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2020-12-06 科學網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該研究有助於科學家找到提高記憶的方法,並用於治療神經錯亂

 

據每日科學12月9日報導,一個美德聯合科研小組發現,大腦中有一種分子不僅能連接腦細胞,還能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該研究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一家慈善組織資助,研究成果發表在12月9日出版的《神經元》雜誌上,有助於研究人員找到提高記憶的方法,並用於治療神經錯亂。

 

腦細胞之間的連接稱為突觸,可以讓神經脈衝通過,突觸在調節人的學習、記憶以及思考方式中至關重要。如果突觸在結構和功能上出現偏差,可能會導致大腦延遲和孤獨症等,而在老年痴呆症中,突觸則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少。然而科學家對突觸在活體大腦中如何形成並不太清楚。

 

當人在學習時新的突觸會形成,且突觸連接的強度會在學習過程中隨著接收不同的刺激導致數量發生變化,這就是科學家所稱的「可塑性」特徵。耶魯大學與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院神經生物學所共同合作,證實一種名為SynCAM1的分子,能穿過突觸的連接點且控制著突觸的可塑性。

 

論文主要作者、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與生物化學副教授託馬斯·貝德勒說:「我們開始假設這種分子在大腦發育中能促進新突觸的形成,但研究發現,它對保持突觸的結構和功能也有影響。現在,我們已經確定了這些分子是怎樣支持大腦的自我聯繫功能。」

 

SynCAM1是一種粘合分子,好像膠水一樣幫助突觸連接在一起。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當小鼠中的SynCAM1基因被激活,更多的突觸連接會形成,而沒有SynCAM1產生的小鼠腦中形成的突觸更少。大腦中SynCAM1含量過高,小鼠也無法學習。這表明,過多的SynCAM1會損害學習能力。這項發現也支持了最近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人們學習和記憶過程中,太多的連接不總是更好,突觸活動平衡才最好。

 

德國小組領導瓦倫丁·斯登說:「人們可能認為,突觸的數量越多,動物處理或存儲信息的能力就越強。而事實正相反,這些動物學習能力很差。行為測試顯示,沒有SynCAM1的小鼠學得更快記得更好。」

 

