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機制

2020-12-05 科學網

 

3月2日,《神經科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神經元信息處理和可塑性研究組關於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的分子機制的最新發現。

 

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經細胞持續的活動可以誘導突觸傳遞的長時程改變,這一現象稱之為長時程突觸可塑性,並被認為是發育中神經環路精細修飾與學習記憶的細胞機制基礎。根據突觸長時程增強(LTP)持續的時間長短,通常可分為早期LTP和晚期LTP(late LTP, L-LTP)。其中,L-LTP持續超過數個小時直至數天,依賴於新蛋白合成,因此L-LTP是長時程記憶形成的細胞學基礎。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博士研究生龔利琴和何靈傑等通過在體檢測視網膜-視頂蓋興奮性突觸L-LTP的誘導和維持,發現:(1)時間上以分鐘間隔的持續突觸活動更有利於L-LTP的誘導和維持;(2)突觸「學習」後短時間(~30分鐘)內突觸後膜上N -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持續激活對於L-LTP穩定至關重要;同時,NMDA受體的激活依賴於「學習」後神經元的自發放電活動。

 

先前人們認為,NMDA受體激活只在突觸可塑性的誘導期中發揮重要作用,這項研究的發現賦予了NMDA受體在誘導期後的持續激活對維持突觸可塑性長時程的關鍵作用。這些研究發現也為心理物理或行為學研究中所提出的「時間間隔」的學習形成長時程記憶的學說提供了突觸「學習」機制。

 

