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區分關聯記憶之謎

2020-11-29 生物谷

2018年7月25日/

生物谷

BIOON/---記憶是通過突觸效能(synaptic efficacy)的長期變化形成的,這一過程稱為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並且記憶被存儲在大腦中的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的特定神經元集合(即神經元群體)中,它們能夠在相應的事件發生期間被激活。當兩個存記憶存在關聯時,對應於每個記憶的神經元集合存在重疊。但是,每個記憶都有它自己的特性。當兩個記憶相互作用並被編碼在相同的神經元集合中,大腦如何儲存和確定一個特定記憶的身份仍然是未知的。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日本富山大學的Kaoru Inokuchi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證實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synapse-specific plasticity)代表著特定的記憶實體,而且特定的印跡細胞集合之間的突觸可塑性對信息儲存來說是非常充足的而又至關重要的。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ynapse-specif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overl

app

ing memory engrams」。

圖片來自Kaoru Inokuchi, Kareem Abdou。


這些研究人員將小鼠暴露於聽覺恐懼條件反射(auditory fear conditioning)下,在這種條件反射中,一種音調與足部電擊存在關聯。聽覺皮層(auditory cortex, AC)和內側膝狀體核內側部分(medial part of medial geniculate nucleus, MGm)的神經元末端與外側杏仁核(lateral amygdala, LA)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可塑性介導這種關聯。在發生完全逆行性遺忘(complete retrograde amnesia)之後,利用光

遺傳

學刺激LA中活化的AC和MGm印跡細胞末端不能引起對恐懼記憶的回憶,這表明這個神經迴路中不再存在記憶印跡。這一結果與印跡細胞集合(engram assembly)之間的突觸強度和功能性連接的重置相關。

接下來,這些研究人員讓小鼠對兩種相隔5小時發生的不同音調作出條件反射。因此,這兩個記憶痕跡相互作用,並且在LA中存在著重疊。對一種給定的恐懼記憶進行的完全逆行性遺忘並不影響編碼在共享的印跡細胞群體中的相關恐懼記憶,這表明記憶被儲存在特定的突觸中。

隨後,這些研究人員解決了每個記憶如何在共享的印跡細胞集合中保持各自身份的問題。他們利用光學長時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削弱某個記憶特異性突觸中的突觸效能。削弱一個記憶特異性突觸的可塑性會破壞印跡細胞集合之間的特定連接性,從而僅影響對這個記憶的回憶而不影響相同神經元群體中的關聯記憶(linked memory)。因此,印跡細胞共享是記憶之間存在關聯的基礎,而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保證了每個記憶的特性和儲存。

這些研究結果證實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對於關聯性恐懼記憶儲存是充分必要的,而且它保證了記憶印跡的獨特性,這就支持突觸可塑性是恐懼記憶印跡的基石。此外,它們通過以突觸特異性的方式重置這種突觸可塑性,實現了從記憶印跡網絡中選擇性地完全消除恐懼記憶而不影響儲存在這個共享的印跡細胞集合中的其他記憶。這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記憶儲存的內在機制,並可能給開發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方法帶來啟發。(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Kareem Abdou1,2,*, Mohammad Shehata1,2,*,†,‡, Kiriko Choko et al. Synapse-specif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overlapping memory engrams. Science, 15 Jun 2018, 360(6394):1227-1231, doi:10.1126/science.aat3810.Steve Ramirez. Crystallizing a memory. Science, 15 Jun 2018, 360(6394):1182-1183, doi:10.1126/science.aau0043.