耶魯小組的貝德勒解釋說,突觸是不斷變化的結構。將突觸連接在一起的SynCAM1分子,其功能就像是一位雕塑家,把突觸塑成各種形狀。它雖然能加強神經元之間的聯繫,但如果太多,就會減弱突觸的連接,抑制其功能。在小鼠和人體中,這種分子幾乎是一樣的,因此很可能,它們在人腦中的作用也一樣。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眼睛中的神經元長時間暴露於光下後,其會改變特殊分子的水平,隨後研究者又鑑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反饋信號機制或許是引發這一改變的原因,因此研究者或可利用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來保護眼部神經元免於退化或細胞死亡。
  • 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記憶?新研究破譯突觸可塑性機制
    科技日報訊 人類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記憶?作為「人類大腦計劃」的一部分,來自德國、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大腦紋狀體中的神經元迴路。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計算生物學》雜誌上,對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小鼠大腦海馬體中突觸吞噬的三維圖像。綠色為前突觸,白色為星形膠質細胞,藍色為小膠質細胞。被膠質細胞吞噬的前突觸為紅色。發育中的大腦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突觸。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據了解,突觸可塑性可影響我們記憶和學習的方式。這要歸功於一種被稱為「突觸可塑性」的生物現象。突觸可塑性與學習和記憶過程之間的聯繫是深入研究的主題。你的大腦比你想像中更有可塑性為了控制身體中發生的所有生理過程,大腦依賴於被稱為細胞信號傳導的細胞溝通機制。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塔夫斯大學醫學院研究科學家Adema Ribic說:「眾所周知,大腦抑制性神經細胞的成熟控制關鍵時期可塑性的開始,但是這種可塑性是如何隨著大腦成熟而減弱的原因尚不清楚。我們有證據表明,一組叫作SynCAMs的分子可能參與該過程。」 該研究聚焦於視覺皮層,這是負責處理視覺場景的大腦部分,其中的可塑性已在許多物種中得到了驗證。
  • 神經突觸可塑性背後的分子機制
    面對慢性的各級神經網絡活動的變化,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保證了神經元細胞在最優範圍內輸出最佳信號。然而,這種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人們知之甚少,特別是對於活性增高的回應機制還不為人所知。 在5月22日的《神經元》(Neuron)上,Seeburg等人研究指出,在海馬神經元活性增高的過程中,誘導蛋白激酶Polo樣激酶2(Plk2,也稱SNK)的突觸放大的主要機制是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神經突觸的縮放尺度還需要CDK5,CDK5在磷酸依賴型Plk2與其底物SPAR的結合過程中充當著「啟動」激酶的作用。
  • 發現控制大腦可塑性的基本規則
    「可塑性」,這是因為神經元能夠通過與其他的神經元建立新的或更強的連接來做新的事情。Sur說,他很高興,但並不感到吃驚的是,他的團隊在諸如大腦這樣的複雜系統的核心中發現了一種簡單的基本規則,在那裡1000億個神經元中的每一個都有上千個不斷發生變化的突觸。Sur說,「複雜系統的集體行為總是有簡單的規則。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發育中的大腦會在我們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其被稱之為突觸。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成年人大腦可塑性發生以及潛在的神經紊亂發生的分子機制。
  • 限制神經可塑性的關鍵記憶分子
    一段新經歷很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細胞間重要通訊工具「突觸」的聯繫,為了適應突觸改變,大腦的某些區域具有高度可塑性。其中,最重要的記憶結構名叫「海馬(hippocampus)」,其內富含全腦最具可塑性的細胞。在海馬中,相比高度可塑的CA1和CA3,它們之間的CA2區卻顯得相當不靈活,表現為CA2神經元的突觸不容易發生可塑性變化,CA2區的功能特性與其相鄰的區域形成了強烈對比。
  • 科學網—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神經元》2008年59卷4期 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 CCAI | 人工智慧的將來,是否就埋藏在大腦那些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
    另外,在每一個突觸釋放多少化學物質,接受多少化學物質,都可以改變,這讓突觸變得非常有可塑性。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神經網絡的整體的互相連接叫網絡,而在網絡之間有很多各種特殊功能的路徑,這些路徑就叫環路。也就是說,神經環路的意思就是神經元上有特殊功能的網絡,也是軸突與樹突形成的,在這個網絡裡抑制性神經元有關鍵的作用。很多時候通過促進和抑制的共同作用,我們才能完成一些行為活動。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神經元,尤其是它們的突觸,通常會投射出細長的突起,使鄰近的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內陷
  • 突觸可塑性的最新研究發現
    神經細胞之間通過特異的通訊結構——「突觸」——形成功能性神經環路來傳遞和存儲信息。突觸在神經細胞持續活動影響下可發生特異性的結構和功能變化,這稱之為「突觸可塑性」。它在神經系統發育和學習記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我」是如何成為「我」的?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圖片來源:網絡) 在子宮裡,嬰兒的大腦發育由早期前體細胞,向外遷移發展為神經元。在這之後,會長出大量的樹突和軸突,與此同時,對神經元突觸的修剪也在進行著,並且是有選擇性的修剪:多達50%的突觸會凋亡(因為沒有建立起有效連接),那些經常被使用到的神經連接則被塑造得強大和高效。
  • 運動鍛鍊通過改善DNA損傷調節突觸和大腦可塑性
    細胞不斷受到細胞毒性和遺傳毒性的損害,導致未修復的受損DNA積累,從而誘發神經元死亡。DNA損傷與神經系統疾病、癌症和衰老的發病機制相關。生活方式因素,例如體育鍛鍊,除了可以調節細胞氧化還原環境外,還具有神經保護作用,並通過改善認知、學習和記憶力來增強大腦功能。
  •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無論是對經驗、學習技能的反應,還是從損傷中恢復,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處於一種持續不斷的變化狀態,這一過程被稱為可塑性,這種狀態會貫穿一生。 神經可塑性,或稱大腦可塑性,是大腦修改其連接或自我重新連接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大腦將無法從嬰兒期發育到成年期,也無法從腦損傷中恢復。 大腦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同時處理感覺和運動信號。
  • 神經元突觸,你不得不知道的冷知識~
    我們常說,0-6歲是孩子大腦快速發育期,大腦神經元的聯結稱作:「神經元突觸」。人類的大腦共有860億個神經元、10000萬億個突觸。在人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鮮刺激的作用下,神經元以每秒700~1000個的驚人速度建立者新聯結。3歲達到高峰。之後很少被刺激到的突觸會削弱甚至被裁剪,稱作突觸削減。
  • 常吃垃圾食品影響大腦,但對NAc突觸可塑性影響的存在性別差異
    目前垃圾食物對大腦損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伏隔核(NAc),該腦區是獎賞行為的關鍵腦區,在進食等動機行為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20年7月30日密西根大學Carrie R.Ferrario博士在Neuropsychopharmacology雜誌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該研究表明過度飲食垃圾食物後NAc腦區的突觸可塑性存在性別上的差異。
  • ...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作用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在Ras和Rap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論文以「Ras和Rap通過不同亞細胞微區傳遞雙向突觸可塑性信號」(Ras and Rap Signal Bidirectional Synaptic Plasticity via Distinct Subcellular Microdomains)為題發表在神經科學著名期刊《神經元》(Neuron,影響因子14.318)上。王廣福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 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在Ras和Rap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論文以「Ras和Rap通過不同亞細胞微區傳遞雙向突觸可塑性信號」(Ras and Rap Signal Bidirectional Synaptic Plasticity via Distinct Subcellular Microdomains)為題發表在神經科學著名期刊《神經元》(Neuron,影響因子14.318)上。王廣福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