該工作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

章曉輝

研究組和

蒲慕明

研究組的共同合作下完成,並受到中科院「創新項目」(KSCX2-YW-R-29)和科技部「腦結構和功能的可塑性」973項目(2011CBA00400)的資助。(來源: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突觸可塑性的最新研究發現
    神經細胞之間通過特異的通訊結構——「突觸」——形成功能性神經環路來傳遞和存儲信息。突觸在神經細胞持續活動影響下可發生特異性的結構和功能變化,這稱之為「突觸可塑性」。它在神經系統發育和學習記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科學網—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Neuron: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吸毒成癮是一種慢性疾病,往往長時間戒毒後仍然會復發。該疾病的神經生物學的依據目前還不清楚,不過,大腦中的突觸聯繫持續變化的區域可能與毒癮相關。在8月28日的《神經元》(Neuron)雜誌上,Pulipparacharuvil等人的研究表明,肌細胞增強因子-2的轉錄因子是體內控制古柯鹼誘導結構性突觸的可塑性的關鍵蛋白質。反覆接觸古柯鹼會引起敏感的行為反應,並在增加伏核紋狀體(NAc)棘狀神經元樹突狀刺。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神經突觸可塑性背後的分子機制
    面對慢性的各級神經網絡活動的變化,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保證了神經元細胞在最優範圍內輸出最佳信號。然而,這種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人們知之甚少,特別是對於活性增高的回應機制還不為人所知。 在5月22日的《神經元》(Neuron)上,Seeburg等人研究指出,在海馬神經元活性增高的過程中,誘導蛋白激酶Polo樣激酶2(Plk2,也稱SNK)的突觸放大的主要機制是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神經突觸的縮放尺度還需要CDK5,CDK5在磷酸依賴型Plk2與其底物SPAR的結合過程中充當著「啟動」激酶的作用。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眼睛中的神經元長時間暴露於光下後,其會改變特殊分子的水平,隨後研究者又鑑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反饋信號機制或許是引發這一改變的原因,因此研究者或可利用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來保護眼部神經元免於退化或細胞死亡。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成年人大腦可塑性發生以及潛在的神經紊亂發生的分子機制。 研究者Chung說道,利用新型工具他們首次發現,星形膠質細胞(並非小膠質細胞)能不斷消除過度且不必要的成人興奮性突觸連接以對神經元活性產生反應。本文研究結果挑戰了這一領域的普遍共識,即小膠質細胞是能控制大腦中突觸數量的主要突觸吞噬細胞。此外,文章中,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種分子傳感器來檢測神經膠質細胞所消除的突觸,同時還能定量哪些類型的細胞突觸會被消除。
  • 新研究破譯突觸可塑性機制
    作為「人類大腦計劃」的一部分,來自德國、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大腦紋狀體中的神經元迴路。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計算生物學》雜誌上,對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大腦信息處理發生在通過突觸連接的神經迴路內,突觸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我們記憶事物,或對某些刺激做出反應的方式。利用突觸可塑性可以操縱這些神經迴路,該過程中某些突觸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強或減弱,具體取決於神經元的活動。
  •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炫」調控神經元突觸水平的長時程記憶
    突觸可塑性是學習記憶的神經基礎。在不同類型的神經活動的調控下,短時程的突觸可塑性只能持續幾秒到幾分鐘,而長時程的突觸可塑性可維持數十分鐘到數小時甚至更長。聯合課題組猜測,線粒體炫可能參與突觸可塑性的某種信號轉導過程。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4月13日電(周煒 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合作研究發現,三磷酸腺苷(ATP)可以識別大腦中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該研究成果12日刊登在生命科學領域知名期刊《生命科學在線》(《eLife》)上。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的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剛出生的嬰孩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不斷增多,6歲時突觸數量到達頂峰。此後,大腦又會通過突觸刪除,讓這個數量降低並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
  • 未來科技創新論壇|厄溫·內爾(Erwin Neher):短時突觸可塑性的調解...
    「可塑性其實是突觸的強烈抑制和明顯異化,不同類型的突觸,在短時可塑性上有它們不同的個性。」我給大家提到過調解機制,長時和短時的,它當然需要一定的刺激機制來進行調解。我想研究的就是短時可塑性的話題。可塑性其實是突觸的強烈抑制和明顯異化,不同類型的突觸,在短時可塑性上有它們不同的個性。
  •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13:47:45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nna V.
  • 研究人員發現突觸穩態調控的結構基礎
    突觸後穀氨酸受體減少會產生逆向信號誘導突觸前神經遞質釋放的增加以維持突觸傳遞功能,這個調控過程稱為突觸穩態。突觸後受體如何跨突觸逆向影響突觸前結構和功能是神經生物學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
  • Science:揭示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區分關聯記憶之謎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日本富山大學的Kaoru Inokuchi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證實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synapse-specific plasticity)代表著特定的記憶實體,而且特定的印跡細胞集合之間的突觸可塑性對信息儲存來說是非常充足的而又至關重要的。
  • 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這要歸功於一種被稱為「突觸可塑性」的生物現象。突觸可塑性與學習和記憶過程之間的聯繫是深入研究的主題。你的大腦比你想像中更有可塑性為了控制身體中發生的所有生理過程,大腦依賴於被稱為細胞信號傳導的細胞溝通機制。
  • 丙泊酚對長時程增強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進展
    海馬體的突觸可塑性與記憶的誘導和形成有關。在不同類型的突觸可塑性中,長時程增強(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是發生在神經元信息傳輸中一種持久的增強現象,最初由泰耶·勒莫在兔海馬體中發現,目前被普遍視為構成學習和記憶的基礎機制之一。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運動依賴的可塑性促進功能恢復的機制分別從運動改善樹突和軸突功能、促進突觸可塑性和神經再生、增加腦半球間聯繫、促進非梗死區域的神經代償以及腦功能重組幾個方面來闡述運動依賴的可塑性促進功能恢復的機制(如圖2)。
  • 科學家解讀最新發現的突觸發育機制
    這是因為在腦發育過程中多一些感受多一些外部刺激,可以促進神經元突觸的成熟——助其打破沉默,傳遞信息,形成學習與記憶。昨天發表於本報(新民晚報)頭版頭條的《揭開神經元「信使」沉默之謎》引起了廣泛關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段樹民研究員昨天下午接受專訪時,進一步給出了「科普版」解釋。
  • Nature子刊:發現大腦「第一反應者」,對可塑性的關鍵作用
    但是,科學家對大腦維持組織穩態的機制及其在突觸可塑性發揮的作用還知之甚少。 北京時間10月22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新研究首次表明,在重組神經細胞間的連接,以及抵抗感染和修復損傷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小膠質細胞,在睡眠期間也是活躍的,而且,它在突觸可塑性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