相關焦點

  • 上海科學家揭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突觸特異性變化
    央廣網上海9月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蒲慕明研究組今天在《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題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杏仁核-皮層突觸特異性變化》的文章,首次揭示了在聽覺恐懼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的側杏仁核-聽覺皮層投射通路,並發現該通路在聽覺恐懼學習後會發生特異性的突觸連接重構。
  • ...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作用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在Ras和Rap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形成連接的部位,而突觸可塑性則是指增強和減弱突觸連接的能力。在學習和記憶中,突觸可塑性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長時程增強、去增強和長時程抑制。過往的研究已經確定Ras家族小GTP酶(即Ras,Rap2和Rap1)可作為多信號轉導級聯的分子開關分別控制上述不同形式的突觸可塑性。
  • 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在Ras和Rap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形成連接的部位,而突觸可塑性則是指增強和減弱突觸連接的能力。在學習和記憶中,突觸可塑性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長時程增強、去增強和長時程抑制。過往的研究已經確定Ras家族小GTP酶(即Ras,Rap2和Rap1)可作為多信號轉導級聯的分子開關分別控制上述不同形式的突觸可塑性。
  • 突觸可塑性的最新研究發現
    神經細胞之間通過特異的通訊結構——「突觸」——形成功能性神經環路來傳遞和存儲信息。突觸在神經細胞持續活動影響下可發生特異性的結構和功能變化,這稱之為「突觸可塑性」。它在神經系統發育和學習記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隨後,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Hebb提出當神經元編碼記憶以及在共活化記憶或印跡之間形成的連接(也被稱作突觸)時,神經元就得到強化了---這一理論被廣泛地轉述為「一起放電的神經元連接在一起(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這兩種觀點已成為記憶研究的基石---並且在它們首次出現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積累了大量支持它們的證據。
  • 2018年7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8.Science:新研究破解Wnt信號特異性之謎doi:10.1126/science.aat1178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研究員Benoit Vanhollebeke的領導下,研究人員解決了與Wnt信號特異性相關的一個重要的細胞信號轉導謎團。
  • Science:重磅!發現控制大腦可塑性的基本規則
    在一項新的科學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了這種平衡是如何實現的:當一個被稱為突觸的連接得到強化時,緊鄰的突觸基於一種至關重要的被稱作Arc的蛋白的作用而發生減弱。
  • 不要再想記憶麵包了!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Frieza77 • 2018-07-27 15:42:24 來源:前瞻網
  •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炫」調控神經元突觸水平的長時程記憶
    短期的記憶如何轉變為長期的記憶?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國強課題組與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程和平課題組合作,發現神經元樹突「線粒體炫信號」在神經突觸傳遞短時程記憶向長時程記憶的轉化中可能發揮著關鍵作用,相關成果於6月
  • 【Science】校正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中腦蛋白合成,突觸可塑性和記憶力中eIF2依賴性的缺陷
    發現低劑量ISRIB的每日全身性給藥不會導致死亡率或明顯的副作用,可以挽救海馬體中的蛋白合成和突觸可塑性,並恢復了長期記憶力測試的性能,這兩種野生型小鼠均已翻譯。儘管對澱粉樣蛋白斑塊負荷沒有影響,但在藥理學上有抑制作用,並且在兩種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中都沒有。這些發現表明,恢復大腦中的蛋白質合成可能會延遲阿爾茨海默氏病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
  • Science:揭示人體組織中細胞類型特異性QTL
    然而,這些研究主要是通過測量大塊組織(bulk tissue)樣本的基因表達來進行的,從而掩蓋了基因調控效應的細胞特異性,進而限制了它們的功能解釋。鑑定具有活性QTL的細胞類型將是揭示導致複雜性狀變異的分子機制的關鍵。最近的研究展示了通過使用細胞類型比例的計算估計,從大塊組織RNA測序數據中識別細胞類型特異性QTL的可行性。到目前為止,這樣的方法只應用於有限數量的細胞類型和組織。
  • 突觸研究為靶向藥物研製提供思路
    突觸研究為靶向藥物研製提供思路發布時間: 2018-08-03 10:27:14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張豐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研究員課題組在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記憶?新研究破譯突觸可塑性機制
    科技日報訊 人類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記憶?作為「人類大腦計劃」的一部分,來自德國、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大腦紋狀體中的神經元迴路。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計算生物學》雜誌上,對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 2018年6月15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揭示局部的細胞集體行為誘導T細胞記憶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j1853 細胞命運決定在脊椎動物免疫系統的運作中起著核心作用。在治療創傷記憶領域,對恐懼衰減(fear attenuation)是否涉及通過新的安全記憶痕跡(memory trace of safety)或將原始的恐懼記憶痕跡(memory trace of fear)重寫為安全記憶痕跡來抑制原始的恐懼記憶痕跡,人們長期以來爭論不止。 在這項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的遠程恐懼減弱與一組參與儲存這些記憶的神經元的活性相關聯。
  • Nat Rev Neurosci:海馬齒狀迴環路與情景記憶的編碼、提取和分辨
    MF介導的信號傳導可能通過激活樹突事件來促進PP的異源性突觸可塑性和反覆輸入,從而實現CA3與PP輸入之間的信息關聯編碼。但是在缺失MF輸入時,PP可塑性和至CA3細胞的循環輸入也會出現,這就解釋在某些情況下(如關聯情景恐懼反射實驗)缺失功能性GC輸出也可以形成記憶。輸入至CA3的MF可能是早期記憶鞏固所必需的。
  • :GABA轉運體調節大腦網絡活動和突觸可塑性的新機制
    GABA轉運體通過控制突觸間隙的GABA濃度及其受體GABA(A)介導的抑制性效應,調節海馬腦區theta節律刺激(TBS)誘導的LTP以及theta振蕩12月16日,美國《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徐天樂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神經元間突觸的改變會促進機體更加適應環境的改變,然而截止到現在研究者尚不清楚隱藏在「突觸可塑性」下的信號機制;本文中研究者就揭示了突觸可塑性發生的詳細分子機制。Atsushi Sugie教授表示,我們所鑑別出的突觸改變可以反映出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而這些特性往往會保護神經元免於過度的刺激;通過增強這些神經元特性研究者就可以保護神經元免於退化和細胞死亡。
  • 研究發現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機制
    3月2日,《神經科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神經元信息處理和可塑性研究組關於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的分子機制的最新發現
  • Science:揭示人體組織中細胞類型特異性QTL
    然而,這些研究主要是通過測量大塊組織(bulk tissue)樣本的基因表達來進行的,從而掩蓋了基因調控效應的細胞特異性,進而限制了它們的功能解釋。鑑定具有活性QTL的細胞類型將是揭示導致複雜性狀變異的分子機制的關鍵。最近的研究展示了通過使用細胞類型比例的計算估計,從大塊組織RNA測序數據中識別細胞類型特異性QTL的可行性。到目前為止,這樣的方法只應用於有限數量的細胞類型和組織。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小鼠大腦海馬體中突觸吞噬的三維圖像。綠色為前突觸,白色為星形膠質細胞,藍色為小膠質細胞。被膠質細胞吞噬的前突觸為紅色。發育中的大腦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突觸。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