙變化。
-
與學習、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有關的突觸修剪過程
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Downstate醫學中心領導的研究,發現了一種似乎啟動青少年突觸修剪的大腦受體。突觸修剪的過程被認為是學習所必需的,但似乎在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中都會出現突觸修剪的偏差。(圖片來源:網絡) Downstate的生理學和藥理學教授SherylSmith博士解釋說:「記憶形成於大腦結構中,稱為樹突棘,通過突觸與其它腦細胞進行交流。青春期後,大腦突觸連接數量減半,在許多大腦區域和許多物種中發現,包括人類和齧齒動物。」這個過程被稱為青春期「突觸修剪」,被認為對成年期的正常學習很重要。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其中重要的連接(那些被反覆引入,比如如何避免機體危險的連接等)能得到培養和加強,而被認為並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刪除;成年人的大腦中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成年人大腦中的突觸是如何或為何被清除的。
-
大腦的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
大腦由兩類細胞組成:1、神經元,即神經細胞,其任務是接收、整合和傳遞信息;2、起支持作用的膠質細胞(其英文名稱來源於希臘語中膠水的意思)。膠質細胞的功能包括維持神經元和大腦的環境,修剪神經元的分支和末端。它們調節神經元在細胞間隙所需物質的水平,還為神經元提供了一個結構框架(特別是在發育過程中),並將神經元隔離,使其更有效地傳導電信號。
-
Neuron:揭秘小膠質細胞在大腦中塑造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免疫細胞在微調大腦神經迴路方面或許扮演著意想不到的角色,稱之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不僅能夠保護大腦免於感染和炎症,而且還能幫助塑造發育中的大腦迴路,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還能指導神經元對感覺線索產生反應從而修飾自身的連接性
-
Science封面:打開小鼠大腦,看到了50億個「興奮性突觸」!
該工作分析了小鼠大腦的50億個「興奮性突觸」的分子與形態特徵,對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在不同生命階段,智力、記憶、行為等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做出了卓越貢獻。 變老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由年齡老去帶來的智力行為的變化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最近,腦科學家帶來了一項研究,揭示了這其中的奧秘。
-
突觸修剪與環境|後續感統訓練實操
2~3歲前,突觸急速地增加,並發展到最高峰,每個細胞約有15000個突觸,比成人多出很多。相比於成人,幼兒的大腦更具未特定化和活躍性。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在突觸發生的最快時期,一些較少受刺激的神經元就會喪失它們的連接性纖維,最後會陷入死亡,這一過程被稱之為「突觸修剪」。而那些得到環境刺激的突觸將會保存下來,繼續發揮功能。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