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作用

2020-11-29 哈爾濱工業大學新聞網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在Ras和Rap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論文以「Ras和Rap通過不同亞細胞微區傳遞雙向突觸可塑性信號」(Ras and Rap Signal Bidirectional Synaptic Plasticity via Distinct Subcellular Microdomains)為題發表在神經科學著名期刊《神經元》(Neuron,影響因子14.318)上。王廣福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形成連接的部位,而突觸可塑性則是指增強和減弱突觸連接的能力。在學習和記憶中,突觸可塑性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長時程增強、去增強和長時程抑制。過往的研究已經確定Ras家族小GTP酶(即Ras,Rap2和Rap1)可作為多信號轉導級聯的分子開關分別控制上述不同形式的突觸可塑性。然而,Ras和Rap蛋白在序列和結構上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可以被相同的上遊信號激活也可以激活相同的下遊效應器。因此,信號分子如何實現信號多樣性和特異性這一細胞生物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被再一次提出。

通過靶向遞送方法,Ras或Rap蛋白被特異性地表達於內質網、脂質筏、主體膜、溶酶體或高爾基體上。然後,通過高解析度膜片鉗記錄,王廣福研究員及同事發現Ras通過內質網和脂質筏激活長時程增強信號通路,而Rap2和Rap1分別通過主體膜和溶酶體激活去增強和長時程抑制信號通路。該研究不僅揭示了信號分子是通過不同亞細胞結構中的不同信號傳導平臺來實現信號多樣性和特異性的,還提供了一個精確的調控工具和一個有效的研究策略,促進開發精確靶向藥物以治療各種疾病。

王廣福研究員長期從事神經迴路和突觸可塑性領域的研究,並在研究中注重生物光子學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除本文章外,他參與研究的關於乙醯膽鹼螢光探針的文章也於近日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影響因子35.724)上發表。乙醯膽鹼是重要的神經遞質,與學習記憶、阿爾茲海默病等相關。預計該文章的發表將促進人們對乙醯膽鹼有更深入的認識。

王廣福研究員2008年獲得北京大學博士學位,2008-2017年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17年12月全職加入哈工大生命科學中心,主要致力於大腦皮層神經元迴路和與神經疾病相關的突觸可塑性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 Genes & development、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Protocols、Neuron、Cerebral Cortex、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等國際頂級期刊。 

文章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96627318302836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4184


相關焦點

  • 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在Ras和Rap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論文以「Ras和Rap通過不同亞細胞微區傳遞雙向突觸可塑性信號」(Ras and Rap Signal Bidirectional Synaptic Plasticity via Distinct Subcellular Microdomains)為題發表在神經科學著名期刊《神經元》(Neuron,影響因子14.318)上。王廣福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 突觸研究為靶向藥物研製提供思路
    突觸研究為靶向藥物研製提供思路發布時間: 2018-08-03 10:27:14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張豐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研究員課題組在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炫」調控神經元突觸水平的長時程記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國強課題組與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程和平課題組合作,發現神經元樹突「線粒體炫信號」在神經突觸傳遞短時程記憶向長時程記憶的轉化中可能發揮著關鍵作用,相關成果於6月多年來,程和平-王顯花課題組一直在苦苦探尋線粒體炫為什麼普遍存在的生物學解釋。  突觸可塑性是學習記憶的神經基礎。在不同類型的神經活動的調控下,短時程的突觸可塑性只能持續幾秒到幾分鐘,而長時程的突觸可塑性可維持數十分鐘到數小時甚至更長。聯合課題組猜測,線粒體炫可能參與突觸可塑性的某種信號轉導過程。
  • 首次實現可塑性可調的石墨烯類突觸器件
    微電子所任天令教授課題組在《納米快報》發文首次實現可塑性可調的石墨烯類突觸器件  清華新聞網11月12日電 11月4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任天令教授課題組在納米領域權威期刊《納米快報》(NanoLetter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可塑性可調的石墨烯動態突觸》(「Graphene Dynamic Synapse
  • 【領航新徵程】中科大科學家解密神經突觸「黑匣子」
    記者2月10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神經突觸進行系統性定量分析,既推動了對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這一「黑匣子」的解密,又為突破冷凍電鏡技術在複雜細胞體系中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組織結構這一技術難題奠定了基礎
  • 突觸可塑性的最新研究發現
    神經細胞之間通過特異的通訊結構——「突觸」——形成功能性神經環路來傳遞和存儲信息。突觸在神經細胞持續活動影響下可發生特異性的結構和功能變化,這稱之為「突觸可塑性」。它在神經系統發育和學習記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心理學系方方教授課題組在視覺系統神經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月20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24(2), 222-227)刊發了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方方教授課題組的論文「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human left fusiform cortex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erceptual learning of faces」,報導了他們利用功能性和結構性磁共振腦成像以及心理物理學
  • 研究發現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機制
    3月2日,《神經科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神經元信息處理和可塑性研究組關於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的分子機制的最新發現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清華新聞網6月21日電 6月16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長文發表了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與德國科隆大學分子醫學中心Jay Gopalakrishnan博士課題組的合作論文《CPAP-微管蛋白互作在中心粒
  • 腦科學日報|比人腦更出色的可穿戴異質突觸;COVID-19免疫反應圖
    通過添加光學調製,構建調節突觸以動態控制突觸前和突觸後之間的相關性並實現複雜的全局神經調節。新型可穿戴異構突觸擴展了突觸權重的可訪問範圍(促進率≈228%),從而為可穿戴2D高效神經形態計算體系結構的應用提供了深入見解。
  • 科學網—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 清華大學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anchoring regulates progenitor properties and cortical
  • 未來科技創新論壇|厄溫·內爾(Erwin Neher):短時突觸可塑性的調解...
    「可塑性其實是突觸的強烈抑制和明顯異化,不同類型的突觸,在短時可塑性上有它們不同的個性。」我想研究的就是短時可塑性的話題。可塑性其實是突觸的強烈抑制和明顯異化,不同類型的突觸,在短時可塑性上有它們不同的個性。右邊短時可塑性的結構,最上面的是平行纖維,平行纖維其實就是發生在短時可塑性抑制的一個部位,下面跟著的就是攀爬纖維、苔蘚纖維等等。
  •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3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研究員管吉松研究組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活動誘發的組蛋白修飾調控Neurexin-1分子剪切並介導了記憶的保護」(「Activity-induced
  • Science:揭示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區分關聯記憶之謎
    2018年7月25日/生物谷BIOON/---記憶是通過突觸效能(synaptic efficacy)的長期變化形成的,這一過程稱為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並且記憶被存儲在大腦中的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的特定神經元集合(即神經元群體)中,它們能夠在相應的事件發生期間被激活。
  • 2019頂級學術期刊CNS發文盤點!浙大高水平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02北京時間4月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報導了浙江大學陳軍教授和彭金榮教授課題組在遺傳補償效應分子機制方面的重要研究進展。課題組首次揭示基因補償效應是由攜帶提前終止密碼子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所激起,由無義突變mRNA降解途徑(NMD)中的上遊移碼蛋白3a(Upf3a)參與。
  • 暨南大學在運動調控神經可塑性及認知等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張力課題組,利用雙光子在體成像平臺,在皮層突觸可塑性和學習記憶領域連續發表多篇論文,包括:揭示了運動改善認知功能的關鍵分子機制(Science Advances 2019, doi: 10.1126/sciadv.aaw1888);闡釋了一類急性運動障礙中皮層興奮-抑制環路活動異常及其幹預策略
  • 神經突觸可塑性背後的分子機制
    面對慢性的各級神經網絡活動的變化,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保證了神經元細胞在最優範圍內輸出最佳信號。然而,這種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人們知之甚少,特別是對於活性增高的回應機制還不為人所知。 在5月22日的《神經元》(Neuron)上,Seeburg等人研究指出,在海馬神經元活性增高的過程中,誘導蛋白激酶Polo樣激酶2(Plk2,也稱SNK)的突觸放大的主要機制是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神經突觸的縮放尺度還需要CDK5,CDK5在磷酸依賴型Plk2與其底物SPAR的結合過程中充當著「啟動」激酶的作用。
  • 上海科學家揭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突觸特異性變化
    央廣網上海9月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蒲慕明研究組今天在《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題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杏仁核-皮層突觸特異性變化》的文章,首次揭示了在聽覺恐懼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的側杏仁核-聽覺皮層投射通路,並發現該通路在聽覺恐懼學習後會發生特異性的突觸連接重構。
  • 潮科技 | 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MEMS,原文題目《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36氪經授權發布,略有刪減。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詹陽課題組同電子科技大學薛欣宇、張巖課題組合作,構建出基於摩擦電效應的柔性電子皮膚,可以實現無電池、自驅動的電刺激並引起神經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